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找到的那枚舉世聞名的北京人頭骨(標本模型),在中國古動物館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0周年紀念展” 特展上展出。90年前,它的出現標志著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自此“肇始”。 和這枚頭骨一同面向公眾的,還有一本“十月懷胎”孕育誕生的新書《證據:90載化石傳奇》。這本書以90塊化石標本為線索,講述了90年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和古人類學的發展脈絡,也折射了中國在90年時間里由弱到強的“進化”歷程。 劉嘉麒院士 講述生物演化的壯麗篇章 古生物學是一門以化石材料為基礎的學科,化石就是這門學科的命脈。對于已經走過了90年光陰的古脊椎所而言,它所珍藏的無數骨架和石器正是其發展和成功的基礎。 一年前,古脊椎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一拍即合,提出了“90件化石,90年歷史”的圖書策劃思路。“然而,經古脊椎所歷代科學家雙手的化石數以百萬計,所管現存......閱讀全文
陳哲 日前,在中國三峽埃迪卡拉紀地層,發現距今5.4億多年前動物足跡化石的消息引起國內外關注。化石的發現者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組成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 在億萬年前的遠古時期,原始動物在地球上留下了怎樣的活動印記?日前,在中國三峽埃迪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副研究員殷宗軍與來自英國、巴西和瑞典的合作者,在貴州甕安動物胚胎化石亞細胞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他們采用高分辨率同步輻射X射線斷層掃描顯微術等三維無損成像技術,以亞微米的精度重建了動物胚胎化石的三維結構,并且借助大型圖形工作站和專業體數據處理
在南京古雞鳴寺邊上有一個古老的科研單位,它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國專業從事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植物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學研究所,并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三大古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長楊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中國首個東北亞生物演化與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月29日在吉林大學揭牌。 據了解,該重點實驗室由古生物學、古環境與化石能源、生物考古學和古DNA等4個研究室和1個綜合技術室組成,不僅是吉林大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考古學相互交叉的綜合性實驗室,也是這所學校在地學、生物學以及考古學領域首次
5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報道了距今15.6億年前的、個體長達30 厘米以上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這是關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研究領域中一項新的重大科學發現,將地球上大型多細胞生物的出現時間提
在漫長的46億年地質歷史時期,生命從出現到分化,然后到滅絕,再到重生,起伏不斷,并且伴隨著地球上各種重大環境轉變。從上個世紀開始,“地球生命的產生”的科學命題就被全球科學家所關注,近幾十年來獲得了很多新認識,但也爭議不斷,其中“地球生命在何處產生、如何產生”還被 Science 雜志列為125個
這個小生物Drakozoon將觸手隱藏在其頂部小殼中,它依靠這些觸手進食海水中的有機質。 北京時間8月6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咋一看上去可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這一團怪異的綠色物體確實是地球上出現的最早生命形式之一。這一奇特的生物生存于4.25億年前的海洋中,
2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主持完成的題為“埃迪卡拉紀早期具形態分異的宏體真核生物組合”的科研論文,該研究為宏體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該研究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現代古生物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手指或腳趾數目的減少,在四足動物演化歷程中出現過很多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馬化石序列”(這是一系列從原始到進步的馬類化石,它們揭示了馬類演化中四肢指/趾逐漸減少到一個的過程)。8月24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
我國云南的澄江生物群是迄今為止全球寒武紀最早的布爾吉斯頁巖型特異埋藏化石群,以大量精美保存的軟軀體后生動物化石而舉世聞名。澄江生物群展示了5.2億年“寒武紀大爆發”時期奇妙的海洋生物面貌,是研究“寒武紀大爆發”演化事件最為重要的化石寶庫之一。 眾所周知,群落生態學研究對于了解生物之間相互作
閉氣門亞目化石3D模型,顯示其背上長有硬刺,科學家們相信這可以為它們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開氣門亞目化石3D模型,顯示其擁有長長的腿部,前端有一個彎曲部分,和它們的現代親戚非常相似 北京時間8月27日消息,科學家近日發現了兩種新的盲蛛品種,它們曾在3億年前的森林中生活。現在,借助三
日前,科學家在我國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中確認了最古老細胞核結構的存在。圖為一枚7-細胞期標本,6個小細胞各含一個細胞核,第七個大細胞具有兩個細胞核。 甕安生物群旋胞類化石的細胞核結構,顯示細胞核在不同個體標本中具有不同的埋藏保存狀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們從哪里來?這個問題,人類已經自問了
▲張彌曼(右一)在向學生介紹研究內容。(2018年攝)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犧牲的。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工作都抱著一顆‘公心’。”在張彌曼看來,古生物 學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著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為“傻瓜”的張彌曼在巴黎
