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干線”不僅指能跑火車的鐵軌,也指能跑量子密鑰的光纖。在6月1日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會上,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項目工程總師、中科大教授陳宇翱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該項目將于2016年年底正式交付使用。 “目前工程已經完成了四分之三。量子京滬干線全長2000余公里,目前已經完成了約1500公里,而剩下的500公里預計也將于下個月打通。”陳宇翱表示,11月份左右,“京滬干線”可以達到“開始運行”的狀態,年底能正式交付使用。 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京滬干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干網工程,從北京出發,經過濟南、合肥,到達上海。利用這一高可信、可擴展、軍民融合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京滬兩地的金融機構可以進行保密通信,包括電話、視頻通話、電子郵件。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曾指出,信息科學方面存在信息安全的瓶頸:用芯片可能有后門,用光纖可能遭到無感竊聽;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加密技術,可能也會成為一捅就破的窗戶紙。 但量子保密......閱讀全文
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結合“京滬干線”與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長、
“我們正在推進北京城域量子通信設施建設,隨著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國家項目在年內的開通,將會聯系更多的城市,讓更多人享受到量子保密通信技術服務。”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趙勇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量子通信,即利用光子等量子的狀態疊加和糾纏等基本物理原理實現的信息傳輸。由于作為信
8月30日下午,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范項目技術驗收評審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評審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關于項目建設基本情況和分系統驗收情況的匯報,經現場質詢和討論,專家組認為項目已完成了預期的技術驗證和應用示范任務,具備開通條件,同意通過技術驗收。 “京滬干線”項目于2
據新安晚報報道, 創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是安徽科技創新方面的“一號工程”。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為組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合肥高新區探訪,了解“量子”最新進展。 “量子創新院”已經揭牌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開,就會留下泄密的痕跡。量子密鑰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就像火漆一樣,但比火漆更徹底。一旦有人試圖打開信件,量子密鑰會讓信件自毀,并讓使用者知曉。” 信息社會里,密碼無處不在。相比忘記密碼所造成的煩惱而言,密碼失竊有可能造成的損失則
16日凌晨,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中國在量子科學領域的這一“領跑動作”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因為這不僅標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更有媒體預測,伴隨著量子信息技術逐漸走向實用化,其衍生出的量子通信技術,被譽為是繼微電子信息之后,最有可能引發軍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2017年,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實現了三大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千公里級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千公里級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世界首個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京滬干線”正式開通。“京滬干線”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合肥,
2016年12月10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 最近閉幕的兩院院士大會傳遞了中國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先手棋”的決心。中科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量子信息分會主任委員潘建偉說,中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和應用方
2016年12月10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北京6月7日電,最近閉幕的兩院院士大會傳遞了中國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先手棋”的決心。中科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量子信息分會主任委員潘建偉
打個電話,會不會被竊聽?通過網絡傳送一份保密文件,途中被他人竊取咋辦……現代社會,信息安全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 有沒有一種不可破譯的保密方式,能讓傳送的信息絕對安全可靠?近些年來,量子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正讓夢想成為現實。 一問:什么是量子? 量子是光子、質子、中子、電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評選出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科學家和科研項目點贊,但是國內網絡上卻流傳著一些針對量子通信的流言甚至謠言,有的甚至稱這是“玄學”、“騙局”。圖片來源網絡 量子通信是“騙局”嗎?經過百年發展,看似艱澀難懂的量子力學理論基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
量子通信技術基于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為了拓展應用、與現有通信系統兼容以及大量減少成本,需對點對點的通信方式進行組網并充分利用經典通信設施。與此同時,量子克隆技術的出現也使得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問題。量
“你好!”9月29日,從中國發出的一聲問好,通過量子保密“京滬干線”,又經過“墨子號”衛星,跨越了半個地球來到奧地利。這是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通話內容經過量子加密后,理論上無法破解。 一次簡短的通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此長距離、實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意味著覆蓋全球的量子通信網絡已
3月6日,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14, 090501 (2015)] 發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多方量子通信方案,該方案在實用化、遠距離多方量子通信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多方量子通信旨在為多用戶保密通信提供基于量子力學原理的安全性。目前最遠的三
量子信息科學從“理想王國”走到了“現實王國”。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有關單位,在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支持下,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空間尺度下嚴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作出重點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對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作出重點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
中新社昆明8月20日電 (陳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20日在全國量子力學2017年年會上表示,“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已全面領先于世界”。 2016年,世界上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全線貫通,全長2000多公里;2016年8月,以“墨子號”命名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9月29日,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范活動現場,“京滬干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表示,目前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領先國際相關技術水平5年,并將在未來10到15年持續保持領先。 潘建偉表示,目前日本、歐洲都已啟動相關量子通信研究計劃,但從數量級、時間、空間等層面,中國量
拋棄宏觀世界的一切“常識”,掙脫由傳統經驗構筑的枷鎖,保持“腦洞大開”的狀態,文科生也要“咬牙堅持”,相信我,這一次你會發現量子通信,原來如此! 1月8日,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被頒給了這樣一個項目:“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該項目由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帶隊,彭承志、陳宇翱、陸
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陳宇翱 2013年,歐洲物理學會向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陳宇翱頒出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青年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菲涅爾獎”。雖然年僅32歲,陳宇翱卻已是世界量子物理研究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他的研究曾一次入選《自然》年度十大科技亮點、兩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
記者9月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國家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技術驗證及應用示范項目技術驗收評審會日前在該校舉行。評審專家組聽取項目建設情況和分系統驗收情況,經質詢和討論認為項目已完成了預期的技術驗證和應用示范任務,同意通過總技術驗收。這意味著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已經具備開通條件,我國在
紅專并進一甲子,科教報國六十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成立60年來,秉承“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精神,始終走在科技創新前沿。 從為“兩彈一星”培養尖端人才,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鐵基高溫超導材料、暗物質粒子探測……近年來,中國科大頻頻挺進“科學無人區”,成為我國科技進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27日表示,近年來,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已躋身全球領先地位,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國量子通信網絡與應用論壇27日在北京舉行。朱玉說,隨著量子衛星、京滬干線等大項目的建設,量子概念頻繁進入公眾視野,中國量子通信產業化的蓬勃發展初現端倪,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量子通信領域,逐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其中“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自然科學獎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五項獎項之一,為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旨在獎勵那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做出重大科
“他們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因而也是整個中國,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英國《新科學家》雜志曾這樣評價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領導的團隊。 潘建偉的團隊是中國科大量子調控領域四個主要團隊之一。所謂量子調控,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去操縱光子、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狀態和相互作用
“基礎研究有什么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激光技術等,都是基礎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科技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中國科學家屢屢斬獲各類國際科技獎項。 屠呦呦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受中醫藥典籍啟發,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方法,為全球抗擊瘧疾作出巨大貢獻。這是中國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