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云南的澄江生物群是迄今為止全球寒武紀最早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化石群,以大量精美保存的軟軀體后生動物化石而舉世聞名。澄江生物群展示了5.2億年“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奇妙的海洋生物面貌,是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演化事件最為重要的化石寶庫之一。 眾所周知,群落生態學研究對于了解生物之間相互作用和群落演化機制至關重要。因此,近年來“寒武紀大爆發”時期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生態研究倍受學術界關注。自1984年以來,澄江生物群中眾多具有現生門類特征的生物化石的發現顯示現代動物門一級的生物快速出現在寒武紀的化石記錄中,這為研究寒武紀大爆發理論奠定了堅實的材料基礎。那么在寒武紀早期的海洋里,生態群落的整體面貌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它和現代海洋的生態群落面貌是否可以類比呢?這一系列的科學問題都有待我們去探索和回答。難能可貴的是,我國澄江生物群在開展回答這些問題的相關研究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澄江生物群大量原位埋藏的軟軀體化石組合在揭......閱讀全文
母乳是嬰兒最健康、理想的營養來源, 也是人類進化和文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最新的宏基因組學研究表明母乳含有高達數百種細菌, 而且包括一些常見的病原菌. 母乳微生物菌群是人類與微生物協同進化相互適應的產物, 而“微生物群落-宿主”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則應是保持健康母乳的基礎. 然而, 迄今為止, 從
浮游細菌作為淡水湖泊最為豐富的微生物類群,幾乎參與了湖泊所有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武漢東湖是湖泊生態學研究領域有代表性的湖泊之一,但其生態系統中浮游細菌群落長時間尺度演替規律及生態學驅動機制研究十分不足。 2007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余育和團隊聚焦于武漢東湖浮游細菌群落的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大量關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大量關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昆蟲特有蛋白的鑒定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通過分析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昆蟲的基因組信息,并與其他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信息進行比較,鑒定出51種昆蟲特有蛋白,包括與環境脅迫和感受刺激相關的蛋白、表皮蛋白和氣味結合蛋白等,揭示了昆蟲在環境適應與信息交流方面的獨特特征。相關論文發
東北森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占東北有林地面積的7.03%,涵蓋了區域內絕大多數森林群落類型,且保護區內自然土壤特征顯著,開展對東北森林國家級保護區及毗鄰區植物群落和土壤生物的系統調查,對于保護該地區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拯救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相關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雖然部分自然保護區開展
森林群落構建機制是群落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在森林群落中,生態過程在不同空間尺度和不同垂直結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需要量化不同生態因子對群落構建作用的影響。近年來,功能多樣性和系統發育多樣性的研究為探究群落構建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2013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演化和生
群落構建機制是生態學基本和核心問題之一。環境過濾、種間作用和隨機過程被認為是群落構建三類主要驅動力,區分它們在不同生態系統的相對貢獻也成為當下生態學家們關心的問題。湖南八大公山25 ha樣地代表了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類型,該樣地物種豐富,地形起伏多變,溝谷縱橫,厘清該樣地內不同生態學過程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針對群落的構建規律,生物多樣性的時空格局是研究的重點,其中關注最多的是物種-面積理論,但主要是針對動、植物在典型島嶼的分布規律,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由于動物消化道最開始是無菌的,之后通過遷入、遷出形成了特定的群落并維持
殼斗科三棱櫟屬Trigonobalanus現存3個種:輪葉三棱櫟T. verticillata分布于中國海南(我國新紀錄)以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幾個島嶼,三棱櫟T. doichangensis見泰國北部及我國云南南部和西南部,高大三棱櫟T. excelsa產于南美赤道附近的哥倫
局域群落中的大部分物種都是只有較少個體的稀有種,理解局域群落中物種稀有性的機制是群落生態學的挑戰之一。生態位分割假說(Niche partitioning hypothesis)認為,稀有種利用空間上有限且局域稀有的資源。 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多度樹種如何在群落里中實現共存,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2年學術年會暨青年骨干學術報告會于12月15日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召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安徽農業大學李增智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王成樹研究員;微生物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劉雙江研究員,所長助理、科技處長楊懷義研究員,部分所外老師以及重點實驗室師生共16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于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于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道。 漢江上游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
在新一期的《生態學》((Oecologia(2007)153:501-510))雜志上,發表了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馮玉龍研究人員等人的一篇研究論文。他們在增強競爭力的進化(EICA)假說基礎上,首次提出在入侵地氮在入侵植物光合機構和天敵防御系統中的分配的權衡關系可以對天敵的缺乏做出進化響應,即減
