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多倫多兒童醫院等處研究人員揭示,進化上功能保守的EAG2鉀通道可作為腦腫瘤的一個治療靶點。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10日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學術界著名的華人科學家夫妻詹裕農(Yuh-Nung Jan)和葉公杼(Lily Yeh Jan)。二人在1996年同時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其主要研究方向是離子通道。從他們實驗室中走出了多位華人科學家,其中包括獲得Science雜志 “青年科學家獎”的時松海,哥倫比亞大學楊建,麻省理工學院的沈華智和北京大學饒毅等等。 癌癥是當前全世界一個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及主要的死亡原因。根據美國癌癥協會的報道,2013年癌癥新增確診病例160多萬,在美國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與癌癥相關。許多癌癥的標準治療方法都是手術、化療和放療。盡管這些傳統的臨床治療方法已證實能夠在癌癥治療中發揮效應,患者往往會遭受副作用的......閱讀全文
9月26日,《自然-通訊》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蘭峰團隊合作的題為《利用離子通道疾病線蟲模型篩選調控離子通道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構建了在小動物體系高通量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Howard Hughes醫學院(HHMI)的著名華裔科學家葉公杼(Lily Yeh Jan),在本期的《細胞生物學雜志》上發表了綜述文章,探討了癌癥中的鉀離子通道。 詹裕農(Yuh-Nung Jan) 葉公杼是著名的華裔科學家伉儷,1996年二人同時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允許鉀離子通過的特殊通道,幫助神經元傳遞信息。如果這種通道出現缺陷,就可能引起癲癇、抑郁癥等疾病。Basel大學的科學家們解析了一個重要鉀離子通道(HCN通道)的3D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這種通道的作用機制。這一成果于一月二十八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背根神經節(DRG)屬外周感覺神經節,背根神經節神經元是軀干、四肢痛覺的初級傳入神經元,具有傳輸和調節機體感覺、接受和傳導傷害性感受的功能。痛覺產生過程中,背根神經節作為痛覺傳入的初級神經元,在疼痛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表達于背根神經節神經元,與疼痛機制密切相關的離子通道及其受體是實現背根神經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和河北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心肌細胞中一氧化碳(CO)抑制了內向整流性鉀離子通道。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8月14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的顧春雨(Yuchun G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顧春雨
目前,布蘭迪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解開了心臟細胞中負責調控心臟收縮蛋白的一個有爭議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4年3月3日的《PNAS》雜志。 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是分布最廣、類型最多的一類離子通道,它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細胞內,主要參與細胞膜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復極化過程的調節,決定著動作電位的
一種新型藥物通過選擇性影響大腦鉀離子通道,有可能治療癲癇和防止耳鳴。相關研究成果已由康涅狄格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Anastasios Tzingounis和他的同事撰于6月10日發表在《神經科學雜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過去的癲癇治療藥物并不總是有效,并且
應用FLIPR 鉀離子通道檢測試劑盒對hERG通道阻斷劑特性的分析簡介藥物誘導的hERG (human ether-a go-go-related gene) 離子通道被阻斷可能導致嚴重的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torsade de pointes, TdP)。近年來,一批
與人類細胞中最常見的一個過程有關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將使我們的理解發生“范式轉變”。 來自鄧迪大學、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哥根廷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觀察發現鉀通道中的離子透入并不遵循以往預測的信號通路。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 鉀通道是散布于人體幾
1月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蔡時青研究組在《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鉀離子通道四聚化組裝需要內質網伴侶分子參與》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鉀離子通道結構與功能形成的分子機制,為
應用FLIPR 鉀離子通道檢測試劑盒對hERG通道阻斷劑特性的分析電生理實驗為便于結果比較,所有同樣的hERG 通道阻斷劑均在IonWorks Barracuda1 全自動膜片鉗系統進行了檢測得到相應的IC50 值(圖4)。為觀察化合物的頻率依賴性效應,電壓刺激命令均以0.1Hz 頻率在加樣前后分別
9月1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題為《電壓門控鈣離子Cav1.1通道3.6埃分辨率結構》(Structure of th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Cav1.1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的研
決定物質通過脂肪雙層之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是該物質的脂溶性(lipid solubility)。舉例來說,氧、氮、二氧化碳及酒精的脂溶性都非常高,因此它們可以直接溶解在脂肪雙層中而擴散通過細胞膜,就如同一般在水溶液中的擴散情形一樣。很明顯的,這些物質通過細胞膜的擴散速率會與其脂溶性直
2月4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蔡時青組在《神經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線蟲Kv4鉀離子通道KChIP輔助亞基調控肌肉興奮性和控制雄蟲交配行為》的研究論文。文章報道了線蟲KChIP輔助亞基通過促進Kv4鉀離子通道的生成,調控神經元和肌肉細胞的興奮性,進而影響動物的一些重要行為。
