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微環境響應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團隊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鐵與硅酸錳納米復合物制備出一種對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納米磁共振造影劑和藥物遞送系統,相關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發表(DOI: 10.1016/j.biomaterials. 2018.12.004)。 納米診療一體化是當前研究腫瘤個性化治療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但是現有的納米診療體系對病灶組織識別度差,對腫瘤微環境響應不足,使納米診療劑難以精確觀察和高效治療腫瘤組織。對此,研究團隊基于腫瘤微環境低pH值和谷胱甘肽高表達的特性,合成了對腫瘤組織pH和谷胱甘肽敏感的硅酸錳多孔納米球,在其表面沉積磁性氧化鐵納米顆粒,制備出磁性氧化鐵與硅酸錳的納米復合物。該納米復合物在正常組織和血液中,不會發揮造影功能,而一旦進入腫瘤組織,即可釋放出錳離子,發揮高效腫瘤T1磁共振造影功能。同時,該納......閱讀全文
腫瘤微環境響應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團隊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鐵與硅酸錳納米復合物制備出一種對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納米磁共振造影劑和藥物遞送系統,相關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發表(DOI: 10.1016/j
腫瘤微環境響應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團隊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鐵與硅酸錳納米復合物制備出一種對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納米磁共振造影劑和藥物遞送系統,相關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發表(DOI: 10.1016/j
腫瘤微環境響應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團隊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鐵與硅酸錳納米復合物制備出一種對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納米磁共振造影劑和藥物遞送系統,相關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發表(DOI: 10.1016/j
科學家發明腫瘤診療“一體化”納米診療劑
隨著“精準醫學”的提出和納米技術在材料學及生物醫學工程學中的迅速發展為腫瘤診療“一體化”帶來了新的希望,既是利用納米技術將臨床上診斷和治療兩個分離的過程/功能集成于一個納米載體,即構成了診療“一體化”納米平臺,整合藥物靶向運輸、活體示蹤、藥物治療和預后監測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納米診療劑已成為醫藥
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的開發上取得進展。技術原理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正巖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鐘凱合作,在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的開發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Nanos
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在磁場的作用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能夠產生不同的能級,如果外加一個能量(即射頻磁場),且這個能量恰能等于相鄰2個能級能量差,則原子吸收能量產生躍遷(即產生共振),從低能級躍遷到高能級,能級躍遷能量的數量級為射頻磁場的范圍。核磁共振可以簡單的說為研究物質對射頻磁場能量的吸收情況。將這種技術用于人體
納米中心實現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血小板安全高效清除
血小板在血液凝血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在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血小板在維持腫瘤血管完整性方面也具有重要功能:通過分泌5-羥色胺(5-HT)、血小板第四因子(PF-4)、轉化生長因子(TGF)-β等顆粒內容物或直接粘附于血管受損處,腫瘤相關血小板能夠維持腫瘤血管內皮的完整,阻止腫瘤內出血。腫瘤相關血
技生所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巖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鄒多宏教授、中科院強磁場中心鐘凱研究員合作,在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的開發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英國皇家化學會Nanoscle雜志(DOI: 10.1039/C7NR07957E)。 傳統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存在兩
碳點這一新型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
近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光化學轉換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汪鵬飛和葛介超研究員設計合成了一種可在腫瘤內原位產生氧氣的新型錳(Ⅱ)-碳點納米組裝體。拓展了碳點這一新型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該工作中,他們首先以錳 (Ⅱ) 酞菁為前驅體,采用溶劑熱法成功制備了疏水性的Mn-碳點,然后利用雙親性
合肥研究院等在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正巖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鐘凱合作,在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的開發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Nanoscle雜志(DOI: 10.1039/C7NR07957E)上。 傳統石墨烯基磁共振
合肥研究院等在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吳正巖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鐘凱合作,在石墨烯基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的開發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Nanoscle雜志(DOI: 10.1039/C7NR07957E)上。 傳統石墨烯基磁共振
腫瘤微環境概念和特點
腫瘤微環境是指腫瘤的發生、生長及轉移與腫瘤細胞所處的內外環境有著密切關系,它不僅包括腫瘤所在組織的結構、功能和代謝,而且亦與腫瘤細胞自身的(核和胞質)內在環境有關。腫瘤細胞可以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改變和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促進腫瘤的生長和發展。全身和局部組織亦可通過代謝、分泌、免疫、結構和功能
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意義
腫瘤與環境,兩者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是相互拮抗,相互斗爭的。它是現代腫瘤生物學的一個關鍵和核心的問題。近年來由于腫瘤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人們對于腫瘤和環境的相互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不僅對于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等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腫瘤的診斷、防治和預后亦有著重要的作用。除