“每一件標本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能否識寶,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人才能聽懂化石的‘傾訴’,悟出其蘊涵的故事。” 要說古生物學家的美夢,莫過于眾里尋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塊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
華南宜昌地區是奧陶紀生物地層及生物宏演化的經典地區。中-上奧陶統廟坡組為一套在揚子臺地上的局部凹陷中沉積的筆石頁巖地層,各門類(如腕足類、三葉蟲、筆石、介形蟲、牙行類、疑源類、幾丁蟲等)生物化石保存精美,豐度大,分異度高,對研究該時段各主要門類的生物多樣性及生物地層至關重要。 幾丁蟲作為一類已
E-O轉折是新生代最劇烈的氣候轉型事件之一,該事件表現為全球性大降溫,使得地球由“溫室”進入“冰室”,造成全球生態系統的巨大轉變。因此與E-O轉折相關的生物演化事件備受關注。今天的內陸亞洲分布有大面積的溫帶草原和溫帶荒漠,干旱問題不僅是制約當今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影響始新世-漸新世之交動
拿武士刀的達·芬奇、使雙叉的拉斐爾、耍雙節棍的米開朗琪羅、用木棍的多納泰羅……動畫片《忍者神龜》里的4只所向無敵的烏龜,是很多“80后”“90后”心中難忘的回憶。 龜是人們熟悉的動物。但是,關于“忍者神龜”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卻一直是古生物學中最大的謎題之一。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
北京時間1月17日,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以研究長文的形式在線發表了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等的論文“A high-resolution summary of Cambrian to Early Triassic marine invertebrate bi
印度板塊與亞歐大陸的碰撞與隨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來最重要的地質事件,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變化對亞洲及其周邊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隨著印度板塊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卻、熱帶和亞熱帶低地出現、巨大山系發育近而最終隆升為今天面積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極。伴隨地貌和環
印度板塊與亞歐大陸的碰撞與隨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來最重要的地質事件,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變化對亞洲及其周邊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隨著印度板塊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卻、熱帶和亞熱帶低地出現、巨大山系發育近而最終隆升為今天面積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極。伴隨地貌和環
昆明桃的模式標本圖片。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 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組研究員周浙昆、副研究員蘇濤及合作者在英國《科學報告》雜志上發表論文,宣布發現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桃核化石,化石距今約有260萬年,并被命名為昆明桃。昆明桃的發現為桃子起源于中國提供了新的有力證據。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于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于《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志列
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近千余片薄片的觀察,發現了數百余枚保存了內部微細結構的動物胚胎狀化石,同時發現了其內部細胞具有分化的特點,這也成為了動物胚胎狀化石具細胞分化的新證據。 產自中國貴州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組磷塊巖中約6億年前的甕安生物群,是研究多細胞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1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出席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已故金玉玕院士領導的,沈樹忠研究員等參與完成的“中國的樂平統和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本項成果
地質體中的沉積有機質其地球化學表征及演化過程歷來是有機地球化學家們的重點研究領域。而生物標志化合物分析則是沉積有機質的重要研究手段。從生物活體死亡進入水體沉積,隨后逐漸深埋并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從而形成沉積有機質(腐殖酸、干酪根),到最后進一步演化生成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這一漫長地質過程中,
地質體中的沉積有機質的地球化學表征及演化過程歷來是有機地球化學家們的重點研究領域。而生物標志化合物分析則是沉積有機質的重要研究手段。從生物活體死亡進入水體沉積,隨后逐漸深埋并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從而形成沉積有機質(腐殖酸、干酪根),到最后進一步演化生成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這一漫長地質過程中,
分類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長期以來分類都是建立在比較形態學之上。近十幾年來,在DNA測序基礎上的真菌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發展迅速,隨著測序樣本量的不斷增加,大量新物種被發現的同時,越來越多過去不曾知曉的進化分支也被揭示。目前真菌分類大多依賴于類群進化上的單系發生性和表型特征,并基于此構建分類體系。然而
分類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長期以來分類都是建立在比較形態學之上。近十幾年來,在DNA測序基礎上的真菌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發展迅速,隨著測序樣本量的不斷增加,大量新物種被發現的同時,越來越多過去不曾知曉的進化分支也被揭示。目前真菌分類大多依賴于類群進化上的單系發生性和表型特征,并基于此構建分類體系。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