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復旦大學等處發表Nature文章解析肝癌蛋白質組學研究

    肝癌是全世界造成癌癥死亡的第三大殺手,更是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癌癥。誘發肝癌的因素很多,包括病毒、環境和遺傳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我國,肝癌發生的最大危險因素之一是乙肝病毒感染。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roteomics identifie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of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文章,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雜志上,文章由軍事醫學科學院賀福初院士,錢小紅研究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領導完成。 這項研究通過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手術切除的肝細胞癌及配對癌旁組織進行蛋白組學和磷酸組學分析,提出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學分層方法,并發現甾醇O-酰基轉移酶1(SOAT1......閱讀全文

    專家點評Nature 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肝癌由于預后差、死亡率高、不易早期診斷等特征,也常被稱為“癌中之王”(一般認為是胰腺癌)。肝癌是對各種組織學上不同類型的原發性肝臟腫瘤的統稱,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絕大部分,約占原發性

    第一張人類器官蛋白質組圖譜

    在廣州南方醫科大學舉行的第五屆中國蛋白質組學大會暨首屆粵港蛋白質組學學術交流會上,由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人類蛋白質組計劃”有望實現肝癌診治突破性進展。 據了解,該計劃實施3年來,圍繞人類肝臟蛋白質組的表達譜等九大科研任務,我國科學家成功測定出6788個高可信度的中國成人肝臟蛋白質,系統構建了國際上

    Cell重磅: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3種分型和發病機制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包括兩種病理組織學類型,分別為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HCC占我國肝癌總數的83.9% ~ 92.3%。慢性乙肝病毒(hepa

    蛋白基因組學研究揭示肝癌發生和發展機制

      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導致我國肝癌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約85%的肝癌患者攜帶HBV感染標志。肝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受到機體的系統性調控,基因突變會對HBV相關肝癌的表型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亟待深入探究。同時,新藥研

    蛋白基因組學揭示肝癌發生發展機制和個性化診治新策略

      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導致我國肝癌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約85%的肝癌患者攜帶HBV感染標志。肝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受到機體的系統性調控,基因突變會對HBV相關肝癌的表型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亟待深入探究。同時,新藥研

    研究揭示肝癌發生發展機制和個性化診治新策略

      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導致我國肝癌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約85%的肝癌患者攜帶HBV感染標志。肝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生物學過程,受到機體的系統性調控,基因突變會對HBV相關肝癌的表型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亟待深入探究。同時,新藥研

    2019中國生命科學領域CNS盤點:曹雪濤 顏寧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自然》重磅:精準治療肝癌,中國科學家團隊找到新靶點

      今天,由軍事醫學科學院的賀福初院士、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的樊嘉院士、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錢小紅教授共同領銜的科學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刊發重磅研究,利用定量蛋白組學獲得肝癌早期階段的圖譜特征,為個體化治療提供了富有前景的新靶點。  肝癌是全世界造成癌癥死亡的第三大殺手,更是有中國特色的

    Nature、Cell齊發文:我國科學家致力肝癌精準治療新方法

      眾所周知,中國是肝癌大國。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肝癌大數據報告》顯示,原發性肝癌全球每年新發病例85.4萬,中國46.6萬,約占全球的55%,這意味著,全球新發肝癌一半在中國。但針對肝癌的治療效果并不樂觀,一旦癌細胞擴散,肝癌患者活下去的希望幾乎為零。  為了改變這一慘痛的現狀,也為了挽救更多

    我國科學家發現人體內導致肝癌的易感基因

      由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的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肝癌研究領域又有重大科學發現:在人類染色體的一個特殊位置發現了一個容易導致肝癌的易感基因區域。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2日的《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肝癌仍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效果最不理想

    我國學者發現肝細胞癌治療新靶點——固醇酯化酶SOAT1

      肝癌預后差、死亡率高、不易早期診斷,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癌、肝母細胞癌、膽管囊腺癌等。其中,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絕大部分,約占原發性肝癌的90%左右。  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錢小紅研究員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北

    最新精準醫療蛋白質組里程碑事件的思考與研究成果解讀

      無論是關注蛋白質組學的領域內專業人員,還是領域外、甚至是學術圈外的,我想很多人此刻都難掩興奮。2019年2月28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復旦大學80后博士Nature子刊發表癌癥新成果

      來自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肝癌中EZH2介導miR-622喪失決定了CXCR4的激活。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9月2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學者徐潔杰(Jiejie Xu)博士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腫瘤糖生物

    復旦大學Nature子刊發布表觀遺傳新成果

      來自復旦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低氧條件下醋酸作為一種表觀遺傳代謝產物促進了脂質合成。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6月3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復旦大學的雷群英(Qun-Ying Lei)教授與楊芃原(Peng-Yuan Yang)教授是這篇

    最新精準醫療蛋白質組里程碑事件的思考與研究成果 一

    無論是關注蛋白質組學的領域內專業人員,還是領域外、甚至是學術圈外的,我想很多人此刻都難掩興奮。2019年2月28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教授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以

    復旦大學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癌癥研究新成果

      來自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甲硫氨酸腺苷轉移酶IIα ( 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 IIα,MATIIα)乙酰化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在人類肝癌中MATIIα K81乙酰化則減少。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4月30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

    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CNS統計,誰是CNS發表之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大躍進 | 中國學者CNS發表超過100篇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成果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曹雪濤院士團隊重要研究成果匯總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惠利健、李大力最新CRISPR文章

      8月11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第二軍醫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題為“Efficient liver repopulation of transplanted hepatocyte prev

    江南大學Nature子刊解析促癌lncRNA

      最近的初步研究報道了長非編碼RNA——UCA1在結直腸癌中的促癌作用。然而,UCA1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和分子機制,仍然不明確。4月5日,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刊登了江南大學附屬醫院、蘇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題為“LncRN

    第九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公示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推動實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導和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按照《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的有關要求

    2019年,中國學者發表152篇CNS文章

      截至2019年10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52篇文章,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24篇,Nature 發表了70篇,Science 發表了58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68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

    許琛琦最新發表Nature文章:首次發現PD-1的降解機制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琛琦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剎車”分子PD-1的降解機制,以及該機制在腫瘤免疫反應中的功能。11月29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  T細胞作為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是機體健康的重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鐵代謝調控癌癥發生發展新機制

            國際學術期刊Cell子刊《Cell Reports》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胡榮貴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鐵及血紅素代謝通過調節p53蛋白的穩定性直接調節細胞內 p53 信號通路功能的全新的分

    透過基金看熱點:涉及腫瘤,凋亡等的新探針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其中面上項目16709項、重點項目62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8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00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6155項、地區科學基金項目2829項、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136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