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層大氣極端事件影響中高層大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向覆蓋中低緯度,東西方向橫跨四個時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以及漫長海岸線,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我國上空高層大氣擾動受劇烈天氣事件、地形變化強迫、上下大氣層耦合等多重影響的獨特特性,成為天然的實驗室。全天空氣輝成像儀是探測和研究大氣波動二維分布的有效手段。大氣波動在中高層大氣中的傳播范圍很大,而單臺氣輝成像儀由于有限的觀測視野較難進行大范圍觀測。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太陽活動與空間天氣重點實驗室中高層大氣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構建了用于觀測峰值高度位于87km高度上的OH氣輝和峰值高度位于250km高度上的氧原子紅光(OI 630nm)氣輝的覆蓋中國大陸的雙層探測網(圖1)。低層大氣劇烈事件如何引起大范圍中高層大氣擾動的物理機制是氣輝探測網的重要科學目標之一。 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以2016年超強臺風Chaba為范例,利用子午工程......閱讀全文
低層大氣極端事件影響中高層大氣機制獲進展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向覆蓋了中低緯度,東西方向橫跨4個時區,并且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還擁有漫長海岸線,在世界上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地形地貌特征,也造就了我國上空高層大氣擾動受劇烈天氣事件、地形變化強迫、上下大氣層耦合等多重影響的獨特特性,成為天然的實驗室。全
極端天氣不再是“極端”事件
讓英國氣象局科學家斯蒂芬·貝爾徹教授沒想到的是,“在自己職業生涯中就能看到英國出現40攝氏度高溫紀錄”。事實上,從歐洲到北美,整個北半球今夏都已遭異常高溫天氣襲擊。 科研人員警告說,極端天氣不僅是天災,很大程度上更是人禍。從歐洲多地比預期更快創下紀錄的高溫,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越發頻繁的山火……
低層大氣極端事件影響中高層大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方向覆蓋中低緯度,東西方向橫跨四個時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擁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地貌以及漫長海岸線,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我國上空高層大氣擾動受劇烈天氣事件、地形變化強迫、上下大氣層耦合等多重影響的獨特特性,成為天然的實驗室。全天空氣輝成像儀是
大數據助力地質極端事件分析
日前,第36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印度采取線上會議形式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地球科學—可持續未來的基礎科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秋明受大會組委會邀請,做題為《數據驅動地球科學認識和發現》的特邀學術報告。 在報告中,成秋明分析了數據驅動技術為地球科學帶來的新機遇,研判了地球科學
大氣所揭示2℃溫升目標下季風區極端降水事件變化及影響
季風是指大范圍的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顯著變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世界上著名的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三部分,即亞洲-澳洲季風區(簡稱“亞澳季風”,包括印度季風/南亞季風、東亞季風、西北太平洋季風和澳洲季風)、非洲季風(含北部非洲季風和南部非洲季風)、美洲季風(含北美季風和南美季風)。得益于充
Karnali流域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
中新網昆明4月18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18日發布消息稱,該園科研人員聯合德國、尼泊爾等國學術機構,在尼泊爾西部Karnali流域進行大范圍樹木年輪取樣,并分析樹輪寬度年表與Karnali流域氣候和水文因子的相關性。結果表明:Karnali流域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在過去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如何應對?