神經遞質如何在細胞間傳遞 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微觀尺度上分享神經遞質如何在細胞間傳遞,發現之前被認為存在于這個過程中的電流實際上并不存在。這項研究的論文發表在7月22日的《自然·細胞生物學》雜志的網絡版上。文章的作者是華裔學者龔梁偉(Liang-Wei Gong)和Manfred
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在微觀尺度上分享神經遞質如何在細胞間傳遞,發現之前被認為存在于這個過程中的電流實際上并不存在。這項研究的論文發表在7月22日的《自然·細胞生物學》雜志的網絡版上。文章的作者是華裔學者龔梁偉(Liang-Wei Gong)和Manfred Lindau。 康奈爾大學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田長麟教授研究組與德國萊布尼茨分子藥物所Adam Lange及孫涵課題組合作,應用固體核磁共振、單通道電生理及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方法揭示了NaK離子通道的離子選擇性新機制。該研究成果以 A single NaK channel conformation is not enough
楊寶峰在美國大學訪問 2009年12月,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回國十幾年來,一次次的突破,讓他不斷地為藥理學研究寫下新的歷史。 他領導的課題組首次發現微小核苷酸和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關系;首次發現心臟M3受體和心律失常的關系;首次發現抗心律失常中藥作用較弱的原因是對
清華大學生科院近年來在結構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2017年開年也連續在Cell,Nature雜志上發表重要成果,首先高寧研究組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陳雷研究組合作,報道了ATP敏感的鉀離子通道(KATP)的中等分辨率(5.6?)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KATP組裝模式,為進一步研究其工作機制提
清華大學生科院近年來在結構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2017年開年也連續在Cell,Nature雜志上發表重要成果,首先高寧研究組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所陳雷研究組合作,報道了ATP敏感的鉀離子通道(KATP)的中等分辨率(5.6?)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KATP組裝模式,為進一步研究其工作機制提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抑郁癥發病率逐年提高,抑郁癥已成為全球性社會問題。現有藥物的副作用、起效慢、個體差異等問題依然困擾著抑郁疾病的臨床治療。雙孔鉀離子通道是近年發現的一類新型鉀通道超家族,其中TREK1雙孔鉀離子通道成為抗抑郁治療、鎮痛和治療腦缺血的重要潛在新靶點,篩選和發現TREK1鉀通道
5月13日,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高召兵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徐濤團隊聯合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該項工作從全新角度研究并詮釋了“一個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需要幾個電壓感受單元”這一領域內極受關注的問題。 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包括40余個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報道了一種具有陰離子選擇性的機械敏感性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對其功能特性和離子選擇機制進行了研究。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科院楊茂君研究員,以及上海藥物研究所李揚研究員。其中楊茂君研究員早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生命科學院,2001
神經沖動以電脈沖的形式,實現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交流。為了發揮正常功能,起始神經沖動的關鍵蛋白必須到達正確的位置,不過一直以來人們并不了解這一過程的具體機制。現在,科學家們解開了這個謎團,鑒定了上述過程中的關鍵分子。 神經元需要通過神經沖動,將知覺、運動、思維和情感信息發送給神經回路中的其他
去年著名實驗室MBL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細胞電活性探針,可以用于神經生物學研究中,時隔一年,這一實驗室又在這一熒光探針中加入了一種“有毒成分”:狼蛛毒素(Tarantula Toxin)。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0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10月3日,《自然》(NATURE)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課題組關于三聚態胞內陽離子通道(TRimeric Intracellular Cation channel, TRIC channel)的結構與門控機制研究成果。 鈣離子在生物體和細胞的生理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0月3日,《自然》(NATURE)期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課題組關于三聚態胞內陽離子通道(TRimeric Intracellular Cation channel, TRIC channel)的結構與門控機制研究成果。 鈣離子在生物體和細胞的生理活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體內大多數細胞的表面都具有一些讓鉀離子通過的小孔。在控制這些正電荷離子流動的同時,這一通道幫助細胞維持了它的電平衡。 一種特定類型的鉀通道Eag1被發現存在于一些細胞類型:大腦的神經元,生成肌纖維的胚胎細胞,和一些腫瘤細胞中——人們認為在那里Eag1發揮了一種促癌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Eag1
來自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E3泛素連接酶CRL4ACRBN可限制大電導鈣激活鉀通道(BK)的活性,阻止癲癇發生。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5月2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倉勇(Yong Cang)教授,其主要從事
Buffalo大學UB的生物物理學家們首次向人們展示了,一種機械敏感性離子通道發生缺陷是怎樣引發疾病的。他們發現,一個基因發生突變會改變紅細胞中機械敏感性離子通道的動力學,從而導致一種遺傳性貧血,文章發表在本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該研究由UB大學的Freder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