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 ,激光雷達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在機器人領域,激光雷達可以幫助機器人在未知環境中了解周邊地圖信息,為后續定位導航提供很好的環境認知能力,幫助機器人實現智能行走。什么是激光雷達?激光雷達是一種用于獲取精確位置信息的傳感器,猶如人類的眼睛,可以確定物體的位置、大小等,由發射系統、接收系統及信息處理三部分組成。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標探測物發送探測信號(激光束),然后將目標發射回來的信號(目標回波)與發射信號進行比較,進行適當處理后,便可獲取目標的相關信息,例如,目標距離、方位、高度、速度、姿態、甚至形狀等參數,從而對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和識別。激光雷達的優點分辨率高激光雷達工作于光學波段,頻率比微波高2~3個數量級以上,因此,與微波雷達相比,激光雷達具有極高的距離分辨率、角分辨率和速度分辨率。抗干擾能力強激光波長短,可發射發散角非常小的激光束,多路徑效應小(不會形成定向發射,與微波或者毫米波產生多路徑效應),可探測低空或超......閱讀全文
1引言 機載激光雷達技術是發展迅速的一種新技術,它集多種技術于一身,已成為空間數據獲取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主要應用于快速獲取地面的三維位置,進而生成數字地圖、正射影像和建立地理信息庫等等,是三維位置信息的測量系統。在變形監測、數字測圖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2機載
今日推薦文章作者為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專家洪偉教授,本文選自《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發表于《中國科學: 信息科學》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學與技術若干前沿問題評述專刊》,射頻百花潭配圖。引言隨著對電磁波譜的不斷探索, 人類對電子學和光學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該獎項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于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個人和23個團體。今天我們將盤點
1引言 激光雷達技術最早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激光技術誕生之初的研究,但將其用于獲取三維信息成像卻是二十年之后,即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著手研究并發展至今。在國內,激光雷達的硬件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技術還無法滿足測量范圍及精度要求。由于沒有高精度的INS系統以及性能激光強度,激
【導語】儀器儀表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科學研究的“先行官”,軍事上的“戰斗力“,以及現代社會活動的“物化法官”。不言而喻,儀器儀表與測量控制在當今信息時代推動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成為推動科學技術高速發展
近年來,網絡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激光測距技術及GPS技術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機載激光雷達技術正蓬勃發展,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逐步研制出很多種機載激光雷達測量系統,主要包括 LeicaALS50,Optech等等,它的應用已超國遙感所覆蓋的范圍和傳統測量,成為一種特有的數據獲取方式。
在管理上,無論是科技部門還是高校,都切忌奉行“學科中心主義”,而要以“問題導向”的大領域、大方向為區塊,整合學科集群,發揚個體優勢,互相取長補短,在協同合作中追求學科整體卓越。 在出臺一些有關學科的政策措施時,不應僵硬地“一刀切”,要適當留有空間,讓彈性和柔性發生邊際效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0 引言 機載激光雷達測量技術(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技術、計算機技術、高動態載體姿態測量技術和高精度動態GPS定位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以飛機作為觀測平臺,以激光掃描測距系統為傳感器,能實時獲取地球表面的三維空間信息,是獲取地球空
固態激光雷達原理和工作優劣,說到雷達就是一個信息傳送的裝置,但是固態激光雷達就是現代可以關鍵的傳感技術,在現在5G時代,無人機,無人駕駛的車和智慧城市都需要推動著作用,因為傳感器就是他們的眼睛了,在5G的大時代一定是前途光明!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固態激光雷達原理了。固態激光雷達是什么?固態激光雷達是
現在我國大氣污染已從煤煙型進入復合型污染時期。大氣復合污染主要表現為大氣氧化性增強、細顆粒物濃度升高、大氣能見度顯著下降、環境惡化趨勢向區域蔓延。自2012年來,我國中東部,尤其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爆發的灰霾污染,就是典型的大氣復合污染。大氣復合污染已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
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顯得是多么的弱小,我們無法阻止大自然對我們的直接傷害,泥石流、地震、山體滑坡、坍塌給人類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還有對于一些暴亂分子、劫持人質的事件不斷發生,解救人質困難重重,對我們社會造成很大影響,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犯罪事件不斷,監獄犯人不斷擴增,越獄事件不斷發生,由此給
遙感(remote sensing,RS),字面理解即為“遙遠的感知”,是指由傳感器非接觸式地采集目標對象的電磁波信息,通過對電磁波信息的傳輸、變換和處理,定性、定量地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與時空變化規律。按照遙感獲取信號方式,即電磁輻射能源的不同,遙感可以分為被動式遙感(passive
經歷過輝煌、遭遇過曲折,創建于1909年的蘭州大學開創了甘肅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作為全國重點大學的蘭州大學屹立于中國西部。1979年,改革開放,蘭州大學再次煥發青春活力,與中國的各行各業一起重沐春風,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國經歷了幾次高等教育改革,并以極快
