<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研究發現內陸水域溫室氣體排放大于預估

    一個由瑞典、美國和巴西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發現,內陸水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遠大于預估。 據瑞典通訊社報道,研究人員對全球 474 個內陸水域的生態系統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 那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5%。 領導研究的瑞典林雪平大學的巴斯特維肯指出,此前人們認為水域和森林可以吸納、抵減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但實際上,在湖泊、水庫和河流中儲存了大量甲烷,過去在計算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時忽略了這部分溫室氣體。......閱讀全文

    呂達仁劉毅劉宇:追蹤碳足跡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Nature:華北地區因高溫將不再宜居

      今天(3日),北京市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預計8月3日至5日,北京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將達35℃以上。在夏日熱浪不斷侵襲中國內陸的同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個研究團隊于7月31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了一篇論文,將華北平原地區未來

    日本離“可燃冰”商業開發還有多遠?

      福島核事故后,日本面對能源自給率破安全警戒線,化石燃料占比過高,可再生能源難以基荷,核電無法重啟的難題,安倍政府不得不另尋出路,一手拿著可燃冰,一手握著氫能,試圖以這兩大“國產資源”為抓手,一舉甩掉“缺油、缺氣、又缺煤”的“資源小國”帽子,從而實現150年前明治維新以來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能源自給

    訪英國科學家摩爾:百年前排放引發今日氣候變化

    摩爾和自己的中國座駕騎行在北師大校園。   租住在鼓樓胡同里的英國科學家摩爾教授(John Moore),每天清晨都騎著自行車、穿過護城河,來到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下稱“北師大全球院”)上班。   今年是摩爾來北師大全職工作的第四年。2009年,作為國家“千人計劃”的引進學者

    專家稱牛肉生產導致的碳排放甚于汽車

       圖片說明:牛肉生產所釋放的溫室氣體是雞肉或豬肉的5倍。圖片來源:Alamy  據英國《衛報》報道,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牛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要遠遠大于包括雞肉和豬肉在內的其他肉類,專家稱減少紅肉的攝入甚至比不開車的減排效果更好  肉類生產會對環境造成顯著的影響已不是秘密,但最新研究揭露了這種影響的

    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王會軍院士最新解答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生物燃料或不“綠”第三代生物燃料備受關注

      近年來,生物燃料發展迅猛。所謂生物燃料一般是泛指由生物質組成或萃取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燃料。由于利用的是自然界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生物,生物燃料被認為可以替代化石燃料,成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   有研究機構預計,到2018年,全球生物燃料(生物乙醇與

    方修琦:全球變暖面面觀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旅游業碳足跡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8%

    科技日報北京5月7日電 (記者張夢然)根據英國《自然&middot;氣候變化》雜志7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國際旅游業的碳足跡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8%,是之前預計的近4倍。這一發現表明,旅游業去碳的努力,已不敵高能耗旅游需求的增加。 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為重要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IPCC報告草案更加確定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

      據提前泄露的一份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的研究報告草稿顯示,氣象科學家們比以前更加確信,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氣溫變暖的主要原兇,但同時,他們發現未來要想預測某些特定地區可能受到的影響比想象中更加困難。該報告定于下月正式對外發布。   據路透社報道,報告宣稱,人類活動,主要是燃燒化石燃

    《自然》公布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這是《自然》選出的在今年對于科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十個人。“今年的名單突顯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員,在天文學,生殖生物學和少數族裔在科學領域的權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寫編輯表示,“

    《自然》盤點2014年科學界大事件

    南極BICEP2 射電望遠鏡發現引力波———或者是塵埃  2014年或許會因為科學的勝利迅速演變成失望甚至是悲劇而被銘記:干細胞研究和宇宙學研究進展很快受到質疑;商業飛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測器登陸彗星、追蹤人類起源以及協力了解大腦依然是值得慶祝的原因。  太空競賽 千帆競發 

    中國化學家發明碳回收革命性技術 可降碳除霾

      “速生草本植物碳轉化刈割封存技術,可促進生物質飛躍大增產,獲得足量的生物質,將其制備成固體、氣體、液體形態的能源產品,替代化石能源,實現大氣溫室氣體負增長,可降碳除霾,解決相關環境問題。”中國的一位化學家雷學軍自信地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   雷學軍研究員,湖南省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全國勞

    國際旅游業碳足跡高于預期

      《自然—氣候變化》5月7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國際旅游業的碳足跡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8%,是之前預計的近4倍。這一發現表明旅游業去碳努力不敵高能耗旅游需求增加。圖片來源于網絡  國際旅游業規模達上萬億美元,對環境具有重大影響。過去有關旅游業碳足跡的量化研究認為,旅游業的碳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高?看歷史累積才有意義

