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層大氣激光雷達觀測與研究:追風掣電識大氣
武漢大學研制的拉曼激光和鈉熒光激光雷達的發射單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制的車載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 地球大氣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研究該區域中的大氣環境與物理和化學過程,對于航天、國防、人類生活以及地球生物圈的安全至關重要。 識風須追風 中高層大氣研究關注的主要參數包括中性大氣的密度、溫度和風場、電離成分、微流星體、輻射場等。 “研究中高層大氣的結構和變化特征對于理解發生在這個區域中的基本物理過程,保障航天器和航天活動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武漢大學教授易帆對《科學時報》記者說,“這些航天器在高層大氣環境中能否正常工作,將直接影響通信中繼、電視轉播、導航定位等。近年來,平流層飛艇由于多用途和低能耗被稱為‘多功能綠色航空器’,要保證其在節能條件下穩定運行,該高度上大氣風場信息極為關鍵。因此,這一研究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 中高層大氣的主要熱源來自太陽的極紫外輻射和X射線對氧分子的加熱以及高能粒子......閱讀全文
中高層大氣激光雷達觀測與研究:追風掣電識大氣
武漢大學研制的拉曼激光和鈉熒光激光雷達的發射單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制的車載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系統 地球大氣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研究該區域中的大氣環境與物理和化學過程,對于航天、國防、人類生活以及地球生物圈的安全至關重要。 識風須追風 中高層大氣研究關注的主要參數
低層大氣極端事件影響中高層大氣機制獲進展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向覆蓋了中低緯度,東西方向橫跨4個時區,并且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還擁有漫長海岸線,在世界上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地形地貌特征,也造就了我國上空高層大氣擾動受劇烈天氣事件、地形變化強迫、上下大氣層耦合等多重影響的獨特特性,成為天然的實驗室。全
子午工程二期蘭州激光雷達站建設成功
蘭州臺榆中站中高層大氣風溫探測激光雷達(中科院精測院供圖)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了解到,由該院激光雷達研究團隊主持建設的蘭州臺榆中站中高層大氣風溫探測激光雷達近日順利發出第一束激光,成功接收到第一個回波信號,標志著臺站建設任務獲得成
子午工程二期蘭州激光雷達站建設成功
? ? 蘭州臺榆中站中高層大氣風溫探測激光雷達(中科院精測院供圖)? ?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了解到,由該院激光雷達研究團隊主持建設的蘭州臺榆中站中高層大氣風溫探測激光雷達近日順利發出第一束激光,成功接收到第一個回波信號,標志著臺站建設任務獲得成功。? ? 據了解,蘭州中高層大氣風
低層大氣極端事件影響中高層大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向覆蓋中低緯度,東西方向橫跨四個時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以及漫長海岸線,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我國上空高層大氣擾動受劇烈天氣事件、地形變化強迫、上下大氣層耦合等多重影響的獨特特性,成為天然的實驗室。全天空氣輝成像儀是
中國在南極中山站完成激光雷達安裝
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日前在南極中山站順利完成鈉熒光多普勒激光雷達探測系統的安裝和調試,首次同時探測到南極中間層頂區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填補了極隙區中高層大氣探測的空白。 激光雷達項目負責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文濤介紹說,激光雷達在天空晴好、無大片云層遮擋時,可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
武漢物數所“雙波長高空探測激光雷達”獲優秀ZL獎
11月18日,從湖北省知識產權局獲悉,由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龔順生、程學武等申請的“雙波長高空探測雷達”(ZL 00 115964.X )獲得第三屆湖北省優秀ZL獎。 “雙波長高空探測激光雷達”發明ZL由武漢物數所激光雷達課題組龔順生研究員等人2000年申報,2004年
中高層大氣強烈重力波絕非偶然,原因在這里
重力波是中高層大氣中無時不在的大氣擾動現象,重力波的產生、傳播、和耗散過程對于中高層大氣的動力學、光化學、輻射、以及能量收支產生重要影響。巖石圈以及低層大氣強烈擾動事件(例如:地震、火山、臺風、雷暴等)是引起中高層大氣強烈重力波的重要產生源,同時重力波的傳播過程還受到背景大氣風場和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中科院延慶空間環境野外科學觀測站-刺破蒼穹的科學之光
每個晴朗的夜間,居住在北京市八達嶺長城北側延慶大榆樹鎮一帶的居民,總能看見兩束美麗的光線從地面直射夜空。 這兩束光線平行地從地面發出,點綴著郊區寧靜的夜晚。初見此景的人們以為發出光線的地方一定是什么神秘的基地,抑或是娛樂場所。了解門道的附近居民心里清楚,這兩束光線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延慶空間環