Lidar是通過發射激光束來探測目標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達系統,具有測量精度高、方向性好等優點,具體如下:1、具有極高的分辨率激光雷達工作于光學波段,頻率比微波高2~3個數量級以上,因此,與微波雷達相比,激光雷達具有極高的距離分辨率、角分辨率和速度分辨率;2、抗干擾能力強激光波長短,可發射發散角非
易福門光電傳感器有大量現貨,全部德國原廠直接拿貨,只要您有具體的型號,歡迎隨時咨詢。 IFM光電傳感器通常由三部分構成,它們分別為:發送器、接收器和檢測電路。 發射器帶一個校準鏡頭,將光聚焦射向接收器,接收器出電纜將這套裝置接到一個真空管放大器上。在金屬圓筒內有一個小的白熾燈做為光源
“哎呀,現場看到的排污口和昨晚無人機傳回的照片一模一樣。”這是在江蘇省揚州市開展無人機遙感監測試飛任務后,環保局的工作人員次日趕赴現場驗證查看時所發出的的感慨。 “這是在高郵湖與邵伯湖兩湖之間的新民灘,采用手拋機搭載熱紅外相機在夜間對高郵助劑廠及周邊環境進行的遙感監視,可以看見4
科技部 中科院關于公布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作品名單的通知國科發智〔2019〕244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中央和國家機關各有關單位科技主管部門,中央軍委科技委: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
“只要激光雷達一開啟,任何污染源都逃不出它的‘火眼金睛’。” 11 月25日,在新站高新區的激光雷達監測中心里,當工作人員開啟激光雷達設備后,轄區內工地揚塵情況盡收眼底。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新站高新區建立起揚塵污染防治長效機制,開啟揚塵治理智慧新篇章,守護碧水藍天。 今年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屆學術年會地學部學術報告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報告會由學部常委會副主任焦念志、郭正堂、周忠和以及周成虎主持,百余位地學部院士出席本次學術年會。 外籍院士馬庫·庫馬拉作了題為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obser
黑黃蜂隱形無人機 真空室 雷神無人戰斗機 激光武器系統 太空船二號 個人飛行包P12 Jetpack 鳳凰計劃 每年,美國《大眾科學》網站的編輯們都會搜遍世界的每個角落,無一漏網,找到能刷新我們未來生活的近百項發明,以饗讀者,今年也不例外。從純電動汽車到機器人醫生;從驚險刺激令人瘋
工作人員正在檢查空氣質量監測衛星接收天線。 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面對這一歷史機遇,國家適時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要求通過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科技創新是驅動中國制造業升級、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動力之源。在科技
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面對這一歷史機遇,國家適時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要求通過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科技創新是驅動中國制造業升級、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動力之源。在科技創新方面,被賦予“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定位的首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今天,科技部發布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詳情如下。 附1:申報相關要求和規定 附2:“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石,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為
說到無人車,就不得不提到激光雷達,簡稱光達。在硅谷的小伙伴應該都見過光達。它就是無人車上不停旋轉的那頂帽子。 特斯拉的老大Elon Musk聲稱,唯有特斯拉的車不需要激光雷達(lidar)。特斯拉只需用攝像頭和雷達(radar)傳感器,就可以做到像人眼一樣觀察四周路況。這真的可行嗎?秒懂光
P+F倍加福光電傳感器分類及特長 光電傳感器是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一種器件。其工作原理基于光電效應。光電效應是指光照射在某些物質上時,物質的電子吸收光子的能量而發生了相應的電效應現象。根據光電效應現象的不同將光電效應分為三類:外光電效應、內光電效應及光生伏應。光電器件有光電管、光電倍增管
全球光電子市場將迎來萬億美元規模,中國演繹發展“加速度”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和激光技術被認為是20世紀四大發明,在上個世紀,前三個已經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因此人們常說“21世紀是光的世紀”。光電子技術是當前推動世界最前沿科技發展的核心技術之一,很多人預言光電子產業將會成為21世紀規模最大的一個產
太赫茲(Tera Hertz,THz)是波動頻率單位之一,又稱為太赫,或太拉赫茲。等于1,000,000,000,000Hz,通常用于表示電磁波頻率。太赫茲是一種新的、有很多獨特優點的輻射源;太赫茲技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叉前沿領域,給技術創新、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了一個非常誘人的機遇可能引發科
高大上的“太赫茲”究竟有什么作用在電磁波譜中有一段尚未被人類有效認識和利用的真空地帶,其頻率范圍為100 GHz-10 THz(Terahertz,1×10e12 Hz),位于微波和紅外輻射之間,這就是“太赫茲空隙”。長期以來,在微波、可見光、紅外等技術被廣泛應用的情況下,太赫茲在科研和應用方面卻相
2014年5月28日,“2014大氣顆粒物污染監測與防治技術研討會”在北京紫玉飯店舉行,本次會議旨在總結大氣顆粒物(包括PM2.5)監測新技術、新方法,交流減少減緩PM2.5 對人類健康影響的防治新技術,通過研討會的平臺促進我國大氣顆粒物監測與防
港媒稱,北京的一位環境學家表示,內地建成的由衛星遙感和地基遙感激光雷達組成的顆粒物遙感監測網絡將提高首部周邊環境監測讀數的準確性。 據香港《南華早報》2月8日援引《科技日報》報道,在最近的一個霧霾防治專家座談會上,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李倩博士說,北京的環境遙感監測系統可實現對國內主流環境衛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