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和鳥類關系最為接近,為揭開鳥類起源提供新的證據

           鳥類是如何起源、如何飛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樣進化而來的,這對古生物學家和科學大眾而言,都是一個充滿魅力、充滿爭議的領域。而揭開謎底的關鍵往往不僅在鳥類本身,與鳥類具有親緣關系的恐龍化石,一直受到古生物學家們的極大關注,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支持著“鳥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這樣的學說。

     
    不久前,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與鳥類親緣關系極為密切的侏羅紀恐龍化石——胡氏耀龍。它的形態特征為揭開鳥類起源、飛行的起源、羽毛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證據。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胡氏耀龍屬于鳥翼類(Avialae),代表了和鳥類關系最為接近的恐龍之一。在侏羅紀時期發現這樣一個和鳥類關系十分接近的種類,對研究鳥類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10月23日,我國科學家的這一發現,以《來自中國的長有帶狀長尾羽的奇特的侏羅紀手盜龍》為題,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發表。
     
    繪圖
     
    化石圖
     
     
    不同于其他已知恐龍,胡氏耀龍長有4枚長長的帶狀尾羽,盡管這4枚尾羽的遠端已經殘缺不全,只有近段保存下來,而僅從保存下來的部分測量,就有20多厘米,相當于胡氏耀龍從頭到最后一枚尾椎的骨骼總長。也就是說,在全長大約40厘米的胡氏耀龍身體中,尾羽占了大約一半的長度。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發現的第一件長著如此特殊尾羽的恐龍化石,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原始的鳥類,如一些生活在白堊紀的孔子鳥、原羽鳥和似原羽鳥等,才具有長的帶狀尾羽。更令人迷惑的是,胡氏耀龍的其他羽毛均未形成類似鳥類飛羽的構造,因此雖然胡氏耀龍的前肢長于后肢,類似原始鳥類,但由于沒有飛羽,胡氏耀龍并不具有飛行能力。
     
    出現在侏羅紀時代,長著尾羽卻不能飛行,胡氏耀龍的出現使得對羽毛起源的研究和推測進一步趨于復雜。
     
    那么,這只侏羅紀的恐龍會用它的長尾羽來做什么呢?
     
    長而花哨的尾羽在現代鳥類中通常作為信息交流的工具,例如雄性孔雀的長尾羽是吸引雌性孔雀的極有效的工具。由于鳥類多是“一雄多雌”的婚配關系,于是披有華麗羽毛的雄鳥,就能吸引更多的雌鳥。但相反的情形也少量存在,鳥類中也有“一雌多雄”的種類,這些種類則是雌鳥具有華麗、夸張的裝飾。在這樣的情形下,盡管這只有著長尾羽的胡氏耀龍的性別很難判定,卻從中可以推測遠在一億四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胡氏耀龍就已經具有了雌雄第二性征的分化。
     
    在骨骼形態上,胡氏耀龍與鳥類近似的一個明顯特征是,尾椎極度退化,在通常情況下,恐龍的尾椎可多達幾十枚,胡氏耀龍僅有16枚尾椎,盡管比大多數鳥類的尾椎數量多,而比起一些原始鳥類,如始祖鳥、熱河鳥的20多枚尾椎,胡氏耀龍的尾椎要少很多。
     
    胡氏耀龍的頭短而高,類似于恐龍中的竊蛋龍類頭骨的外形。但與多數竊蛋龍不同的是,胡氏耀龍的上、下頜均具有前傾的牙齒,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牙齒的大小出現了分化,形成了一些類似于哺乳動物的犬齒或門齒的咬合結構。這在恐龍中是不常見的。
     
    這項研究工作是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福成、周忠和、徐星、汪筱林和該所的美籍博士后Corwin Sullivan共同完成的。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科技部的資助。
     
    新物種被命名為“Epidexipteryx hui”,屬名“Epidexipteryx”意為“炫耀的羽”,其種名中“hui”(拉丁文意為“胡先生”)以及屬名中“耀”的含義,均源自已故年輕生物學家胡耀明。
     
    胡耀明1966年出生于江蘇,是最早研究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哺乳動物的學者,于1997年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發表了熱河生物群第一件哺乳動物——張和獸的研究論文。2002年,他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后不久就被查出患了肝癌,但他還是以驚人的毅力繼續進行中生代哺乳動物的研究,陸續在《科學》、《自然》上發表多篇論文,引起了國際同行和公眾的極大關注。今年3月,在他回國應聘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前期,病情突然惡化,于2008年4月走完了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除了學術造詣外,他誠懇、善良的人品和嚴謹、淡泊名利的學術作風,使他的同行們在惋惜之余滿懷敬意地把這一成果奉獻給這位英年早逝的古生物學家。
     
    10月25日,胡氏耀龍標本將和其他許多共生生物化石標本一同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
     
    《科學時報》 (2008-10-23 A1要聞)

    相關文章

    地球還有恐龍后裔?科學家找到確實證據!

    赫氏近鳥龍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比歐洲出土的始祖鳥還要“老”1000多萬年它由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參與命名作為全世界發現并命名恐龍屬種最多的科學......

    竊蛋龍類恐龍再添新類群

    光明日報呼和浩特12月2日電記者高平、王瀟從內蒙古自然資源廳獲悉,一件采集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堊世恐龍標本被認定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百年鴛鴦龍。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

    恐龍時代化石填補鳥類大腦進化7000萬年空白

    在動物王國中,現代鳥類擁有高級認知能力,甚至可以與一些哺乳動物媲美。而現代鳥類獨特大腦和智力是如何進化的,一直是脊椎動物進化領域的謎團之一。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帶領的......

    恐龍如何成為地球霸主?最新研究重建這一過程

    在億萬年前的地球上,恐龍是如何演化成為地球霸主的?這一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恐龍消化物(糞便和嘔吐物)的化石樣本,重建出恐龍崛起成為地......

    既然滅絕是規律我們為什么還要“拯救”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全8冊),[英]本·加羅德著,[美]加布里埃爾·烏格托繪,石敏、何文珊譯,苗德歲審定,譯林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定價:240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莎翁名劇《......

    喜歡恐龍到研究恐龍他本科主動延畢,博士提前畢業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武漢植物園在互利共生對物種共存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群落中的物種如何維持共存是生態學研究中的經典問題。密度制約假說描述當同種物種聚集在一起或者靠近母樹時,更容易遭受專一性天敵或者病毒的損害,進而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為其他物種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資源,從而......

    “徐氏亞洲暴龍”:距今約1億年至6600萬年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中國發現晚白堊世(約1億年至6600萬年前)中等體型的深吻暴龍新物種化石,命名為......

    距今約1.66億年恐龍化石!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