激光雷達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
激光束與大氣物質相互作用機制是進行大氣激光雷達探測的關鍵。不同的激光與大氣相互作用機制對應于不同種類的大氣探測激光雷達。激光與大氣相互作用機制有:?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激光與大氣中各種固態或液態的氣溶膠粒子(塵埃、煙霧、云層等)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散射,稱為米氏散射。米氏散射的
伊利諾伊大學劉壯任教授來空間中心交流訪問
劉壯任博士與臨近空間環境研究室科研人員交流討論 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兼職教授、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學(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教
我國研發大氣激光雷達為灰霾治理提供手段
提到激光,相信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激光武器,或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激光器切割機、激光打碼機之類。近日,據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消息,“大氣細粒子與臭氧時空探測激光雷達系統研發與應用”項目通過驗收,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激光雷達核心技術壟斷,為環境監測和灰霾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 4月11日,據
大氣探測激光雷達、寬幅成像光譜儀成功升空
北京時間4月16日2點16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在我國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研制的大氣探測激光雷達、中國科學院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寬幅成像光譜儀隨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成功升空。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是國際首顆具備二氧化
測風激光雷達可“追捕”大氣污染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竇賢康課題組夏海云與潘建偉課題組張強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于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的雙頻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采用最精簡的光學結構實現了系統最高穩定性,極大提高了測風激光雷達的實用性和可靠性,更適合機載、星載平臺運行。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光學期刊《光學學報》上。 傳統相干探測
大氣探測激光雷達、寬幅成像光譜儀成功升空
北京時間4月16日2點16分,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在我國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研制的大氣探測激光雷達、中國科學院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寬幅成像光譜儀隨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成功升空。 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是國際首顆具備二氧化
我國首臺高空風場探測激光雷達通過成果鑒定
1月3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主研制的國內首臺高空風場探測激光雷達——車載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在合肥通過科技成果鑒定。該成果在我國首次實現了40km高度的風場主動遙感探測,為我國臨近空間的大氣風場參數探測發展了新的手段,奠定了測風激光雷達工程樣機研制的基礎,使我國在中高層大氣測風激光雷達的研制方面達
地學部舉行學術報告會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屆學術年會地學部學術報告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報告會由學部常委會副主任焦念志、郭正堂、周忠和以及周成虎主持,百余位地學部院士出席本次學術年會。 外籍院士馬庫·庫馬拉作了題為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obser
大氣顆粒物激光雷達技術助力氣象和環境探測
5月初,我國北方地區遭遇了今年以來的強沙塵天氣,位于北京南郊、健德橋、門頭溝的激光雷達記錄了沙塵輸送的完整過程,這三臺激光雷達均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徽光機所)。放置在北京南郊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綜合實驗基地的拉曼-米散射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技術在科研領域
大氣顆粒物激光雷達技術助力氣象和環境探測
5月初,我國北方地區遭遇了今年以來的強沙塵天氣,位于北京南郊、健德橋、門頭溝的激光雷達記錄了沙塵輸送的完整過程,這三臺激光雷達均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徽光機所)。放置在北京南郊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綜合實驗基地的拉曼-米散射激光雷達“激光雷達技術在科研
