簇細胞是一類頂端有一簇微絨毛的細胞,通常單個地分布在體內各組織器官中。雖然它們被發現已經有半個世紀了,但對于它們的功能一直不清楚。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力全實驗室發表了題為“Infection by the parasitic helminth Trichinella spiralis activates a Tas2r-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 in intestinal tuft cells”的文章,揭示了腸道簇細胞(tuft cell)表達的苦味受體(Tas2rs)及其信號通路在檢測線蟲寄生蟲旋毛蟲感染及引發的II 型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作用。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雜志上。 直到最近科學家們才認識到簇細胞可能與病毒、滴蟲和線蟲寄生蟲感染及腸道菌群改變有關。但是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在最新研究中,黃力全課題組發現簇細胞表達Tas2r苦味受體,而旋毛蟲的外泌物、抽提液和苦味物質水楊苷......閱讀全文
從分子的角度來看,腸道是一個嘈雜的地方,各種人類細胞和微生物細胞彼此之間相互溝通,從而維持一種穩健而又健康的細胞群落。這個細胞群落的關鍵是腸道干細胞(intestinal stem cell),它們產生多種細胞類型,從而有助于保持腸道功能正常。盡管科學家們知道沿著腸壁排列的上皮細胞和構成腸道結締
根據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小鼠新研究,腸道細菌顯著地影響了免疫系統的B淋巴細胞。盡管以往曾報道過腸道細菌對于T淋巴細胞的影響,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證實B細胞在腸道中早期發育,并且微生物影響了這一過程。 腸道菌群微觀攝影,圖片來源:《華夏地理雜志》,攝影師:MARTIN OEGGERL
自古,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著晝夜節律,其實消化道同樣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在醒著的時候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在睡覺的時候補充衰老細胞。但是倒班工作和時差會打亂生物鐘和消化節奏。這種干擾與腸道感染、肥胖、炎癥性腸病和結腸直腸癌等風險增加有關。 現在,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有助于
記得老編輯有天對我講,「有些投資人告訴我,現在微生物領域是投資熱點,大家都在看項目,但是好的項目實在是太少了。」 近十年來,二代測序技術不僅催生了一大批專注于人體基因組的公司,也孕育了一大批關注人體腸道微生物的公司。幾乎每周都有腸道微生物的重磅研究進展刊登在各個頂級期刊上,然后迅速刷爆朋友圈。
針對自身抗原的T細胞是自身免疫疾病的主要原因,因而在正常狀態下,針對自身抗原的T細胞在成熟之前就在胸腺中被機體識別并刪除了,這一過程被稱為"克隆刪除"。介導克隆刪除的關鍵是位于胸腺中的表皮細胞與樹突狀細胞,它們表達MHC II,并能夠呈遞自身的抗原物質。一旦有T細胞能夠識別該抗原-MHC II復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生物學家Hans Clevers坦言自己從未預料到其成果能惠及廣大病患。圖片來源:SANDER HEEZEN 50歲生日時,Els van der Heijden感覺身體更差了。她患有遺傳性囊胞性纖維化(CF),van der Heijden一直在努力與疾病作斗爭。但這位生活在一個荷蘭小鎮的
7年一身細胞就會全部換掉嗎?難道這是七年之癢的“科學”解釋?先淡定,細胞的新舊更替不是這么回事,感情變化的原因也不會這么簡單…… 【冷月如霜/文】流言: 【七年之癢是怎么回事?】愛到七年走到終結。人體的細胞會新陳代謝,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細胞華麗誕生。由于
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還多10倍。 腸道細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
膽汁是由肝臟和膽囊產生的汁液。膽汁中的膽汁酸能夠溶解脂肪,它們還可能在免疫反應和炎癥中起作用嗎?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開展的兩項獨立的研究,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這兩項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的研究發現膽汁酸可促進參與調節炎癥并且與腸道炎癥性疾病相關的幾種類型的T細胞的分化和活性。它們還揭示腸道微生物對于將
最近,有研究人員證明,腫瘤可通過對鄰近的健康組織產生不利影響,而為自身的生長提供空間。這種現象的機制,為癌癥治療提出了一種強大的新方法。 不受控制的增殖是癌細胞的主要標志,但是越來越明顯的是,腫瘤的生長受到與周圍細胞相互作用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相鄰細胞可刺激或抑制腫瘤的生長,但目前還不清楚腫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其微生物種類超過1000種,數量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78%。有趣的是,腸道粘膜集結了人體約60%~70%的免疫細胞,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也可謂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腸道慢性炎癥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炎癥性腸病,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
7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Mucosal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劍峰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Regulatory T-cell depletion in the gut caused by integrin β7 deficiency e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回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并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當人
