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體引起疾病,這些微生物被稱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之間進行著長期而復雜的斗爭,病原微生物通過不斷繁殖、變異和進化,增強自己的毒力或致病力是人類疾病的罪魁禍首,人類則通過機體強大的免疫系統消滅、排出、戰勝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病原體侵入人體后,人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不過人體或動物不像人工培養細菌的培養基,可以讓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長繁殖,輕易地導致機體死亡。病原體入侵人體后,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與之對抗,這稱之為免疫。 感染和免疫是一對矛盾,其結局如何,根據病......閱讀全文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體形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但只有部分微生物可以侵犯人體引起疾病,這些微生物被稱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與人類之間進行著長期而復雜
(1)細菌的基本結構。各種細菌都具有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四部分。細胞壁是位于細菌的最外層的一層質地堅韌而略有彈性的膜狀結構,其化學成分復雜,并隨著不同細菌而異。細胞膜是由磷脂和多種蛋白質組成的單位膜,其主要功能是物質轉運、生物合成、分泌和呼吸等作用,是細菌滲透屏障和賴以生存
傳染病實驗室診斷、傳染源調查、自然疫源地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都以檢出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或其相關物質為目的。這類樣本來源主要是人和宿主動物、媒介昆蟲,也包括水、土壤、食品等樣本供調查傳染源。1、病原微生物樣本采集的一般注意事項1)針對性:不要求樣品代表性,強調針對性,盡可能采集病原微生物含量最多的部
一 防護原則采樣中避免造成人員感染和樣本污染非常重要。應把采集的樣本視為具有感染性,需采用必要的防護措施,注意安全操作,安全地包裝和運輸。應具備急救包,以便在采樣中意外泄露時使用,確保安全。1、人員要求從事高致病性病原檢測樣本采集的技術人員,必須經生物安全培訓具備相應的實驗技能。在樣本采集過程中,采
一、 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二、 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
實驗方法原理 真菌是常見的致病菌,其成分含有較多的黏多糖和蛋白質,通過氧化劑,能夠促使菌壁的多糖暴露出醛基,然后再與 Schiff 試劑進行結合,生成新的復紅復合物而顯示真菌的存在,常用高碘酸-復紅染色法。實驗材料 石蠟組織切片試劑、試劑盒 二甲苯無水乙醇中性樹膠蒸餾水高碘酸Schiff 試劑儀器、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藥物后,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后病原體可抵抗該藥而不
WHO據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傳播方式和宿主范圍、是否具有的有效預防措施將感染性因子危險程度分成了4級:危害等級I(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指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危害等級Ⅱ(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指病原體能夠對人或動物致病,但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社區、牲畜或環境不易導致嚴重危害;實
病毒是一種結構最簡單的生命體,它只是一種“穿了一件蛋白質外殼的基因組”。因此,病毒是很小的,是一種納米尺度大小的微生物,一般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它們。一般生物體,包括細菌,其遺傳基因都是DNA。但病毒是個例外,它的基因既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但某一種病毒的基因只能是其中的一種,前者稱為
?按照培養基的物理狀態分? ? 培養基按其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和半固體培養基三類。?? ?(1)固體培養基。是在培養基中加入凝固劑,有瓊脂、明膠、硅膠等。固體培養基常用于微生物分離、鑒定、計數和菌種保存等方面。?? ? 用于微生物分離,鑒定,計數。如圖,微生物分離成菌落、菌苔。圖中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