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生態學家、“系統生態學”之父H.T. Odum及其同事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若不考慮系統組分的具體形式,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都具備相似的結構,即每個生態系統都能被簡化成由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構成,這有助于認清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和本質特征。而能量是所有生物過程的驅動力,任何作用和過程都伴隨著能量的轉換和利用。基于系統生態學和能量動力學原理,以Odum為首的能值研究專家們開發了基于能量系統圖的Mini-model模型,用于模擬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可是,Mini-model模型主要是基于物質和能量守恒原理對生態系統進行模擬,并未考慮系統具體的生物學過程和生理生態機制,其對實際生態系統模擬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李林軍在導師任海研究員和陸宏芳研究員的指導下,借助Mini-model模型,模擬了南亞熱帶三種典型人工林生態系統(馬占相思林、鄉土混交林和針葉林)的......閱讀全文
生態系統退化,已經不再是一個遠離我們的“學術名詞”——日益嚴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態惡化等,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 “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綜合整治和修復已退化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已成為全球性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只
2012年1月,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與評估”項目,歷時三年完成,近期發布《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調查評估報告》。就此,本報記者采訪了項目組有關專家,請專家對調查評估報告進行解讀,詳解調查評估項目的意義和作用。
修復前的銀川鳴翠湖銀川鳴翠湖修復后成為百萬只大型候鳥的棲息繁育之地修復前的杭州勝利河修復后的杭州勝利河美食街一景 生態修復織就了一片片郁郁蔥蔥的綠網,使神州大地的綠色版圖不斷擴大。據最新報道,10多年來,國家在三江源地區投入100余億元用于生態保護修復。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境內草地、林地長勢趨好,
中國科學院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對中國各主要生態系統和環境狀況進行了長期、全面的監測和研究,對生態學發展的意義舉足輕重,并為改善我國生態系統管理狀況、保證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技術支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曾是中國科學院主管CERN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為了表彰先進,樹立典型,營造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4月27日上午,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周國逸研究員榮獲2017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殊榮。這是繼2015年其光榮當選“廣東省勞動模范”之后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大量關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
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加速喪失,進而影響了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受到廣泛關注,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大量關于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系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杰研究組在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及效應。 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演變是復合生態系統研究的核心內容,也是生態學
國際長期生態學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白春禮8月20日表示,目前中國已建成36個生態監測站,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科學研究與國際科學研究保持了同步發展,處于國際長期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的領先地位。 國際長期生態學研討會20日在北京召開。白春禮在會議開幕式上介紹,中國生態系統
12月4日至8日,由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主辦,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中科院鶴山丘陵綜合開放試驗站等承辦的“中國科學院長期生態學學術交流會暨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第十七次工作會議及生態系統過程研究第二屆青年學術交流會”在廣州舉行。來自C
4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7篇研究論文。這不僅是中國首次,在亞洲也是首次。 據悉,該研究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并首次在
4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之“生態系統固碳”項目群7篇研究論文。這不僅是中國首次,在亞洲也是首次。 據悉,該研究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布,并首次在
于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問題,《京都議定書》中未作出具體的時間規定,但要求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后(即所謂后京都時代),對其溫室氣體排放進行限制,以實現在全球范圍內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后京都時代:森林碳匯研究先行一步 圖為江西的一處
日前,中國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和中科院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在北京召開“中國生態系統定位觀測與研究數據集”叢書發布會。 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是一個數據密集型的野外科技平臺,各野外臺站在長期的科學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是生態學研究的第一手原始科學
哀牢山生態站在國內首次將主動式增溫用于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呼吸控制實驗 中國的CO2收支問題已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目前已成為國家制定戰略決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有機碳庫,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總呼吸的71%,同時還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為每年陸地碳匯
日前,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歐陽志云研究組以水資源保護與農業發展矛盾突出的北京密云水庫流域為對象,采用InVEST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流域土地利用變化趨勢和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多種生態系統服務的相互作用關系。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生態學與環境科學前沿》雜志上。 區域土地利用變化顯著
參觀考察野外科學觀測實驗場地 3月18日至19日,中國西南生態系統野外臺站聯盟成立會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聯盟章程、產生了聯盟科學咨詢委員會和聯盟理事會第一屆組成人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出席聯盟成立會并作了講話。他強調了在西南地區組建生態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一直是生態學的核心問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由氣候、生物和非生物屬性等當代環境因子驅動,也可能通過地質過程等長期驅動因素塑造。長期驅動因素對當代環境具有持久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山區表現十分明顯。最近有研究表明侵蝕和土壤異質性對陸地四足動物多樣性具有重要影響,并揭示了地質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西方哲學的三大終極問題,不但困擾著古希臘的先賢,也長期困擾著中國的生態學家。 “去國外與同行交流,別人問我們做什么的,都得解釋半天。比如都是研究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這差別很大。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學生,都需要一個更加明確的‘標簽’
生態保護專家呂植野外考察。 著名生態保護專家呂植,曾被稱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自1985-1993年,呂植深入山林,對熊貓進行了八年的系統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
著名生態保護專家,曾被稱為世界上和大熊貓最親近的人。自1985—1993年,呂植深入山林,對熊貓進行了八年的系統野外研究工作,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獲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她在《生
8月19日,由國際湖沼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中國土壤學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34屆國際湖沼學大會(SIL 2018)在南京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湖沼學——支撐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科學”。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國際湖沼學大會是國際上最有影響的內陸水體(湖泊、
學術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學術創新需要平衡的學術生態系統提供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平衡的學術生態系統的主要標志是:公平、公正的學術競爭環境;思想自由、學術自由、學術民主的學術理念;鼓勵學術創新、積極探索真理的健康學術氛圍。而現代大學制度的基本職能在于保障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保持學術生態系統平衡,確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一直是生態學中重點討論的理論問題之一。主要爭論表現在是物種多樣性還是物種組成(優勢種)對生態系統穩定性起作用?哪個水平的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富度、物種均勻度、物種多樣性指數、種間差異等)對生態系統穩定性起作用等幾個方面。在目前多樣性與穩定性的
3月18日至19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全球變化與生態環境高峰學術講壇”在烏魯木齊召開。講壇旨在使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國際科學研究前沿和發展趨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史培軍教
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生態學是中科院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核心研究領域。近兩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貴瑞研究員、孫曉敏研究員和李勝功研究員等支持與領導下,該重點實驗室在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空間格局的地理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發展。 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及碳源/匯強度
海洋保護區內的珊瑚礁(上)和允許捕魚的藻類覆蓋的珊瑚礁(下)。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全世界的珊瑚礁如今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團滅”,光芒漸失。 珊瑚礁及其形成的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珊瑚物種多樣性的加速減少。但我們卻并不了解這將會帶來怎樣嚴重的后果。 近日,澳大利亞
日前,國際生態學界的盛會——第九屆現代生態學講座暨第七屆國際青年生態學者論壇在上海召開,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地區及中國各地的5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0多名青年科研人員和學生圍繞會議主題 “全球變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態學進展”進行了深入研討。 大會由現代生態學講座系列組織與學術委員會、國際青
森林不僅為人類提供木材、食品和能源等多種物質產品,并具有涵養水源、固碳釋氧、保持水土、清潔空氣、吸附粉塵等多種功能,也能為人類提供觀光、度假和文化傳承的場所。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尖銳,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已成為全球變化和生態補償等社會關切問題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