靶向腫瘤微環境或有望開發出新型癌癥納米診斷技術
在全球范圍內,癌癥是引發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當前主流的癌癥療法,比如手術、化療和放療等僅會表現出有限的治療效果,當然這部分取決于腫瘤生物學的復雜性和異質性。近幾十年來,隨著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如今納米醫學受到了科學家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研究人員希望納米醫學能夠幫助快速開發新型的個體化療法來進行更加
雙重腫瘤微環境刺激響應性納米遞藥體系研究獲進展
智能化可控釋放納米遞藥體系可以對pH、溫度、光照、氧化劑、酶以及超聲輻照等外界環境的刺激做出反饋性響應,并憑借其優異的控制釋放功能,在藥物傳輸體系中表現出極具競爭力的應用前景。其該體系可針對腫瘤細胞與正常組織的生物學差異選擇性釋藥,從而有效降低抗腫瘤藥物對正常細胞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利用率。但
Nature:靶向腫瘤微環境,用antimiR治療腫瘤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了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建立了一個能夠將antimiR靶向輸送到酸性腫瘤微環境的藥物輸送平臺,通過抑制miR-155表達,抑制淋巴癌發展。這一研究成果對靶向藥物輸送系統研究以及通過antimiR治療癌癥具有重要意義。 MicroRNA是是一類
腫瘤微環境穩態重塑可阻抑腫瘤進展
腫瘤的發生、發展、侵襲和轉移等生物學行為與其所處環境——腫瘤微環境(TME)密切相關。因此,對TME的穩態重塑和免疫調節機制的深入理解,是實現對惡性腫瘤有效抑制、克服免疫逃逸以及逆轉藥物耐受的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主任、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細胞生物學教研室陳志南教授和邊惠潔、楊
腫瘤微環境穩態重塑可阻抑腫瘤進展
腫瘤的發生、發展、侵襲和轉移等生物學行為與其所處環境——腫瘤微環境(TME)密切相關。因此,對TME的穩態重塑和免疫調節機制的深入理解,是實現對惡性腫瘤有效抑制、克服免疫逃逸以及逆轉藥物耐受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主任、空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細胞生物學教研室陳志南教授和邊
腫瘤微環境對腫瘤血管生成的調控
缺氧實體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高耗氧量、營養缺乏和細胞中代謝物質的積累可能會產生不適合腫瘤細胞生長的缺氧微環境。在常氧條件下,HIF-1α和HIF-2α被PDH和FIH-1羥基化,并通過蛋白酶體介導的降解來降解。在腫瘤的缺氧環境中,FIH-1和PHDs的失活不能羥基化HIF-1/HIF-2α,降低HI
合肥研究院等設計出腫瘤微環境響應的復合納米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團隊,聯合山東濱州醫學院教授張桂龍和魏鵬飛,設計出一種核殼結構銅基納米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殺死腫瘤細胞的能力,從而實現對腫瘤的特異性多模式診療。銅基納米材料具有極強的催化類芬頓反應的能力,可提高細胞內的
合肥研究院等設計出腫瘤微環境響應的復合納米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團隊,聯合山東濱州醫學院教授張桂龍和魏鵬飛,設計出一種核殼結構銅基納米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殺死腫瘤細胞的能力,從而實現對腫瘤的特異性多模式診療。 銅基納米材料具有極強的催化類芬頓反應的能力,可提高
納米材料蛋白冠互作調控腫瘤免疫微環境研究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陳春英課題組在石墨炔-胞內蛋白質互作與調控巨噬細胞表型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The Underlying Function and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Intracellular Protein Corona on
Nature:腫瘤微環境決定肝癌類型
近日,《Nature》期刊以“Necroptosis microenvironment directs lineage commitment in liver cancer”為題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由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癌癥聯合會的Lars Zender教授領導的國際小組發現:腫瘤微環境(包
“種子與土壤”——腫瘤與其微環境
腫瘤并不是一個孤島,而是由腫瘤細胞、多種基質細胞(如成纖維細胞、免疫和炎性細胞、脂肪細胞、膠質細胞、平滑肌細胞等)以及細胞外基質構成的有機體。一百多年前,Paget即提出腫瘤“種子與土壤”的假說:腫瘤細胞作為“種子”,其發生和轉移依賴于周圍的微環境“土壤”。腫瘤細胞是核心,其周圍的細胞及非細胞組
關于腫瘤微環境的研究意義
腫瘤與環境,兩者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是相互拮抗,相互斗爭的。它是現代腫瘤生物學的一個關鍵和核心的問題。近年來由于腫瘤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人們對于腫瘤和環境的相互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這不僅對于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等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腫瘤的診斷、防治和預后亦有著重要的作用
Science:微環境讓腫瘤更加難纏
Science雜志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腫瘤抵抗癌癥治療并不一定是出了內部問題。研究人員發現,大腦腫瘤與腫瘤微環境的相互作用,也會使其對藥物產生抗性。好在用藥物靶標相關信號通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一種常見的侵襲性成人腦瘤,現有標準療法只能稍許延長患者的生命,大多
微環境對腫瘤免疫的影響
迄今為止,宿主腫瘤微環境對腫瘤免疫逃逸的關注不夠。1991年,從腫瘤微循環的特征出發,首次提出血液、淋巴和間質液的某些成分在惡性腫瘤組織(稱為腫瘤內部環境)中流動可能不是免疫因子和細胞免疫反應的最佳狀態,其低氧、低pH和低營養狀態不足以為細胞免疫反應提供必要的營養和能量,也不利于免疫細胞與攻擊目標之
中國科大新磁共振納米造影劑讓腫瘤療效評價有了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大梁高林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鐘凱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發明一種能在化療腫瘤內“智能”自聚集的磁共振納米造影劑,并在患有腫瘤的小鼠體內驗證了其優異的腫瘤成像效果。成果3月31日發表在著名期刊《納米快報》上。 半胱天冬酶家族在介導細胞凋亡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其檢測可以
專訪“80后”博導劉莊:探索納米醫學,助力腫瘤診療
2017年5月5日,英國皇家化學會旗下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官方公布一則好消息:蘇州大學劉莊教授榮獲2017年度“Biomaterials Science Lectureship”獎項,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 這一獎項創立于2014年,每年由 Biomateri
新型釓納米顆粒顯著增強腫瘤核磁共振診斷
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梁高林教授課題組,研究出一種由γ-谷氨酰轉肽酶(GGT)誘導的細胞內原位組裝釓納米顆粒的策略,并實現了高強磁場下腫瘤的橫向(T2)磁共振成像增強。該成果2019年3月25日在線發表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納米通訊》上。 γ-谷氨酰轉肽酶普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