      當地時間12月11日,美國《時代》周刊公布了該雜志2019年的“年度風云人物”,16歲瑞典“環保少女”格雷塔·通貝里被選中,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時代》年度風云人物。  正如《時代》周刊所說的那樣,雖然格雷塔·通貝里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靈丹妙藥”,但她“成功引起了世界對這一問題的態度轉變”。“全

    美國最新研究稱頁巖氣不環保應慎重開發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被認為是一種新能源的頁巖氣其實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比煤更甚。  頁巖氣是通過一種有爭議的手段從巖石中提煉出的氣體。有人認為,頁巖氣是通向低碳未來的墊腳石和確保能源安全的通途。但是,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頁巖氣井會泄漏大量的甲烷氣,而甲烷氣是溫室氣體的一種,其

    6大主題共論汞等大氣污染物監測與評估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4日,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科學研究中心環境安全與健康分中心,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霧霾健康效應與防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汞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等主辦的“2019汞等大氣污染物監測與評估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隆重舉

    2012國家先進及鼓勵發展技術目錄中的環境監測技術

          近日,環保部下發《2012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和《2012年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在這兩個文件中,多項環境監測技術入選其中。入選《2012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的環境監測技術 技術名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英國媒體評出全球29項最新環保科學技術

      節能環保現成為建設地球的綠色理念,近年來科學家致力于研制新的技術,實現綠色科技,將地球建造成為一個更清潔的家園。目前,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列舉了29項最新環保科學技術,其中包括:人體尿液收集系統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磁性冰箱、無水綠色洗衣機、從雞毛中提取制造纖維、透明太陽能電池等。

    科學家為全球森林“稱重”

       研究顯示,全球樹木正在經歷一次快速生長,并且正吸收數十億噸溫室氣體。這意味著樹木正在削弱全球變暖。  紅杉樹能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圖片來源: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美國切薩皮克灣西面的一片森林中,Geoffrey Parker用卷尺測量了一棵鵝掌楸幼苗的

    讓青春的靈感閃耀在世界科技創新前沿

      ——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研究課題自述選粹武創蔡瑞初吳寶劍徐振林周小平   編者按 2014年是廣東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實施的第三年,至今共資助97名杰出青年。資助經費為100萬元/人。   廣東省杰青從實施開始,培養方向就定在貼近服務廣東發展的戰略目標、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在全國首創培養35周

    新疆生態所揭示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規律

      農業生態系統是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研究農業生態系統溫室氣體排放機制及如何通過適當的農業管理措施減排是目前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CO2、CH4與N2O是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全球約有47%的CH4和84%的N2O排放來自于農業活動。農田土壤通過根系呼吸、土壤動物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產生并釋

    植樹造林,讓地球降溫還是升溫?

      一提到抵御氣候變化,樹木常被認為是最好用的“武器”之一。由于各國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取得的進展有限,許多政府和倡議人士力推植樹計劃,希望利用樹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緩解氣候變化。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樹木可能并不總像人們希望得那樣有用。馬來西亞的樟樹在生長過程中會避免樹冠重疊,因此從下往上看時,仿佛一

    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聚焦氣候變化

    杜祥琬院士 秦大河院士   杜祥琬院士、秦大河院士在第4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分別作主題評述報告。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為梳理氣候變化事實、影響、適應和減緩領域的最新進展,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出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科學判斷應對氣候變化對我國發展

    崔偉宏:碳稅征收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原則上

    崔偉宏 承繼成 戴麗君:碳稅征收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原則上  按部分發達國家的說法,“碳關稅”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避免“碳泄漏”;二是確保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在環境與資源的雙重壓力下,征收碳稅成為趨勢。去年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從202

    生態中心在水生態系統厭氧氨氧化氮循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人類活動對氮循環的干擾,已遠大于其他元素,極大地加速了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引發嚴重的氮循環失衡、氮污染加劇、溫室氣體排放增多等不良效應。據估算,全球只有約40-60%的氮是通過反硝化生成氮氣回到大氣中。在全球變暖、污染加劇的雙重脅迫下,是否存在新型的氮循環過程,值得探究。厭氧氨氧化反應的發現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么,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海洋變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變

    吳立新:“透明海洋”拓展中國未來

       吳立新 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66年生,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北京大學力學系碩士、博士,留美11年從事科學研究,2005年回國至今任中國海洋大學“筑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