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鳥類關系最為接近,為揭開鳥類起源提供新的證據 |
鳥類是如何起源、如何飛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樣進化而來的,這對古生物學家和科學大眾而言,都是一個充滿魅力、充滿爭議的領域。而揭開謎底的關鍵往往不僅在鳥類本身,與鳥類具有親緣關系的恐龍化石,一直受到古生物學家們的極大關注,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支持著“鳥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這樣的學說。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還要“老”1000多萬年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作為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
在動物王國中,現代鳥類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甚至可以與一些哺乳動物媲美。而現代鳥類獨特大腦和智力是如何進化的,一直是脊椎動物進化領域的謎團之一。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的......
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恐龍是如何演化成為地球霸主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恐龍消化物(糞便和嘔吐物)的化石樣本,重建出恐龍崛起成為地......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全8冊),[英]本·加羅德著,[美]加布里埃爾·烏格托繪,石敏、何文珊譯,苗德歲審定,譯林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定價:240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莎翁名劇《......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群落中的物種如何維持共存是生態學研究中的經典問題。密度制約假說描述當同種物種聚集在一起或者靠近母樹時,更容易遭受專一性天敵或者病毒的損害,進而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為其他物種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資源,從而......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