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不斷創新的“醫學人生”
“要想完全攻克肝癌很難,至少還要50~100年。”樊嘉說,他目前正在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工作,整個研究體系就像龐大浩瀚的宇宙,他只找到了其中一顆很小的行星,不能解決整個宇宙的問題。 10月21日,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在北京頒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肝腫瘤外科樊嘉教授憑借在肝癌臨床診療技術的提高與轉移復發機制研究等領域取得的杰出成績,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醫學藥學獎”。 “獲獎非常高興。”但今年58歲的樊嘉并沒有放慢腳步,“我還得為病人看病和手術,還得埋頭科研,為攻克肝癌作一點貢獻”。 樊嘉在肝癌門靜脈癌栓、肝癌肝移植術后復發、肝癌轉移微環境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空白。作為第一完成人已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負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及子課題等國家級項目共9項。擔任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肝臟外科醫師委員會主......閱讀全文
2篇Cancer-Discovery|復旦高強/樊嘉等團隊肝內膽管癌新突破
2022年7月19日,復旦大學高強,樊嘉及華大基因吳奎共同通訊在Cancer Discovery (IF=38)在線發表題為“Geospatial immune heterogeneity reflects the diverse tumor-immune interactions in int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不斷創新的“醫學人生”
“要想完全攻克肝癌很難,至少還要50~100年。”樊嘉說,他目前正在做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工作,整個研究體系就像龐大浩瀚的宇宙,他只找到了其中一顆很小的行星,不能解決整個宇宙的問題。 10月21日,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在北京頒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肝腫瘤外科樊嘉教授憑借在肝癌臨床診療
樊嘉:中國超八成肝癌與乙肝有關
在中科院院士樊嘉等專家看來,中國肝癌發病率持續上升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早篩早診是肝癌的關鍵防線,及時發現盡早治療可根治肝癌,建議高危人群6個月進行一次篩查。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在7月26日由上海市徐匯區衛健委指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牽頭的綠絲帶——肝癌啟航全程管理計劃科普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
復旦大學樊嘉、孫云帆等團隊揭秘轉移性肝癌:多組學研究揭示關鍵分子特征
一支來自中國的團隊采用多組學方法,分析了隨時間變化的轉移性肝細胞癌(HCC)腫瘤內部和跨越腫瘤的分子特征,發現了早期轉移性擴散的多樣性腫瘤克隆。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的肝臟外科研究員孫云帆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說:“傳統上將HCC轉移視為疾病的終點。然而,我們的數據顯示原發性HCC和轉移瘤之間存在高度的遺
樊嘉院士團隊等繪制肝癌組織乳酰化修飾圖譜
乳酸(lactate)是哺乳動物糖酵解代謝中的主要產物,在腫瘤、敗血癥、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狀態下顯著增多,其生物學功能因腫瘤細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應”(Warburg effect)而得到關注。201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Yingming Zhao團隊發現哺乳動物細胞內的乳酸可驅動形成新型組
樊嘉院士團隊等在肝癌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等團隊借助大規模的蛋白質基因組平臺,以高質量的蛋白質組學技術為基礎,充分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學研究,首次實現了對乙肝相關肝癌的多組學、多層次、多維度的系統性分析,為更深入地探索肝癌發生發展機制及指導肝癌的個體化精準診療帶來了新希望。相關研究成果10月3日在線發
樊嘉院士最新臨床研究發布-為肝癌治療帶來新思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28日在上海發布的一項臨床研究結果,被認為是為肝癌治療帶來新的思路。 肝癌是全世界范圍內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4.1萬新發肝癌患者,78.2萬死亡肝癌患者。中國肝癌發病率為26.92/10萬,死亡率23.72/10萬,其在中
樊嘉院士團隊Science、Cell發文:開辟癌癥免疫治療新視角
時至今日,癌癥仍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如何實施精準有效的治療,特別是減輕患者痛苦、延長患者生命,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免疫治療是癌癥治療的新希望,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高強教授團隊在《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雜志上分別發表兩項重要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
