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地圖顯示:西藏波密發現青藏高原最大冰川群
雖然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青藏高原冰川每年都在退縮,但最近由衛星遙感拍攝的地圖顯示,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境內發現了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個,中國三大海洋型冰川中兩個也在波密縣境內。 這個位于喜馬拉雅深處的小縣面積14972平方公里,森林面積近68萬畝。資料顯示,波密縣屬山地丘陵,四周為山地,中部為河谷區;北部、西部、東北部為念青唐古拉山向東南延伸的分支;東部有伯舒拉嶺的余支,南有喜馬拉雅山的分支;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 “中國的冰川集中在西藏,而西藏最多的冰川在波密縣境內。”波密縣委宣傳部長扎西羅布對記者說,“這么多的冰川集中在波密縣境內,可謂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 中國三大冰川之一的卡欽冰川,也是中國最大的海洋型冰川,就位于波密縣易貢鄉,兩個主峰高度分別為海拔5990米和5964米,面積約為90平方公里。 據波密縣旅游環保局工作人員拉巴介紹,卡欽冰川高山上常年白雪皚皚,......閱讀全文
衛星地圖顯示:西藏波密發現青藏高原最大冰川群
雖然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青藏高原冰川每年都在退縮,但最近由衛星遙感拍攝的地圖顯示,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境內發現了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個,中國三大海洋型冰川中兩個也在波密縣境內。?這個位于喜馬拉雅深處的小縣面積14972平方公里,森林面積近68萬畝。資料顯示,波密縣屬山地丘陵,四周為山
南京地理所淺水湖泊水生植物衛星遙感監測研究取得進展
水生植物在淺水湖泊中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調節機制。淺水湖泊穩態轉換理論認為與深水湖泊不同的是:淺水湖泊會突然從沉水植物占優勢的水質清澈的狀態轉變到浮游植物占優勢的濁水狀態,在一定營養水平條件下,沉水植物存在與否及蓋度多少決定著穩態類型。草型湖泊的主要環境問題就是水生植物大量生長而導致的湖泊沼澤化
“深挖”衛星數據,精準繪制人口地圖
尼日利亞衛生部門今后將不必只依靠不完整的人口普查數據發放麻疹疫苗了。《自然》官網10日報道稱,由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日前交付尼日利亞政府的、基于衛星圖像建筑物的分析詳圖中,對當地人口分布做出了明確標示。 蓋茨基金會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研究人員一起,制作了尼日利亞北部各州
中國科學家確定雅魯藏布江等四條國際河流源頭
中國科學家通過衛星遙感影像分析及實地考察,確定了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源頭,并對這4條國際河流的長度和流域面積進行了量測。 發源于中國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均是世界著名大河。受自然條件、特別是測繪技術水平的限制,人類對這4條河流的源頭并沒有明確的認識,它
我國互聯網地圖日均位置服務請求次數最高達1300億次!
在政策扶持下,我國導航電子地圖、互聯網地圖產業迅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建設、方便了人民群眾生活。 今年8月29日是第19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以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位置、華為地圖等為主的企業位置服務開放平臺,互聯網地圖日均位置服務請求次數最高達1300
四衛星繪制南極冰蓋新地圖
科學家們日前借助四顆衛星成功繪制了這幅名為“數字馬賽克”的南極冰蓋圖。 據加拿大《蒙特利爾公報》報道,科學家們日前成功繪制了更加清晰的南極冰蓋圖。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研究人員借助加拿大RADARSAT-2衛星以及歐洲和日本的衛星收集的數十億個數據點,將此前未知
中國遙感衛星成功接收高分六號衛星首軌數據
?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6月4日9時47分,該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按計劃成功跟蹤、接收到高分六號衛星首軌載荷成像數據,首軌數據接收任務時長為6分鐘,完成總計40GB數據的實時接收、記錄和傳輸。所接收數據后續處理正常。在此之前,密云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七號衛星等3顆衛星
北京時間2023年1月13日15時0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七號衛星和搭載的試驗二十二號A/B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的3顆衛星主要用于空間環境監測等新技術在軌驗證試驗。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61次飛行。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句芒號”衛星數據
8月4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句芒號”數據。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于8月4日晚間21時46分和8月5日上午10時48分,成功跟蹤、接收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8PSK-800Mbps模式和VCM模式兩種不同調制方式的下行數據,經處理檢驗,數據
俄羅斯將建造地球遙感衛星集群
俄羅斯航天署日前公布的聯邦航天綱要顯示,俄將撥款3586億盧布(約合609億元人民幣)用于在2016年—2025年建造新一代地球遙感衛星集群。預計其數量將達到26顆,屆時將能夠保證對地球陸地、海洋以及大氣層進行全方位的信息監控與預報。 綱要稱,未來將部署以下三類衛星。第一類為地球資
烏日擬合作研究納米地球遙感衛星
近日,烏克蘭國家航天局與以東京大學為首的日本代表團舉行會談,確定將于9月初的第21屆烏克蘭航空展上簽署合作協議,進行納米地球遙感衛星的研發工作。 烏航天局表示,此次與日本航天科技界的合作,建立在烏克蘭與日本在空間技術領域合作框架協議的基礎之上。雙方一致認為,此次合作研究計劃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四號
10日15時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四號送入太空。同時,成功搭載發射了天拓一號衛星。 遙感衛星十四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生產,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三號
北京時間11月30日凌晨2時50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十三號”成功送入太空。 “遙感衛星十三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生產,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一號”
9月22日10時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一號”送入太空。同時,搭載發射了浙江大學研制的兩顆“皮星一號A”衛星。衛星發射的成功,為中秋佳節增添了喜慶氣氛。 這次發射的“遙感衛星十一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二號”