腸道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由單層上皮細胞形成腸上皮屏障。除了上皮細胞,腸道中還有大量的免疫細胞。即使在成體穩態(homeostasis)條件下,腸上皮仍經歷著快速的自我更新,在小鼠中大約5天可以更新一次【1】。定位于腸道隱窩中的干細胞可以分化為腸道中所有的上皮細胞類型【2】。腸干細胞的自我
2019年9月24日科睿唯安發布了2019年的引文桂冠獎,迄今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29位在獲獎兩年內即斬獲諾獎,因此引文桂冠獎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諾獎風向標。 來自美國國立猶太醫學中心的研究者John W. Kappler和Philippa Marrack就獲得了2
最近,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F)的研究人員在細胞培養皿中培養了人類諾如病毒,終于為抗擊這種腸道病毒的藥物研制打開了大門,這種病毒每年都會侵襲全球學校、酒店和游輪中數以千萬計的人。 UF醫學院分子遺傳學和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Stephanie Karst說:“諾如病毒是在1972年被發現的,在諾如病
人體內有兩個基因組,一個是從父母那里遺傳來的人基因組;另一個則是出生以后才進入人體、特別是腸道內的多達1000多種的共生微生物,其遺傳信息的總和叫“微生物組”,也可稱為“元基因組”,相當于人的第二個基因組,它們所編碼的基因有100萬個以上。兩個基因組相互協調、和諧一致,保證了人體的健康。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驚訝地發現在胸腺中有完全形成的腸道和皮膚細胞,胸腺是一個檸檬大小的器官,位于心臟前方,負責訓練免疫系統的T細胞,讓它們不會攻擊身體自身的組織。 。這項最新基于對小鼠進行的研究,有助于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人類自身免疫問題的驅動因素。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
小鼠腸道感覺細胞通過血清素直接與腸道神經元進行對話,讓大腦知道某些化合物是否存在。這些腸道細胞將腸道的內含物告訴大腦。但是對這種腸道-大腦對話的分子機制的認識因技術限制受到阻礙。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研究小鼠腸道類器官和腸道組織切片中的一種關鍵的腸道感覺細胞(即腸嗜鉻細胞),來自美國加州大
相比于細菌,人類對于病毒感染治療防御措施少之又少,對于病毒感染類似于抗生素的有效治療方法還沒有被發現。細菌通常被認為對壓抑病毒感染沒有關系。但特定的病毒,比如噬菌體可以侵蝕細菌細胞。在機體被侵蝕的過程中,如果不孕育出抵抗機制,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違背常理,或會被自然選擇排除,但我們對于細菌是如何抵
最近,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對于人體對HIV的初始反應,有了一些驚人的發現。該研究小組通過研究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發現腸道內稱為潘氏細胞(Paneth cell)的細胞,是病毒入侵的早期響應器,其通過產生一種稱為白細胞介素-1β(IL-1β)的毒素,可導致腸道炎癥。 雖然針對的
如今,科學家們在治療腸道炎性疾病上面臨很多挑戰,基因、腸道微生物和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都有一定影響;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魏茲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誘發機體天然防御機制的新方法,這或許就能有效減緩腸道炎癥表現。 圖片
如今,科學家們在治療腸道炎性疾病上面臨很多挑戰,基因、腸道微生物和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都有一定影響;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魏茲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誘發機體天然防御機制的新方法,這或許就能有效減緩腸道炎癥表現。 圖片來源
如今,科學家們在治療腸道炎性疾病上面臨很多挑戰,基因、腸道微生物和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都有一定影響;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魏茲曼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誘發機體天然防御機制的新方法,這或許就能有效減緩腸道炎癥表現。圖片來源:Weizm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胎兒腸道中的所有細胞都有潛力發育為干細胞。他們揭示出腸道細胞的命運并不是事先確定的,而是由這些細胞的周圍環境決定的。這種新的知識可能讓人們容易操縱干細胞用于干細胞治療。相關研究結果于2019年5月15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c
在一項轟動性的新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反駁了關于干細胞產生的傳統觀點。他們得出結論:胎兒腸道中的所有細胞都有潛力發育為干細胞。他們揭示出腸道細胞的命運并不是事先確定的,而是由這些細胞的周圍環境決定的。這種新的知識可能讓人們容易操縱干細胞用于干細胞治療。相關研究結果于20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沒有維生素A所提供的方向指示,一組保護人體免受感染的關鍵免疫細胞,可能將會迷路。 來自普渡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駐留在腸道內的三種先天免疫細胞,其中兩種細胞要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就必需視黃酸——來自維生素A消化的一種代謝物。 普渡大學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Ch
提起炎癥,人們通常會聯想到炎癥發生給機體帶來的種種不適反應:“紅,熱,腫,痛”。然而,炎癥給機體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人們看到的那些負面效應,而其本質上是使組織恢復穩態的一種自然、有益、至關重要的反應。炎性反應中的一類主要先天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即在組織穩態維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機體受到炎性損傷刺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