2月6日,2022年中國氣候公報發布。過去的一年,我國的天氣氣候特征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重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面對風險挑戰,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防范應對?《新聞1+1》連線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值班首席陳鮮艷,共同關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如何應對?《2022中國氣候公報》發布2月6日,中國氣象局
總結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溫、臺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
智能管理可降低極端氣候事件的風險
距離西非國家馬里邊境8公里的一個村莊已經連續幾年遭受干旱。圖片來源:基督教援助組織孟加拉國為2009年被艾拉氣旋夷為平地的沿海村莊興建的創新型抗災住房。圖片來源: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1年11月15日,泰國和越南的城市官員與菲律賓同行展開磋商,尋求新的途徑來加
極端降雪事件如何影響森林凋落物呼吸
凋落物是森林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重要組分與參與者,對森林土壤呼吸的調節作用顯著。凋落物的輸入對氣候變化尤其是強降雪事件的響應程度較高。極端降雪事件通過破壞林冠進而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而影響凋落物的輸入與分解動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全球變化研究組副研究員周文君等探明了亞熱帶常綠闊葉
WMO發布年度氣候聲明 聚焦全球極端事件
據世界氣象組織(WMO)最新發布的《年度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13年干旱、熱浪、洪水和熱帶氣旋給全球各地造成了生命和財產損失。該聲明證實,2013年與2007年并列為有記錄以來第六最暖年份,且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仍在持續。該聲明盤點了全球不同區域和國家的氣溫狀況和極端事件,并提供了冰蓋、海洋變暖
太湖長序列極端洪水事件重建研究獲進展
較之氣候水文平均態的緩慢變化,特大洪水引發的災害對人類社會影響更加顯著,而關注極端洪水、認識小概率事件需要更長時間序列。太湖洪水歷來受到關注,自早全新世到20世紀末,歷史和近現代都不乏特大洪水發生。文物考古與歷史文獻結合,成為了定量研究歷史極端洪水的重要證據。然而,刻錄洪水的文物對重建洪水序列也
阿斯拉爾: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 盡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但人們對雨雪冰凍災害是否再現仍心存憂慮。更讓人感到混亂的是:不是都說暖冬了嗎?怎么冬天還這么冷?在經歷了去年年初和年末兩次讓人印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我們如何應對?
8月31日,福建長樂潭頭邊防派出所官兵在轄區碼頭幫助漁民轉移船上物品。當日,隨著今年第8號熱帶風暴“南川”的逼近,福建沿海漁民陸續回港避風。宋連春丁一匯 今年以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亞歐一些國家和地區氣候十分異常。 導致這些氣候異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對頻走極
IPCC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將繼續增加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發布的一份特別報告顯示,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已經并將繼續發生變化,與天氣和氣候災害有關的經濟損失已經并將可能增加,需要有效管理不斷變化的極端氣候和災害風險。 這是記者4月26日在中國氣象局召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
海洋國家實驗室:極端厄爾尼諾事件仍將顯著增加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異常增暖,它與我們身邊的極端天氣現象息息相關。在我國,厄爾尼諾易導致南方出現暴雨洪澇,北方出現高溫干旱。極端厄爾尼諾事件不僅對全球天氣形態具有嚴重破壞性,更深刻影響著全球生態系統與農業生產。 全球變暖如何影響厄爾尼諾?全球變暖是否會導致厄爾尼諾事件頻發,對地
至2070年英國極端降雨事件最高可達當前4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562.shtm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針對氣候變化研究的新氣候模型論文顯示,在高排放場景下,至2070年代,英國的極端局部降雨
中國氣象局:去年我國氣候極端事件創本世紀之最
年降水量?夏季氣溫?高溫日數均創紀錄 晨報訊 中國氣象局昨天發布《2010年中國氣候公報》,稱“2010年是我國氣候非常異常的一年。”年降水量、夏季氣溫、高溫日數等氣候極端事件均創本世紀以來之最。 高溫強降水歷史罕見 公報說,2010年我國氣候非常異常,全年降水偏多,季節和區域分
新疆生地所西北干旱區降水極端事件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西北干旱區地處中亞腹地,是全球變化響應最敏感地區之一。在全球變化大背景下,西北干旱區水循環系統的穩定性和水資源的可再生性降低,不確定性加大,極端水文事件的頻度和強度增大、重現期縮短,極端水文事件發生頻繁發生。降雨極端事件是造成西北干旱區自然災害頻發,水資源不平衡分配的重要原因。為了闡明西北干旱區
張興贏委員: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能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76.shtm “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碳中和已成為全球共識,世界各國紛紛按下‘快進鍵’,中國‘3060’雙碳目標和進程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雙碳目標的制定也是向世界釋放出中國將堅定走綠色