周儉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方面獲悉,9月13日下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干部會議,宣布中共上海市委關于醫院院長的任免決定。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上海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曹遠峰,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
中科院院士樊嘉:成功要付出比常人更艱辛的努力
從事肝腫瘤外科20多年,他完成了9000余例肝腫瘤切除手術以及1800余例肝移植手術,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主刀世界首例“廢棄肝臟”成人-兒童部分肝移植、亞洲首例成人肝心聯合移植、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活體供肝移植手術、中國首例經典劈裂式肝移植術,首次提出適應我國國情的肝癌肝移植適應證標準“上海復
樊嘉院士楊欣榮教授揭示肝細胞癌CTC空間異質與免疫逃避
我國是乙肝大國,肝癌死亡率在我國占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僅次于肺癌)。在全世界范圍內,肝癌是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中肝細胞癌(HCC)占病例的90%。雖然經過長期實驗研究,HCC的監測和治療策略有所進步,但由于高復發率和轉移率,HCC的臨床治療結果仍然亟需提升。血源性傳播是HCC轉移的主
Cancer-Cell:樊嘉/周虎繪制肝內膽管癌多組學分子特征全景
肝內膽管癌(iCCA)是第二常見的原發性肝惡性腫瘤,當前手術切除率低,同時缺乏有效的靶向/免疫治療方案。肝內膽管癌具有高度異質性的基因組突變和腫瘤微環境,可能介導其高侵襲性和不良預后。因此,迫切需要對iCCA進行“鳥瞰式”研究,繪制其精確的分子圖譜,為系統理解肝內膽管癌異質性及實現個體化治療提供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中山醫院啟動
??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引導下進行非直視下診療的新學科,是與內科、外科并駕齊驅的第三大學科,也是心臟、血管、腫瘤等疾病的三大治療手段之一。 據悉,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組織完成了第四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評審工作。12月5日,記者從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肝癌研究新突破!老藥新用克服免疫治療耐藥
近日,國際頂級腫瘤學期刊《Cancer Discovery》(IF 39.4)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復旦大學藥學院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干擾素α改善糖代謝和免疫微環境”,該研究發現干擾素α可通過糾正糖代謝失衡的方式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激活免疫應
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專家發現肝癌侵襲轉移的關鍵因素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專家樊嘉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肝癌細胞、腫瘤微環境和肝癌轉移與復發領域又取得新進展。 記者今日獲悉,課題組發現人體內一種微小蛋白質――四跨膜蛋白CD151是肝癌侵襲轉移的關鍵因素。據介紹,四跨膜蛋白CD151與整合素α6β1高表達的肝癌細胞亞群在與腫瘤微
科學家揭開癌癥免疫療法的前沿奧秘
“癌癥有救嗎?”“攻克癌癥的終極兵刃是什么?”記者4日獲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和威廉·凱琳;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董晨在此間揭開癌癥免疫療法的前沿奧秘、介紹了免疫療法在癌癥治療領域
現在對肝癌不必“談癌色變”
我國是肝癌的高發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肝癌新發病例41萬,其中死亡病例39萬。目前,我國肝癌的五年總生存率僅為14.1%。 近日,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辦期間,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接受央視新聞
復旦張嘉漪課題組用無皮層鼠發現視覺環路發育的新機制
2017年3月10日,國際sci神經科學期刊《Cerebral Cortex》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課題組題為“Reciprocal connections between cortex and thalamus contribute to retinal axon targeti
首創“元宇宙”紅毯,2024年上海科技節開幕
5月18日上午,共14組、26位老、中、青三代“科學之星”,包括兩院院士、青年科學家組合、科學工匠組合、科技傳播紅人組合和科學教育組合亮相今年上海科技節的科學家紅毯秀。首創“元宇宙”紅毯晶瑩剔透的水晶、深海世界的光線、細胞凋亡過程的動態呈現……2015年上海科技節在全國首創科學家紅毯秀,今年的科學家
做全方位“定制”-我國肝癌研究“另道超車”
記者23日獲悉,在肝癌治療藥物方面,以 PD-1單抗為代表的免疫療法,正在改變中晚期肝癌診療格局,為延長肝癌患者生存期帶來突破。 今年10月,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用于治療既往接受過相關藥物化療的肝細胞癌(HCC)患者。據悉,此次新適應證獲批是基于一項