北京時間11月9日11時2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二號”送入太空。同時,成功搭載發射了“天巡一號”衛星。 “遙感衛星十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生產,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六號”
圖為發射前夕,星箭對接完畢,發射塔架工作平臺正在緩緩合攏 初冬時節,大漠戈壁中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天氣晴好,卻早已是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北京時間11月25日12時06分,“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從這里順利點火升空,成功將中國“遙感衛星十六號”送入預定軌道。 “遙感衛星十六號”由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七號
新華社酒泉12月9日電 9日16時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遙感衛星七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的“遙感衛星七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號”
8月10日6時49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遙感衛星十號”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升空的“遙感衛星十號”和“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的。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我國碳匯監測進入衛星遙感時代 今天成功發射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可以獲取我國森林碳匯數據,提高碳匯計量的效率和精度,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遙感衛星總體部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縉:碳排放的過程叫從化石燃料里面儲存的碳變到二氧化碳,到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高分七號衛星數據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發布最新消息說,11月4日至6日,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在成功完成高分七號衛星首軌數據接收后,按計劃又先后完成6軌高分七號衛星的數據接收任務,接收數據量總計616.6GB,實現中國最高數據碼速率民用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接收。 中科院空天院介紹,高分七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4月21日晚發布消息說,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當天成功接收大氣環境監測衛星數據,均處理正常。中科院空天院介紹說,北京時間當天上午11點46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成功跟蹤、接收到大氣環境監測衛星下行數據,這也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十二號及天巡一號衛星
11月9日11時2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十二號”送入太空。同時,成功搭載發射了“天巡一號”衛星。 “遙感衛星十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制生產。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搭載的“
美公布衛星照片揭示極地冰川加速消融
阿拉斯加巴羅:在阿拉斯加州,每年冬季海冰沿海岸形成,到7月中旬,海冰就會融化或破碎。而阿拉斯加州沿岸海冰的衛星圖像顯示,海冰每年都會大面積消退。左邊圖片是2006年拍攝的,顯示阿拉斯加州的海岸附近依然有大量海冰;而右邊圖片拍攝于2007年,海水中已經沒有任何冰塊。 阿拉斯加波弗特海
歐航局公布最新版世界衛星地圖
歐洲航天局12月21日公布了該機構繪制的最新版世界衛星地圖,研究機構和普通民眾可從GlobCover計劃官方網站上下載。 歐航局發表公報說,這幅地圖是根據ENVISAT環境觀測衛星2009年收集的最新數據繪制而成,具有繪制迅速和精確兩個特點。首先,歐航局和比利時盧萬天主教大學只
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
北京時間12月15日2時2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55次飛行。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 (馬帥莎 喻鵬 王茄歡 胡煦劼)北京時間10月15日3時1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新材料成功用于遙感衛星掃描鏡
日前,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遙感二十八號衛星發射升空,由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以下簡稱中國建材總院)自主研制的“輕質金屬表面玻璃化反射鏡”被成功應用于該衛星的光學遙感系統中。 “該種反射鏡的成功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俄羅斯外,第三個擁有該技術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成功填
衛星遙感監測等科技讓環保更精準
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有一些技術成為人類的“千里眼”“順風耳”,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環保執法、災害監測等能力。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情況、違法企業的偷排行為、高寒缺氧地區的水文資料……有了科技的幫助,獲取這些以往看來難以掌握的數據成為可能。 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年了,那片曾經飽受創傷的土地現在怎么樣了?
衛星遙感影像監測汶川地震前后景象
2006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縣 2008年05月14日四川北川縣(中新社發 國遙萬維攝) 中國科學院遙感所所屬北京國遙萬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于5月14日接收到四川汶川地區最新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數據以及5米雷達數據。國遙萬維根據NSPO及中國臺灣“國立”師范大學NUTU積極為國內重大災情及時
高分1、2號衛星原始遙感影像數據
高分一號?? ? ? 高分一號衛高分一號衛星是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突破了高空間分辨率、多光譜與寬覆蓋相結合的光學遙感等關鍵技術,設計壽命5至8年。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工程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由國防科工局、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