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龍研究員發表最新《生態學》雜志文章
在新一期的《生態學》((Oecologia(2007)153:501-510))雜志上,發表了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馮玉龍研究人員等人的一篇研究論文。他們在增強競爭力的進化(EICA)假說基礎上,首次提出在入侵地氮在入侵植物光合機構和天敵防御系統中的分配的權衡關系可以對天敵的缺乏做出進化響應,即減少向防御系統的分配比例,增加向光合機構的分配比例。 生物入侵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全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入侵種的擴散嚴重威脅著全球生物多樣性安全、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農林牧業生產。研究外來植物的入侵性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助于對外來種進行風險評估,對入侵種進行早期預測、限制其傳播、科學地管理與防治等。然而,目前有關生物入侵的理論和假說還不能說明入侵種為什么具有如此強大的入侵能力。 普適性基因型假說和進化假說均認為外來入侵種具有“利于入侵的性狀”,但這些性狀是什么并不清楚。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馮玉龍研究員等在增強競爭力的......閱讀全文
馮玉龍研究員發表最新《生態學》雜志文章
在新一期的《生態學》((Oecologia(2007)153:501-510))雜志上,發表了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馮玉龍研究人員等人的一篇研究論文。他們在增強競爭力的進化(EICA)假說基礎上,首次提出在入侵地氮在入侵植物光合機構和天敵防御系統中的分配的權衡關系可以對天敵的缺乏做出進化響應,即減
《生態學》-馮玉龍等-外來植物入侵新假說
生物入侵是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全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入侵種的擴散嚴重威脅著全球生物多樣性安全、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農林牧業生產。研究外來植物的入侵性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有助于對外來種進行風險評估,對入侵種進行早期預測、限制其傳播、科學地管理與防治等。然而,目前有關生物入侵的理論和假說還不能說
馮玉龍:氮分配進化與外來生物物種入侵
我國科學家提出外來植物入侵新假說?最新出版的Oecologia(《生態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植物園研究員馮玉龍等的一項有關生物入侵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發現不僅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外來入侵植物的生物防治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氮分配進化與外來生物物種入侵? 馮玉龍?博士、中國
版納園在氣候變化對植物入侵性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
人工氣候室控制實驗 當前,生物入侵已成為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全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入侵生態學尤其是與全球環境變化相結合,成為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入侵生態學組以紫莖澤蘭原產地(墨西哥)種群、入侵地(中國)種群,以及本地近緣種白頭婆為材料
中科院植物所揭“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進化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團隊與研究員葛頌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以薺屬植物為研究對象,揭示了“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的一種進化機制,為理解植物關鍵適應性狀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最近的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十字花科薺屬的Capsella ru
記中科院寒旱所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研究站
何元慶(左一)及其團隊在玉龍雪山。 “一次我踩到了被積雪覆蓋的玉龍雪山冰裂縫上,在即將掉入幾十米深冰縫的一剎那,手里的冰鎬正好搭在了冰縫的裂口上,我雙手死死抓住冰鎬才撿回了命,現在 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是中科院寒旱所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玉龍站)站長何元慶博士的一段真實經歷。近日
NASA將測試小行星防御系統