上海國際慢病論壇:探索建立慢病“云醫院”
4月2日,2016年上海國際慢病管理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來自海內外的專家、臨床醫生以“融合·創新”為宗旨,圍繞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前景以及慢病管理在醫院、在社區的應用實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當前,各種慢性疾病大幅度增加,已經嚴重威脅到人群的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會專家表示,我國已進
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分子特征全景和個性化診治新策略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等團隊借助大規模的蛋白質基因組平臺,以高質量的蛋白質組學技術為基礎,充分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學研究,首次實現了對乙肝相關肝癌的多組學、多層次、多維度的系統性分析,為更深入地探索肝癌發生發展機制及指導肝癌的個體化精準診療帶來了新希望。相關研究成果10月3日在線發
強化中青年醫生梯隊建設-提升肝膽腫瘤診療水平
為助力癌癥防控工作,推進科研成果臨床轉化,激勵廣大醫務人員修醫德、行仁術,用優質的服務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由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百濟神州支持的第三屆“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近期啟動相關工作。近日,第三屆“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肝膽腫瘤領域審議會線上舉辦,與會專家對入圍肝膽腫瘤領域的中青年
全球首款全身5.0T磁共振有望進入臨床應用
隨著對更高信噪比、分辨率、對比度和更快成像速度的不懈追求,臨床應用中使用的磁共振設備的主磁場場強也越來越高。目前醫院臨床用的設備以1.5T、3T為主,出于安全性考慮、受限于現有技術等,高于3T的磁共振尚不能進行除神經系統以外的掃描。 7月1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與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在中
樊錦詩自述在美國出版
美國時間8月26日,由美國長河出版社和譯林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英文版Daughter of Dunhuang:A Memoir of a Mogao Grottoes Researcher新書發布會在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圖書館舉辦。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總領事張建敏,本書作者、北
推進LCMS/MS技術臨床應用-第四屆中山醫院質譜培訓班開幕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4月23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辦,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分會 、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 和美國臨床質譜協會(MSACL) 協辦的“國 家 級 I 類 繼 續 教 育 學 習 班 -第四屆液相色譜–質譜技術臨床應用
復旦大學等處發表Nature文章-解析肝癌蛋白質組學研究
肝癌是全世界造成癌癥死亡的第三大殺手,更是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癌癥。誘發肝癌的因素很多,包括病毒、環境和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我國,肝癌發生的最大危險因素之一是乙肝病毒感染。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
復旦大學發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所致肝癌的新研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吳健教授團隊與附屬中山醫學院肝癌研究所樊嘉教授團隊合作,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所致肝癌(NASH-HCC)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在人NASH-HCC標本中鑒定一個與肥胖相關的JCAD蛋白,該蛋白在NASH-HCC組織中比癌周圍肝組織高出數倍,通過抑制Hippo信
復旦大學Hepatology發表癌癥新文章
來自復旦大學、Brigham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證實,USP7通過使TRIP12去泛素化加快p14ARF降解,促進了肝癌的發展。這項研究已被在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最新影響因子11.19)接受并在線發布。 復旦大學的樊嘉(Jia Fan)教授和石雨江(Yujiang G. S
科學家揭示肝內膽管癌多組學分子特征全景圖譜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周虎、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高大明等團隊合作,全面解析了肝內膽管癌的分子特征全景,為肝內膽管癌的臨床診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相關研究已在線發表于《癌細胞》。 肝內膽管癌惡性程度高,早期診斷難,手術切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