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往往依賴于骨骼的大小和形狀來確定一個恐龍遺跡是來自雄性還是雌性。但是一位古生物學家認為研究人員在評估中可能有點倉促,他聲稱,在許多以前的研究中,支持性別差異的證據的缺乏可能意味著我們一直都錯了。 性別二態性(Sexual dimorphism),即一個物種的雄性和雌性有很多不同之處,例如雄性和雌性猿的大小差異和雄性孔雀身上有大羽毛。 鑒于在動物界,特別是鱷魚和鳥類,性別二態性的情況非常普遍,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恐龍屬于例外:但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專家認為,這個理論實際上并沒有被化石記錄支持。 古生物學家Jordan Mallon說:“我不是說恐龍不是性別二態的,而是說沒有現有的化石證據表明它們是這樣的。判決仍然是缺失的。“ Mallon從期刊中查找過去關于性別二態性的聲明,并對它們的樣本量和統計模型進行批判性評估。 雖然一些研究表明了獸腳、劍龍、角龍等恐龍的兩性之間在尺寸或褶皺上存在差異,然而只有少數研究提......閱讀全文
哈密翼龍生態復原圖。科研人員展示哈密翼龍蛋及胚胎化石模型和哈密翼龍復原圖。翼龍蛋化石(右)。哈密翼龍復原圖。翼龍下頜骨化石。 看到鳥兒在天空飛翔,你會想到在我們生存的地球上,哪種脊椎動物最早在天空飛翔嗎? 最新的發現與研究表明,最早在天空飛翔的是我們都知道的一種動物——恐龍。在這個龐大家族里,有
北京時間10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和英國研究人員近日宣稱,1.9億年前一顆幼體恐龍的頭骨化石有助于解釋什么時期食草類恐龍從食肉恐龍中進化過渡。 科學家發現異齒龍見證了食肉性恐龍向食草性的進化過渡 這顆微型恐龍骨骼屬于1.9億年前一個年幼的異齒龍,它的牙齒結構十分特殊——前端長著鋒
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由美國人馬克?亞伯拉罕斯創辦,此人創辦了一份名為《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科學幽默雜志,從1991年開始,每年頒獎一次。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的興趣。與其他學術
和鳥類關系最為接近,為揭開鳥類起源提供新的證據 鳥類是如何起源、如何飛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樣進化而來的,這對古生物學家和科學大眾而言,都是一個充滿魅力、充滿爭議的領域。而揭開謎底的關鍵往往不僅在鳥類本身,與鳥類具有
生物進化的原因和內在動力是什么?這是一個從古至今爭論不休的問題。時至今日,雖然承認進化的存在學術界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主流,但對于進化的過程的解釋,卻處于非常含混的階段。新達爾文主義者結合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對這一問題做出了一個看起來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但是這一觀點也招致了大量的反對意見。其中的重
2007年12月27號晚上,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會與www.antpedia.com分析測試百科網聯合舉辦的學生座談會,在北京理工大學7號樓1層報告廳召開。 會議邀請到的嘉賓有: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龍承祖老師;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生物能源環境所 高運華老師;分析測試百科網 卞利萍女士;北京理
答:因為它真呢是太搞太好玩了。用老美的話,就是有點離奇(quirky)。 傳統意義上的科學類雜志,都是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覺。每個字都懂,但連在一起卻不知道它再說些什么。晦澀、生僻、無趣、難懂,幾乎成了科學學術雜志的代名詞。特別是我們國家的學術雜志,圖、表、數據、排版等展示“非常傳統
最近,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的生物學家帶領一個50多名科學家的研究小組,測定了三種鱷魚——美洲鱷、咸水鱷和印度鱷的基因組序列。 生物學副教授David Ray指出,通過測定這些基因組序列,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鳥類的進化,它們是這類食肉動物的最近親緣種。該研究小組完成了這三種鱷魚的基因組,可以說真正
最近,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的生物學家帶領一個50多名科學家的研究小組,測定了三種鱷魚——美洲鱷、咸水鱷和印度鱷的基因組序列。 生物學副教授David Ray指出,通過測定這些基因組序列,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鳥類的進化,它們是這類食肉動物的最近親緣種。該研究小組完成了這三種鱷魚的基因組,可以說真正
“T夫人”,雌性達爾文翼龍(翼展寬0.78米)與她的蛋保存在一起。達爾文翼龍復原圖,左為不具有頭骨脊的雌性,右為具有頭骨脊的雄性。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塊與蛋保存在一起的雌性翼龍化石。這一發現為判別這些已絕滅的飛行爬行動物的性別提供了直接證據,解決了翼龍性別鑒定的關鍵問題。該項研究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眾所周知,哺乳動物下崽,爬行動物下蛋。但2月14日出版的《自然—通訊》發表的題為《初龍型爬行動物胎生》一文顛覆了這一傳統認識。該研究首次找到了初龍型爬行動物胎生的證據,重塑了科學家對爬行動物生殖方式演化的理解。研究結果顯示,胎生和后代性別基因決定機制兩者結合,使得爬行動物得以成為中生代海洋中的霸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鄒晶梅、巴約勒團隊通過研究采集于甘肅玉門一塊距今1.1億年的中生代鳥類化石發現其體內保存蛋殼,這也是世界范圍內發現的首個腹腔內含有蛋殼的滅絕鳥類——反鳥類化石。 這一鳥類演化研究重要發現的科研成果論文,日前已在線
《科學》雜志每年會評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最為重要的十大科學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奪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單細胞水平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幫助破獲多起懸案的法醫系譜技術、#MeToo 運動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賀建奎前兩天被《自然》雜志評為年度人物后,其主導的基
呂君昌:博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 翼龍類生活在2.2億年至6500萬年之前,作為恐龍時代的空中霸王,它擁有強大的飛行能力,翱翔在整個天空。然而,科學界一直沒能找到判斷翼龍性別的直接證據,所有的結論亦只是推想。 現在這個100多年以來科學界懸而未決的難題,終于被攻克了。
3月18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及其團隊成員與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王孝理、王巖,以及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Fritz 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
鳥類演化的成功與其獨有的生殖孵育系統密不可分。3月21日,周忠和、鄒晶梅、巴約勒團隊在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在線報道了世界范圍內首個腹腔內含有蛋殼的滅絕鳥類——反鳥類化石,為研究古鳥類的生殖繁育提供了新的信息,進而為探知早期鳥類的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證
鳥類演化的成功與其獨有的生殖孵育系統密不可分。3月2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鄒晶梅、巴約勒團隊在英國《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在線報道了世界范圍內首個腹腔內含有蛋殼的滅絕鳥類——反鳥類化石,為研究古鳥類的生殖繁育提供了新的信息,進而為
在慶祝SCIENCE創刊125周年之際,該刊雜志社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發表在7月1日出版的專輯上。在今后1/4個世紀的時間里,人們將致力于研究解決這些問題。這125個問題如下(前25個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問題): 1宇宙由什么構成? 2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么? 3為什么人類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