據美國太空網8月2日消息稱,一顆小行星將于今年10月12日與地球“擦肩而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已建立行星防御協調辦公室,現決定在這顆小行星接近地球時,測試其籌備已久的小行星防御系統。 2013年2月,一起舉世矚目的俄羅斯隕星事件造成上千人受傷,而全世界的宇航機構居然和普通民
全國生物入侵大會舉行-防治生物入侵刻不容緩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我國遭外來物種入侵的危害呈現出更為復雜的態勢。如何加強我國生物入侵防控和治理,成為日前在廣西南寧召開的第四屆全國生物入侵大會上關注的熱點。 形勢嚴峻 “生物入侵無孔不入。我一次坐在南寧至北京的飛機上,就發現了一只果蠅……。”在論壇開幕式上,廣西農科院院長白先進在致辭中談到
細胞防御系統:毒素“海綿”的誘餌機制
科學家們在人和動物細胞中發現了一種“誘餌”機制,能保護它們免受細菌等外來入侵者釋放的潛在危險毒素的傷害。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接觸細菌的細胞會釋放出微小的,蛋白包裹的外泌體,它們像誘餌一樣與細菌毒素結合,包括由超級細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毒素。研究人員說
光合作用測量系統簡介
光合作用測量系統是一種用于環境科學技術及資源科學技術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0年12月28日啟用。 技術指標 主機(128 M內存、64 M存儲器、1G CF卡);CO2注入系統;外置光量子傳感器;傳感器頭部;標準葉室(6 cm2,含內置PAR傳感器)。CO2分析器量程0-3100 μmol
Science:發現10種新型細菌免疫防御系統
直到十年前,科學家們還沒有意識到細菌具有復雜的免疫系統,即能夠跟上感染細菌的病毒(即噬菌體)進化速度的免疫系統。隨著發現一種如今最為知名的被稱作CRISPR的細菌免疫機制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科學家們已意識到CRISPR是一種天然的基因編輯器,而且它已在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實驗室中引發生物學研究領
植物光合作用測量系統概述
隨著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的深入和現代光合測定 系統的推廣 ,越來越多的植物學科如農學、林學 、植物生理學 、植物生態學 、園藝學和遺傳學 的研究均涉及到葉片光合作用的測定 。而凈光合速率是衡量綠色植物光合能力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 。 植物光合測量系統可以測定氣體CO2濃度、空氣溫濕度,葉片溫度,光合
植物光合作用測定系統簡介
植物光合作用測定系統是一種用于地球科學領域的分析儀器,于2015年11月02日啟用。 技術指標 大小:40.6L x 57.2W x 21.1H cm;4個LED指示器;5個7-segment LED顯示器;多路器覆蓋區域:多路器到測量室最大半徑15.0m,測量圓周的最大直徑30.0m;。
物理界巨星隕落!著名中科院院士馮端與世長辭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官網發布信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馮端先生,于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馮端 馮端,凝聚態物理學家,1923年6月11日生于江蘇蘇州,籍貫浙江紹興。1946年畢業于中央大學。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美導彈防御系統面臨布局與技術多重問題
美國導彈防御系統問題重重 7月5日清晨,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從位于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飛入北部天空。5分鐘之后,一枚攔截導彈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射。攔截導彈被期望能夠釋放一個“攔截器”,以確定碰撞點。但是,什么都沒發生。攔截器未能分離,最終錯失目標。 自1999年以來,美國路基導彈防御系統的此類測
美國小行星防御系統成功預警隕石來襲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官網1日消息稱,一個大塊頭隕石近距離飛掠地球,天文學家借助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的新系統,成功標記并算出其危險系數。該系統名為偵察(Scout),旨在防御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 2013年2月,一起世所矚目的俄羅斯隕星事件造成上千人受傷,而全世界的宇航機構居
新機制:自己破壞自己的免疫防御系統
《Cell Reports》報道了自己破壞自己免疫防御系統的新機制,這一發現將幫助我們調整策略對抗慢性感染。 像許多慢性感染一樣,內臟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thwarts)能阻礙免疫系統防御,讓自己舒服地安頓在宿主體內。每年數百萬人死于內臟利什曼病,緊跟在瘧原
植物光合作用測量系統的應用
隨著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的深入和現代光合測定 系統的推廣 ,越來越多的植物學科如農學、林學 、植物生理學 、植物生態學 、園藝學和遺傳學 的研究均涉及到葉片光合作用的測定 。而凈光合速率是衡量綠色植物光合能力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 。 植物光合測量系統可以測定氣體CO2濃度、空氣溫濕度,葉片溫度,光合