青藏高原東南部早春極端低溫事件研究獲進展
隨著氣候變暖,區域性的極端低溫事件時有發生。近年來,發生在我國東南部、北美和歐洲等區域的極端低溫事件對當地生產生活和經濟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和損失。2019年早春,青藏高原東南部經歷了一次異常的極端低溫事件,大量野生動物和飼養的牲畜被凍死,造成經濟損失。如何理解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低溫事件的發生,特別
國際最新研究:大氣極端條件令南極冰架更脆弱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專業學術期刊《通訊-地球與環境》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指出,2000年至2020年間,圍繞南極半島拉森冰架的冰山崩解事件(會形成新的冰山),有60%由極端大氣條件引發。這項研究認為,在未來變暖預估下,同樣的過程或將使拉森C冰架面臨崩潰風險。? ? 該論文稱,南極的
研究發現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或致蜂群面臨更多風險
蜜蜂是重要的傳粉昆蟲,屬于完全社會性昆蟲,一個健康、穩定的蜂群環境是蜜蜂各類行為活動的前提和基礎。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化學生態組研究發現,花蜜中高濃度的黃酮類次生代謝產物槲皮素將增強工蜂對蜂王信息的抵御,并推斷在各類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發的未來,由于花蜜的成分變化將導致蜂群面臨更多風險
全球變暖致2013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須加強預警系統
世界氣象組織24日發布年度氣候報告稱,2013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第六熱的年份,全球變暖導致這一年干旱、洪水、熱浪和熱帶氣旋等極端氣候事件頻發。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氣候狀況報告》中說,2013年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溫度為14.5攝氏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溫度高0.5攝氏
大學生求職受挫屢現極端事件 高校殛待挫折教育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任何一名大學生的就業都不可能說是一帆風順。不時見諸報端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因遭遇挫折而出現的極端事例,令人扼腕嘆息,高校在就業指導中增加挫折方面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他們為何會不堪一擊?回望一個又一個讓人痛心的事實,不禁要問:這些早已成年的大學生,為何會在挫折面前變得如此脆
大氣所等揭示歷史降水變率與未來極端降水預估聯系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課題組與英國氣象局哈德萊氣候中心的合作者指出,中高緯地區極端降水預估模式間不確定性與模式模擬的歷史氣候降水變率,即降水事件的波動幅度或振蕩范圍,存在顯著相關。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基于這一結果,我們利用觀測的降水變率變化對未來預估結果加以約束,有
2099年或有逾四成陸地動物經歷極端高溫事件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生態學研究顯示,未來極端氣溫危及陸地動物,按照當前對未來全球氣溫估計的最大值,到2099年可能將有超過40%的陸地脊椎動物經歷極端高溫事件,而長期暴露在高溫中可能會對全球許多物種的未來構成威脅。 該論文指出,極端熱事件是指氣溫大幅超出歷史閾值的時期。現在的極
沈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干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群落穩定性是植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一個綜合特征,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干旱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加劇,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了巨大影響。植物群落穩定性與植物群落的功能屬性或性狀緊密相關。群落功能多樣性實質上反映了群落內植物間的功能屬性差異,因此
世界氣象組織:本世紀頭十年全球極端氣候事件空前
這是2011年10月15日由國際空間站第29期駐站宇航員拍攝的包括尼羅河三角洲和西奈半島在內的地中海地區的斜視圖,圖中可看到地球的氣輝。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報告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全球各地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極端氣候事件,從歐洲的熱浪
《科學》:地球大氣中氧氣出現早于“大氧化事件”
美加兩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大氧化事件”之前0.5億至1億年間,在大氣中就開始有氧氣存在,這也導致了在此之后大氣中氧氣含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由于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生物突然進化而導致了“大氧化事件”的發生。但這項新的研究認為,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生物進化過程?遠早于“大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