中科院研發激光雷達系統可監測大氣臭氧時空分布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安徽光機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大氣細粒子與臭氧時空探測激光雷達系統研發與應用”項目,近日通過中科院組織的專家驗收。該項目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氣細粒子和臭氧時空分布的快速在線監測系統,突破了多項共性關鍵技術,提高了我國激光雷達產業的
安光所啟動大氣細粒子與臭氧時空探測激光雷達系統專項
2月24日,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大氣細粒子與臭氧時空探測激光雷達系統研發與應用示范”啟動會在中科院安徽光機所中心召開,科技部條財司條件處馬晉并處長出席會議,并對項目的運行、組織和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會議由中科院計財局科技條件處楊為進處長主持,中科院基礎局綜合規劃處燕琳處長、安徽省科技廳
超分辨空間外差光譜有望提升大氣環境立體探測技術水平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熊偉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學學報》2018年第38卷第6期上發表了封面文章,文章標題為“中高層大氣OH自由基超分辨空間外差光譜儀”。左:《光學學報》2018年第38卷第6期封面圖右:中高層大氣OH自由基由單點至三維層析探測示意圖 目前,地球上中高層大氣OH自
安光所研制的大氣環境激光雷達監測系統助力環境測污
11月10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光所大氣光學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三代測污激光雷達“AML-3大氣環境激光雷達監測系統”在北京通過驗收并交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使用。 “AML-3大氣環境激光雷達監測系統”是一臺可移動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系統,能夠監測大氣邊界層氣溶膠,O3、SO2
我國利用二維正交觀測實現大氣OH自由基三維層析探測
目前,地球上中高層大氣OH自由基在大氣物理化學過程、全球氣候變化、大氣臭氧水平以及酸沉降等重大環境問題中的作用機制還不甚明了,亟待加強研究。左:《光學學報》2018年第38卷第6期封面圖 右:中高層大氣OH自由基由單點至三維層析探測示意圖 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熊偉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的中高層大氣OH自
固態激光雷達和機械激光雷達的區別
機械激光雷達帶有控制激光發射角度的旋轉部件,而固態激光雷達則無需機械旋轉部件,主要依靠電子部件來控制激光發射角度。機械激光雷達主要由光電二極管、MEMS反射鏡、激光發射接受裝置等組成,其中機械旋轉部件是指可360°控制激光發射角度的MEMS發射鏡。固態激光雷達通過光學相控陣列、光子集成電路以及遠場輻
單光子激光雷達與線性固態激光雷達
上圖是豐田于 2013 年開發的基于 SiSPAD (硅單光子)的激光雷達原型。水平角分辨率高達 0.05 度,水平 FOV 為 170 度,垂直 FOV 較差,僅為 4.5 度。采用了少見了 870 納米激光,脈沖帶寬為 4 納秒,每秒高達 8 億 TOF,云點數為 326400,云點密度大約是
激光雷達回波
激光雷達(激光探測及測距)是一項光學遙感技術,它利用激光對地球表面進行密集采樣,以產生高精度的 x,y,z 測量值。激光雷達主要用于機載激光制圖應用程序中,正日益成為替代傳統測量技術(如攝影測量)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新技術。激光雷達能生成可通過 ArcGIS 進行管理、顯示、分析以及共享的離散多點云數據
給太空做“超級CT”-揭秘世界級空間天氣“預報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40.shtm 今天一起了解中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近日,由16個觀測臺站、58個觀測點組成的子午工程二期初步建成,和此前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一起,形成了覆蓋全國的
機載海洋激光雷達和自動駕駛激光雷達
傳統的水中目標探測裝置是聲納。根據聲波的發射和接收方式,聲納可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可對水中目標進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蹤。但它體積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達幾十噸重。而激光雷達是利用機載藍綠激光器發射和接收設備,通過發射大功率窄脈沖激光,探測海面下目標并進行分類,既簡便,精度又高。迄
激光雷達是什么?一文帶你讀懂激光雷達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 ,激光雷達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在機器人領域,激光雷達可以幫助機器人在未知環境中了解周邊地圖信息,為后續定位導航提供很好的環境認知能力,幫助機器人實現智能行走。什么是激光雷達?激光雷達是一種用于獲取精確位置信息的傳感器,猶如人類的眼睛,可以確定物體的位置、大小等,由發射系統、接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