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我國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結合“京滬干線”與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一行來到位于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的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北京控制中心暨星地一體管控樞紐,在現場聽取“京滬干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的工作匯報后,宣布“京滬干線”正式開通。隨后,白春禮使用量子加密視頻會議系統與安徽省省長李國英進行了通話,并向合肥、濟南、上海、南山等地的科研人員代表表達了問候;同時在現場通過“墨子號”量子衛星與奧地利地面站的衛星量子通信,與奧地利科學院院長Anton Zeilinger進行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在通話中,Anton Zeilinger向......閱讀全文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年底開通

      “京滬干線”不僅指能跑火車的鐵軌,也指能跑量子密鑰的光纖。在6月1日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會上,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項目工程總師、中科大教授陳宇翱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該項目將于2016年年底正式交付使用。  “目前工程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三。量子京滬干線全長2000余公里,目前已經完成了約1500

    量子保密通信何時實現“全球通”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開,就會留下泄密的痕跡。量子密鑰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就像火漆一樣,但比火漆更徹底。一旦有人試圖打開信件,量子密鑰會讓信件自毀,并讓使用者知曉。”   信息社會里,密碼無處不在。相比忘記密碼所造成的煩惱而言,密碼失竊有可能造成的損失則

    日本開發大容量量子保密通信系統

      日本東北大學電氣通訊研究所與學院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開發了世界最高水準的隱秘性(暗號強度)高速大容量光通信系統。該系統首次結合量子噪聲保密和量子秘鑰分發技術,以接近以前2倍的速度——世界最高速的單信道每秒100GT的速度,成功實現了100公里的量子保密傳輸,有望實現抵抗網絡攻擊的極強安全通訊。該成

    濟南首建國內量子保密通信試驗網

      6月23日,記者從山東信息通信研究院獲悉,山東省引進國際一流量子通信研發團隊,將在濟南市建設量子保密通信試驗網,開創國內“量子通信”的先河。   目前,山東省已確定在年內投資5600萬元啟動建設山東量子技術研發平臺,投資1.22億元建設山東量子通信試驗網工程。試驗網第一期工程為

    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項目通過總技術驗收

      8月30日下午,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范項目技術驗收評審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評審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關于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和分系統驗收情況的匯報,經現場質詢和討論,專家組認為項目已完成了預期的技術驗證和應用示范任務,具備開通條件,同意通過技術驗收。  “京滬干線”項目于2

    中國科學家創量子保密通信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家創造量子保密通信新的世界紀錄,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的抗黑客攻擊量子密鑰分發。  記者11月4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與清華大學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擊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極大地推動了

    微納量子衛星如何進一步加強量子保密通信的應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21.shtm

    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具備開通條件

      記者9月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范項目技術驗收評審會日前在該校舉行。評審專家組聽取項目建設情況和分系統驗收情況,經質詢和討論認為項目已完成了預期的技術驗證和應用示范任務,同意通過總技術驗收。這意味著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已經具備開通條件,我國

    天宮二號與地面站完成空—地量子保密通信試驗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院士團隊,通過“天宮二號”和4個衛星地面站上的緊湊型量子密鑰分發(QKD)終端,實現了空—地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的實驗演示。相關論文近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光學》上。據了解,科研團隊通過高精度自動跟瞄系統與“

    量子通信網絡保護電網,港媒都驚呆了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近日報道稱,據參與項目的科學家說,中國在太空建立了一個量子通信網絡,以保護其電網不受攻擊。報道稱,該網絡的一部分將福建省的電網與位于北京市的國家應急指揮中心連接起來。在5月份進行的一次演練中,這條超級安全的通信線路使中央政府工作人員能夠接管這個沿海省份電網的控制權,這樣他們的指

    超過500公里-潘建偉團隊等創現場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紀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小組研制的超導探測器,基于“濟青干線”現場光纜,突破現場遠距離高性能單光子干涉技術,采用兩種技術方案分別實現428公里和511公里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創造世界現場光纖量子保密通信新紀錄。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分別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量子通信:絕密的未來通信

      量子通信技術基于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為了拓展應用、與現有通信系統兼容以及大量減少成本,需對點對點的通信方式進行組網并充分利用經典通信設施。與此同時,量子克隆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問題。量

    量子密鑰分發的新紀錄讓量子通信網絡又近一步

    影響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的首要因素是信噪比。原則上只要充分抑制噪聲就可以提升傳輸距離。但也不能說噪聲為零,就可以傳輸無限遠,這是因為線路除了噪聲還存在衰減,衰減會使得密鑰生成率降低,密鑰率太低則無法滿足任何實際應用需要,即使沒有噪聲,也失去了應用價值。 韓正甫