中科院空間中心李明濤:探索小行星防御新路徑
浩瀚的太陽系中,圍繞太陽公轉的不僅有八大行星,還有千千萬萬個頭不等、形狀各異、運行軌道不同的小行星。它們在裝點太空的同時,也帶來了撞擊地球的風險和隱患。或許有人認為擔心小行星撞地球是杞人憂天,但只要看一眼月球上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就知道此類事故在太空中并不是新鮮事。之所以察覺不到,是因為人類可記錄的歷
維他命A可增強免疫系統防御結核病能力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小組首次表示,維生素A和一種特定基因會通過降低感染結核病細胞的膽固醇水平,從而增強免疫系統對抗結核病的能力。 研究人員表示,由于結核病細胞會從膽固醇中獲取營養或用于其他用途,因此降低結核病細胞的膽固醇水平至關重要。 高級研究員Philip Liu表示
便攜式光合作用測量系統簡介
同時測量植物葉片的氣體交換和熒光參數,測量面積可達2.0 cm2 無需額外的控制器、電源和易損的光纖 可測量黑暗和光照條件下葉片熒光參數 可完全控制光化學光、飽和光、測量光和遠紅外光 具有光響應曲線、CO2響應曲線、光誘導曲線、熒光-CO2響應曲線、熒光-光響應曲線、熒光動力學曲線、熒光
植物光合作用測量系統有哪些特點
高穩定性:本儀器公司最新研制的雙波長紅外二氧化碳分析器,加入溫度調節及大氣壓力測量單元,有效的提高了二氧化碳的穩定性及準確性。有效地避免了因為溫度變化而造成二氧化碳數值過大波動的弊端; 多功能:同時測定光合速率、蒸騰速率、胞間二氧化碳濃度、氣孔導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二氧化碳濃度、相對濕度、光
石玉龍:不求做名醫-惟愿是明醫
進入醫學院校學習的很長一段時間,石玉龍都覺得“好像還在讀高三”。繁重的課業、緊張的作息、頻繁的考試……甚至讓他有點后悔當初選擇成為一名醫學生。 直到進入醫院見習,他穿上了白大褂,走進了病房,接觸了患者,才意識到自己將來要當一名醫生,才明白了醫生這一職業的意義。“看到患者被病痛折磨求生的眼神,你沒
遭受入侵時,植物中重新編程蛋白質機制是什么
北京8月30日,植物經常受到細菌、病毒和其他病原體的攻擊。當植物感知到微生物入侵時,其細胞內的蛋白質化學湯,也就是生命的主力分子中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發表于《細胞》雜志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細胞中重新編程其蛋白制造機制以對抗疾病的關鍵成分。 每年因細菌和真菌病害而損失的
北大,中科院Nature-Plants發表新成果:RNA沉默與病毒防御
生物通報道:來自北京大學生科院,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分子生物學、遺傳學以及生物信息學等手段,發現了一個單子葉植物特有、且能夠被病毒侵染所抑制的水稻負調控抗病因子miR528,揭示了該miRNA及其調控的靶基因在水稻與病毒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抗病機制,并進一步發現該機制具有廣譜抗病毒功能。
HIV躲避人體天然防御系統手段查明-有望帶來新療法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6日報道,英國科學家發現了兩種分子,其可充當艾滋病病毒(HIV)的“隱形斗篷”,使病毒能夠藏身于細胞內,而不會觸發身體的天然防御系統。這項研究顯示,使用一種試驗性藥物可以“揭開斗篷”,引發免疫反應,從而阻止病毒在實驗室生長的細胞內復制。這一成果有望帶來新的治療方法,改善現有
國內腫瘤免疫療法新突破!腫瘤防御系統有望被瓦解!
國內腫瘤免疫療法創新研究傳喜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許杰研究團隊揭示了腫瘤免疫治療的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的調控機制,并設計了新的靶向方法。相關論文11月5日發表于《自然·化學生物學》。 目前研究者正在對靶向分子進行代謝和毒理試驗,該方法利用HIP1R的功能從細
eLife:果蠅的抗菌防御系統或能作為潛在的腫瘤殺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癌癥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名為防御素(defensin)的抗菌制劑能通過使標記的細胞被破壞,從而殺滅腫瘤細胞并降低果蠅體內腫瘤的尺寸;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在活體動物中發現,能夠幫助抵御感染的抗菌肽(AMPs,antimic
關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免疫防御功能介紹
MPS細胞具有重要的生物作用,不僅參與非特異性免疫防御,而且是特異性免疫應答中一類關鍵的細胞,廣泛參與免疫應答、免疫效應與免疫調節。 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后,在激發免疫應答以前即可被MPS細胞吞噬并清除,這是機體非特異免疫防御機制的重要環節。由于其吞噬能力較強,故有人將MPS細胞稱為機體的清道夫
分離防御素
1. 試劑:30%的醋酸,3只spectra/por管,HNP-3多克隆抗體,液氮2. 器械和設備:超聲破碎儀,離心管,離心機,4度的冰箱,bicinchoninic酸蛋白測定系統,液氮儀,S-200HR柱,S-200HR柱,tricineSDS-PAGE,AU-PAGE及激光測定取來在COPD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