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酒泉12月9日電 9日16時4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遙感衛星七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的“遙感衛星七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制。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將發揮積極作用。 用于發射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制,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20次飛行。......閱讀全文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中國高分家族再添一名“天眼”神探。 6月2日,高分六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第一顆實現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至此,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稱“高分專項”),繼高分一號到五號之后,迎來又一位步入太空的新成員。 高分
27號上午11時0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送入太空。記者昨天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這顆衛星可直接為汶川地震災區提供氣象服務。 火箭攜星騰空飛行后,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組織所屬測控站的嚴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我國最近發射的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 中國航天近期又有一次引人矚目的發射。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這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光譜分辨率最高的衛星。高分五
圖① 9月2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CA9597次航班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當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圖② 5月23日10時50分,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圖為在青島拍攝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 至此,我國已成功發射16顆氣象衛星,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在軌氣象衛星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國家之一。 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四顆衛星,風云三號D星于上個月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后,該星將投入業務運行,成為我國低軌道下午觀
高分衛星工作示意圖。 近日,中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高分五號和高分六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前者是中國光譜分辨率最高的衛星,也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大氣和陸地進行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后者是國內首顆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 專家表示,高分五號、六號投入使用,標志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分辨率、
在已經過去的2016年,中國航天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七號成功首飛,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我國全年宇航發射次數超過了俄羅斯的17次,以22次的成績與美國并列世界第一。 2017年,中國航天將再創新高。記者了解到,
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科技產業。通信、導航、遙感是信息領域的三朵姐妹花,而基于通、導、遙一體化服務也是未來信息網的核心關注點之一。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已成功研制了全球系列衛星移動終端產品。國家航天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
這是一顆個頭并不算大的衛星,名字聽上去也不夠響亮,全名“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簡稱“委遙二號”),但在這個國慶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它的飛天卻賺足了航天迷的眼球——10月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這顆屬于委內瑞拉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就是這句看似稀松平常、媒體慣常使用
2019年3月31日23點51分,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其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能力再次大幅提升。 該衛星由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抓總研制,采用東方紅四號衛星公用平臺,主要用于飛船、空間技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提
11月21日,“快舟二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入軌。該衛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主要用于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繼2013年“快舟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后,此次發射成功將為“快舟”的后續發展鋪筑道路。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快舟”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制,采用了國
我國首顆科普公益小衛星“希望一號”已傳回首張地球照片。記者從中國宇航學會獲悉,12月15日成功發射的“希望一號”小衛星目前運轉正常,在測光儀配合下,小衛星攜帶的輕型寬視場彩色CMOS相機進行了太空攝影,數據下傳正常,圖像清晰,視覺效果良好;無線電通信三十多個國家通聯成功;“天圓地方”科學實驗
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高分專項中一顆重要的科研衛星。它填補了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污染氣體的空白,可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我國實現高光譜分辨
記者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采訪了解到,我國第一顆高分辨率立體測圖業務衛星資源三號02星5月30日成功發射,首次實現我國自主民用立體測繪雙星組網運行,形成業務觀測星座,縮短重訪周期和覆蓋周期,充分發揮雙星效能,長期、連續、穩定、快速地獲取覆蓋全國乃至全球高分辨率立體影像和多光譜影像。 02星是在資
1970年,東方紅一號帶著全國人民的期待奔向太空。那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也是中國科學院在空間科技領域初顯身手。 2000年前后,中科院的科學家們提出并完成了我國第一個空間科學衛星計劃——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中國航天事業的宏圖上,增加了科學的顏色。 此后,中國航天經歷了空間科學
1月21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 “吉林一號”光譜01、02星發射升空,目前,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吉林一號”衛星工程的第5次發射,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99次飛行。兩顆衛星將與此前的“吉林一號”衛星組網,至此,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精準掌握農作物面積、物種分類以及作物養分、水分、病蟲害等狀況的數據,是農業走向現代化、智慧化不可獲取的環節,這離不開農業遙感衛星。前不久,由農業農村部作為牽頭用戶的高分六號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農業有了專屬的“天眼”。 值得一提的是,高分六號衛星打破了我國農業遙感中高分辨率數據長期依賴國外同
精準掌握農作物面積、物種分類以及作物養分、水分、病蟲害等狀況的數據,是農業走向現代化、智慧化不可獲取的環節,這離不開農業遙感衛星。前不久,由農業農村部作為牽頭用戶的高分六號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農業有了專屬的“天眼”。 值得一提的是,高分六號衛星打破了我國農業遙感中高分辨率數據長期依賴國
6月2日12時1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專項高分六號衛星。高分六號衛星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首顆實現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它將與在軌的高分一號衛星組網運行,大幅提高對農業、林業、草原等資源的監測能力。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6月2日12時13分
10月25日6時57分,“海洋二號B”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9月7日“海洋一號C”衛星成功發射入軌后,中國在一個多月內發射的第二顆海洋衛星。 什么是海洋衛星?這種衛星攜帶哪些有效載荷?“海洋二號B”衛星和“海洋一號C”衛星各有什么特點?中國在海洋衛星領域發展
視覺中國供圖 新疆的草業工作者為了看清一塊草地的長勢,再不必花上10天的時間,翻山越嶺到天山的另一頭。這一工作將由高分家族的遙感衛星代勞。 在寧夏,同樣通過這些衛星,決策者足不出戶便可以從宏觀上看到貧瘠的土地,以及對抗貧困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有著太空“神探”之稱的高分家族,仿若一只只“天空之眼
10月25日,我國海洋衛星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員——海洋二號B衛星上天了。 目前,我國海洋衛星已經實現了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轉變,向系列化、業務化的方向快速邁進。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時,我國海洋衛星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又將如何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 題:觀風云知天象,老型號新本領:風云三號氣象衛星D星升空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胡喆、余曉潔 15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的風云三號D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的第4顆衛星,也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16顆風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據廣州日報報道昨天上午10時16分10秒,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風云三號01星的第一幅HRPT(甚高分辨率)云圖,從中能清晰看到正遭受“風雨洗禮”的廣東上空厚厚的云系。據了解,由于衛星調整等原因,5月27日衛星發射成功后,直到昨天才發回首幅圖片,廣州衛星站以地理位置的“優勢”成為國內衛星站中第
3月31日23時51分,天鏈二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第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的首發星,其成功發射后將使我國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能力大幅提升。 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事業部抓總研制,采用東方紅四號衛星公用平臺,主要用于為飛船、空間技術實驗室、空間站等載人航天
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云鶴編者的話 從2007年起,本報嘗試約請數、理、化、天、地、生以及工程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就當年度本學科領域的進展進行綜述。目的是幫助讀者梳理世界科技發展脈絡,總結其中隱含的規律,并給出趨勢性判斷和評價。學科述評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