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武漢大學、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內質網(ER)相關蛋白ZDHHC1是DNA病毒觸發的、MITA/STING依賴性先天免疫信號的正調控因子。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0月8日的《Cell Host & Microbe 》雜志上。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舒紅兵(Hong-Bing Shu)教授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王延軼(Yan-Yi Wang)研究員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舒紅兵主要從事免疫相關的細胞信號傳導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延軼研究員的研究領域為宿主抗感染免疫應答機制。 病毒作為一種只具有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的簡單生物體,決定了它只能通過感染的形式,依賴細胞進行復制和生存。機體的天然免疫應答是機體對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阻止病毒從感染細胞向鄰近的未感染細胞擴散。天然免疫應......閱讀全文
前言 病毒是專性的細胞內寄生,需要在宿主內復制,并促進它們傳播到其他地方。在人類中,大多數臨床相關感染來自其他動物,這一過程仍在繼續。最近的例子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ZIK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 病毒感染很少是直接致命的,即使它們對單個細胞具有高
自從微生物學誕生以來,研究人員著重關注讓我們、我們馴養的家畜和種植的植物患病的病原體。鑒于癥狀的產生是了解特定病毒是否在幾年前就已存在的唯一方法,因此大多數得到很好研究的病毒是那些導致疾病的病毒。但是很多病毒長期地感染人類,不會導致疾病,但是可能會導致年齡非常小的、年齡非常大的或者存在免疫抑制的
這個春節,一場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對于鼠年的憧憬,不斷滾動的疫情播報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在這場戰“疫”中,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參與醫務工作,還不斷通過互聯網做科普。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這些天面對的線上咨詢
CRISPR/Cas的工作原理不是很復雜,當病毒感染細菌之后,細菌會把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的片段插入自己的基因組里,這樣病毒的“模樣”就被記錄下來了,細菌存放入侵病毒序列的基因區域呈現出“規律間隔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
近期,致命冠狀病毒已經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病毒依賴宿主細胞蛋白進行轉錄、翻譯,不可避免地病毒和細胞代謝進程存在重疊,并相互作用。外泌體生成過程與許多病毒組裝和流出通路有相當大的重疊,提示外泌體可能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目前研究結果也顯示,外泌體作為細胞內物質排出和細胞間物質和信息交換的一種途徑,在
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研發人員報告發現世界上首個確認被新冠病毒重復感染的病例。這則消息獲得紐約時報、路透社(Reuters)等多家媒體的廣泛關注,也在社交媒體上引來熱評。此前,已有研究報道核酸檢測“陰轉陽”,懷疑可能被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患者案例,然而
本期為大家帶來關于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進展,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病毒如何感染機體。 【1】Nat Microbiol:首次發現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細菌能互相協作促進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
病毒感染可以調節宿主細胞的代謝,從而影響病毒的存活或清除。RNA修飾,特別是最為常見的哺乳動物mRNA修飾---N6-甲基腺苷(m6A)---能夠調節基因表達和病毒感染。比如,m6A甲基轉移酶復合物組分METTL3/14限制寨卡病毒產生,而m6A去甲基酶ALKBH5和FTO增強這種病毒的產生。在
曾慶平 有很多非專業或跨專業人士對于人類為何數十年攻克不了艾滋病難題感到迷惑不解,那是因為他們不太了解艾滋病毒致病的“特洛伊木馬”機制。 艾滋病毒之所以能“摧毀”人類的免疫系統,是因為它們專門感染并殺死免疫細胞。不過,只要它們在免疫細胞內復制并產生新的病毒,人體都能立即識別它們并設法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以其超強的人傳染人的傳播方式,致使成千上萬的民眾被感染而接受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患者經治療而痊愈出院。由于病毒傳播還在蔓延,這些治愈的患者有可能再次接觸到病毒,那么他們會發生二次感染嗎? 對此問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醫學科
過去100年發生的多起事件讓世人密切關注未來發生傳染病大流行的風險。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計有數千萬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現在擁有比一個世紀前更好的干預措施,季節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預防。每年需要接種或選擇接種的人所占比例較小。世界上還有抗生素可以幫助治療細菌
2019年7月28日是第九個“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題為“積極預防主動檢測 規范治療 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肝炎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PLoS Biol:中國科學家設計出能抑制甲型肝炎病毒的新藥物 doi:10.1371
NK細胞對小鼠和人類CMV的抗性很重要,可能對HIV、流感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也很重要 。通過殺死CD4T細胞和間接調節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 L)反應,NK細胞也可以控制對病毒適應性免疫反應。NKT細胞可能對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提供一些抗原特異性的天然免疫保護。幾類天然宿主蛋白在抗病毒防御中起