    量子通信:安全“無懈可擊”

      現代通信技術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制造著安全、隱私等方面的麻煩。前者如今年的“雙十一”、“雙十二”網購盛宴,后者則類似仍在發酵的“棱鏡門”事件——國外媒體12月21日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曾與企業合謀,要求在移動終端廣泛使用的加密技術中放置后門,以便輕易破解各種加密數據。     如今,

    新紀錄讓城市間量子通信網絡又近一步

      影響量子密鑰分發傳輸距離的首要因素是信噪比。原則上只要充分抑制噪聲就可以提升傳輸距離。但也不能說噪聲為零,就可以傳輸無限遠,這是因為線路除了噪聲還存在衰減,衰減會使得密鑰生成率降低,密鑰率太低則無法滿足任何實際應用需要,即使沒有噪聲,也失去了應用價值。  韓正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近日,

    我國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結合“京滬干線”與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

    量子通信-玄而不虛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評選出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科學家和科研項目點贊,但是國內網絡上卻流傳著一些針對量子通信的流言甚至謠言,有的甚至稱這是“玄學”、“騙局”。圖片來源網絡  量子通信是“騙局”嗎?經過百年發展,看似艱澀難懂的量子力學理論基礎

    基于通用量子計算機的通信網絡優化算法驗證成功

      10日,記者從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移動研究院)與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成功實現全國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計算機真機的算法驗證,初步結果滿足預期要求。  中國移動研究院未來研究院院長崔春風介紹,中國移動當前處于5G運

    中國“墨子號”領跑量子通信

      2018年3月3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首次開啟“委員通道”。當天中外記者云集,在通道前,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有“量子之父”之稱的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的話擲地有聲:“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我國處于全面領先地位。”  時間回到兩年前,2016年8月16日凌晨,中

    發展量子通信為何要上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579.shtm

    我國規模最大量子城域網——合肥量子城域網開通

    中新社合肥8月26日電 (記者 張俊)中國規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網——合肥量子城域網26日正式開通。據合肥市數據資源局局長陳睿介紹,合肥量子城域網包含8個核心網站點和159個接入網站點,光纖全長1147公里,該網絡應用了業界領先的“經典-量子波分復用技術”,可為近500家機構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務和數據傳

    郭光燦院士:突破經典-開創新產業

      郭光燦院士談量子信息技術   量子特性在信息領域有著獨特的功能,在提高運算速度、確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和提高檢測精度等方面可能突破現有經典信息系統的極限,于是量子力學與信息科學相結合便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分支——量子信息科學。   近年來,量子信息在理論和實驗上已經取得重要突破,引起各國政

    潘建偉:“墨子”開啟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節點不必可信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已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韓正甫教授及其合作者王雙、銀振強、陳巍等,實現了抗環境干擾的非可信節點量子密鑰分發網絡,全面提高了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向實現下一代量子網絡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知名期刊《光學》。測量設備無關量子網絡的實施框圖 課題組

    潘建偉:“墨子”開啟量子通信新篇章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量子通信:中國離規模應用還有多遠

       “我們正在推進北京城域量子通信設施建設,隨著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國家項目在年內的開通,將會聯系更多的城市,讓更多人享受到量子保密通信技術服務。”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趙勇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量子通信,即利用光子等量子的狀態疊加和糾纏等基本物理原理實現的信息傳輸。由于作為信

    國產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產生速率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量子保密通信領域迎來又一突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4日晚間發布了一款新型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量子隨機數實時產生速率大于5.4G比特每秒,極限值突破117G比特每秒,刷新了此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68G比特每秒的記錄,成為目前世界上產生速率最高的量子隨機數發生器。  按照密碼設計的基本原則——“

    量子通信,-可以高深但拒絕高冷

      拋棄宏觀世界的一切“常識”,掙脫由傳統經驗構筑的枷鎖,保持“腦洞大開”的狀態,文科生也要“咬牙堅持”,相信我,這一次你會發現量子通信,原來如此!   1月8日,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被頒給了這樣一個項目:“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該項目由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帶隊,彭承志、陳宇翱、陸

    中國科大等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可行性

      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題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

    稀土銪可用于量子通信,開拓光量子系統

    近日,科學家研究發現基于稀土銪的新材料,具有開拓光量子系統的潛力。 在量子系統中,材料與光交互的能力將提供重要作用,例如應用于遠距離通信和開發光量子計算機。然而,要找到一種能夠充分利用光量子特性的材料非常困難。 此次,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