人類活動引起的植物功能群的喪失對生態系統性質和功能的影響是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由于生態系統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緊密相關,植物功能群的喪失必然會影響地下群落的特性和功能。但是,植物功能群的喪失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和功能往往被忽視。因此,開展相關的研究對生態學理論和人工林經
群落物種共存的生態學機制一直是生態學家關注的焦點之一。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群落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與植物系統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以及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Swenson實驗室等國內外研究團隊合作,從系統發育和功能維度,對西雙版納20公頃熱帶季節雨林動態監測樣地的群落樹種共存機制進行研究,取
人類活動已顯著影響了生態系統,造成了生物多樣性下降,物種間的關系發生改變,生物和非生物的反饋機制的重組。生態系統應對這種外界干擾,并保持功能不變的能力稱之為彈性。持續的人類活動會使得生態系統彈性下降,難以維持其功能。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關于彈性的任何信息都對生態系統管理和決策至關重要,也應該是管理
理解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分布格局和區域構建過程是生態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pH值是決定區域水平上細菌分布的重要因子,然而由于我國南方草坡草地斑塊化分布,和土壤植被環境的高度異質性,我們對該區域細菌群落分布格局和潛在的影響因子還沒有充分的了解。植被和土壤非生物因子對南方草地細菌群
浮游生物是湖泊與水庫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質循環、污染物降解和水體自凈等方面發揮基礎和關鍵作用。浮游生物具有個體小、豐度高和極其復雜多樣的特點,導致其難觀測、難定量和難分析。長期以來,浮游生物群落生態研究嚴重依賴顯微觀測技術,隨著高通量DNA測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的研究迎來
應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系統管理基礎創新研究組組長莫江明的邀請,美國知名生態學家Frank S. Gilliam教授于7月11日至15日訪問華南植物園。 訪問期間,Gilliam教授在莫江明和魯顯楷博士等的陪同下,考察了鼎湖山長期氮沉降試驗研究樣地的研究進展情況,隨后又考察了鶴
在宏觀生態學理論中,群落的構建機制是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核心研究內容。生態位理論和中性理論常被用來解釋群落的構建過程。生態位理論強調的是確定性過程的作用,即環境過濾和種間相互作用對群落的影響;中性理論強調的是隨機性過程的作用,即隨機擾動、隨機擴散以及隨機的出生、死亡對群落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
人體口腔內棲息著500多種細菌,其中包括一些來自放線菌門的機會性病原菌。但是,為什么我們的口腔一般不會被放線菌感染?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占山學科組的一項研究為該問題提供了可能的答案。 基于復雜網絡分析,博士研究生李文迪在健康人體口腔中找到了一個由細菌組成的核心功能團。該功能團主要由
根據《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201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申請人性別專業技術職務研究領域依托單位陸帥男教授反問題計算方法與數學理論復旦大學袁軍華男教授細菌運動的物理機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林偉男教授現代生物數學中的方法、理論及在交叉研究中
為什么形形色色的物種能夠共同生活在一起?這背后隱藏著什么奧秘?該問題是群落生態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早期研究發現周圍相同樹種個體越多,其后代更新和存活表現越差,這種同種之間的相互抑制為其他種定植提供了生存空間,從而促進物種共存。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同種“自疏”現象?Janzen-Connell
生境片段化是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會導致物種多樣性、功能多樣性和譜系系統發育多樣性等的急劇下降,進而促使生態系統功能下降。其中,生境片段化導致的斑塊大小、邊緣效應和生境隔離被認為是驅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因子。然而,也有很多研究表明,生境片段化并不一定降低生物多樣性。這可能與以往的研究大多
1月21日至22日,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在版納植物園昆明分部(園部視頻)召開了第二次學術委員會會議,有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華南植物園、云南大學、昆明動物所、昆明植物所、云南天文臺的委員與嘉賓參會,另外參會的還有版納園主任陳進、副主任曹敏、部分研究組長、科技人員和研究
7月30日至8月2日,第33屆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會員大會暨IUBS成立100周年紀念會在挪威奧斯陸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國家和地區會員、國際組織、大學與科研機構等近百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大會。我國科學家康樂院士當選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新一屆執委會副主席。他的當選將有利于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我
世界范圍內正在爆發的SARS-CoV-2引起的肺炎COVID-19正在給全球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了解其來源對于開發治療和防止以后的再次流行具有重要意義。盡管蝙蝠很可能是SARS-CoV-2的宿主,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可能促進其轉移到人類身上的中間宿主。3月26日,香港大學/汕頭大學聯合病毒研究所著
關于公布201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的通告 根據《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2019年度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予以公布。 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有違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或其他學術不端
土壤水分空間結構與生態學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群落發展的基本原因,草地退化過程中甘肅臭草群落通過其生物學特性影響改變了土壤水分空間結構,同時也通過其特殊的生物學特性適應這種土壤水分長期貧乏的生境。土壤水分測量儀研究發現甘肅臭草地下根狀莖分布存在空間異質性特征,導致在不同根狀莖密度下土壤水分的空間格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