什么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Coronavirus)是一種有包膜(或囊膜)的正鏈線性RNA病毒,也是一種最大的RNA病毒。冠狀病毒屬于網巢病毒目。我們通常說的冠狀病毒是冠狀病毒科的兩個亞科之一。該亞科包括甲、乙、丙、丁(α,β,γ和δ )四個屬。 冠狀病毒的包膜是由雙層脂質和跨膜蛋白組成。病毒的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2019-nCoV的爆發,是偶然也是必然。根據測序數據顯示,它與SARS-CoV有著很高的同源性,它們擁有共同的祖先,其共同祖先與蝙蝠冠狀病毒HKU9-1類似。研究發現,2019-nCoV和SARS-CoV都是通過病毒Spike蛋白與人體ACE2受體蛋白結合與宿主發生作用,二者的受體結構域(RBD)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免疫細胞所承受的壓力和代謝改變或許能夠解釋為何某些人會因病毒感染而患病,而某些人則不會;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多種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性措施,比如黃病毒感染(登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即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病毒。1983年,HIV在美國首次發現。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通過
對于新型冠狀病毒而言,由于缺乏抗病毒的特效藥,而對癥治療(人工肺呼吸、胃腸外營養等)并不直接作用于病毒,機體真正將病毒清除干凈,依靠的是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殺滅,通俗地稱之為“免疫力”。免疫力言之朗朗上口,概括性好,已被普遍接受和廣泛使用。但免疫力這種說法,又極其抽象、模糊,不清楚其背后的物質基礎是
病毒感染病原學診斷在疾病的預防上可了解流行病學情況,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及采取及時的免疫措施及必要的隔離和防護,在病毒感染的診斷和治療上可避免不必要的診斷檢查,避免濫用抗生素。對某些病毒疾病可選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如用阿糖腺苷或無環鳥苷治療單母子皰疹腦炎,丙氧鳥苷治療嚴重的巨細胞病毒感染,病毒唑霧化吸入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這個2020年開局顯得異常不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面前,我們廣大一線醫務工作者及千千萬萬的廣大人民群眾萬眾一心,全力抗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定能徹底戰勝它。 自打人類出現以來,人類和病毒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這次戰役的直接敵人是新型冠狀病毒,作為一個新的RNA
本期為大家帶來流感病毒的最新研究進展,幫助大家了解科學家們正在如何通過進一步了解流感病毒來開發新的流感療法和流感疫苗。 【1】Nat Microbiol:首次發現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細菌能互相協作促進宿主感染 DOI:10.1038/s41564-019-0447-0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
近年來,國內外均發表了與TORCH感染相關的臨床實踐指南,但仍有內容需要加以補充和明確。國內部分專家就TORCH感染篩查、診斷及干預的臨床路徑進行了專題研討,達成共識如下:(1)不是所有的TORCH病原體都需要孕前或孕期篩查;對圍孕期婦女不需要進行單純皰疹病毒抗體分型檢測,若無臨床癥狀,不需要等待其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HIV研究領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不斷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2018年即將過去了,在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艾滋病研究領域又有哪些亮點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就篩選出本年度艾滋病研究領域重磅級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HIV研究重大進展!揭
新冠肺炎病毒因其強大的感染和傳播能力,在全球掀起了一場緊急防控大戰。在這一過程中,一系列疑問在醫生、科學家,甚至普通人的心中浮現:是什么決定了冠狀病毒是否、何時、如何傳染給人類,以及達到怎樣的傳染程度?為什么不同冠狀病毒的致病性會有如此大的區別:有的只是讓人流鼻涕,而有的則會引發重癥肺炎?過去
相比于細菌,人類對于病毒感染治療防御措施少之又少,對于病毒感染類似于抗生素的有效治療方法還沒有被發現。細菌通常被認為對壓抑病毒感染沒有關系。但特定的病毒,比如噬菌體可以侵蝕細菌細胞。在機體被侵蝕的過程中,如果不孕育出抵抗機制,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違背常理,或會被自然選擇排除,但我們對于細菌是如何抵
患者來問 幾個月前查出乙肝病毒攜帶:大三陽,病毒量5.8E+07,肝功能正常。我想問的是:①對于乙肝病毒攜帶者來說,免疫耐受期無論長短,是不是終會被打破,進入病毒清除期?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嗎?②在免疫耐受期內,大三陽、病毒復制高,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免疫耐受的時間越長,預后越不好?③有沒有什么辦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6萬多人出現感染性肺炎,上千的病人喪失生命。無論是政府部門、科研團隊還是普通民眾,大家都在期盼抗體藥物的出現,而從SARS期間直接收集痊愈患者的血清治療重癥患者的實踐,直接折射出抗體對于治療此類感染疾病的重要性。誠然,抗體是機體對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針對病毒的中和性抗
馬立克氏病病毒(MDV)是一種高度致瘤性皰疹病毒,可引起禽類致死性T淋巴細胞瘤。該病毒主要感染雞,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是危害養雞業健康發展的世界性疫病。如何抗擊馬立克氏病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近日,國際期刊《細胞與分子生命科學》在線發表了揚州大學獸醫學院關于馬立克氏病和禽病T細胞免疫研究的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