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云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云南孔骨魚。 朱敏等人發現的這種空棘魚,在學界被稱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此前,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出自距今約3.9億年的中泥盆世晚期地層中。而此次發現的云南孔骨魚生活在距今約4.1億年前,從而將此類化石記錄推前了約1700萬年。 4月10日,英國雜志《自然—通訊》報道了朱敏等人的這一最新發現。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 空棘魚類出現于泥盆紀,三疊紀時一度相當繁盛,但至今僅有2種:非洲拉蒂邁魚和印尼拉蒂邁魚。 1938年,第一條現生空棘魚——非洲拉蒂邁魚,在非洲海岸被捕獲后,人們在這種“活化石”身上......閱讀全文
5月19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課題組盧靜等與英國牛津大學同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借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他們對4.1億年前的晨曉彌曼魚腦顱結構進行了重新研究,揭示了彌曼魚內顱具有典型的輻鰭魚類特征,如側顱管與噴水管,為解開
8月3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與來自英國和美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在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新疆三疊紀斯堪尼亞魚目阜康魚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科研團隊運用高分辨率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揭示出阜康魚頭骨內部的一些解剖學特征與多鰭魚類似,并
中國科學家在4月3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記述了兩種早期魚類的腰帶,首次揭示了硬骨魚綱的外骨骼腰帶。該研究否定了硬骨魚綱的腰帶與肩帶結構不同、不具有外骨骼成分的傳統觀點,為研究有頜類的早期分化并探討腰帶與肩帶在發育上的同源關系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這是
橄欖紋曲師魚頭甲化石照片及其復原圖(郭肖聰繪) 橄欖紋曲師魚生態復原圖(郭肖聰繪) 近日,《歷史生物學》雜志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蓋志琨、朱敏,山東科技大學姜文瑜和曲靖師范學院施曉東、李強等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文報道了在云南曲靖早泥盆世布拉格
▲張彌曼(右一)在向學生介紹研究內容。(2018年攝)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犧牲的。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工作都抱著一顆‘公心’。”在張彌曼看來,古生物 學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著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為“傻瓜”的張彌曼在巴黎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我們的下巴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細思起來并不簡單,因為每個人的下巴都不一樣,在最新的一項報道中,來自中國和瑞典古生物學家將下巴的來源追溯到了滅絕的魚類下頜上,這掃除了科學界在脊椎動物頜演化認識上一個大的盲區。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0月21日的Science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
“每一件標本都是大自然的饋贈。能否識寶,要看自身的功力。只有知識面廣、視野開闊的人才能聽懂化石的‘傾訴’,悟出其蘊涵的故事。” 要說古生物學家的美夢,莫過于眾里尋他千百度,突然破土挖掘出一塊漂亮的化石:完整而清晰。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登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江永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2019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專業評審工作已經結束。現將通過專業評審的4項省最高科學技術獎、1項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和260項陜西省“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建議獎勵項目在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和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網站公布。最高科學技術獎建議獎勵人選(4人)序號候選人提名單位1安芷
悟空翼龍復原圖悟空翼龍化石與線條圖 翼龍是一類古老而特殊的飛行爬行動物,幾乎與恐龍同時出現在晚三疊世的地球上。 作為第一種能夠進行動力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也是包括鳥類、蝙蝠等三類飛行脊椎動物中唯一絕滅的類群。在恐龍占領陸地的時代,翼龍則統治了天空。
鯉形目隸屬硬骨魚綱輻鰭魚亞綱,有約4200個物種,是現存淡水魚類最大的一目,占中國淡水魚類的80%。鯉形目包括主要食用經濟魚類,如青魚、草魚、鰱、鳙、鯉、鯽、鳊、團頭魴、泥鰍等,也包括風靡世界的高檔觀賞魚——錦鯉等。鯉形目一直是動物系統學研究的重點,在國內國際備受關注。我國有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鯉
從大白鯊到人類,長著上下嘴巴的脊椎動物被稱為有頜類,占現生脊椎動物物種數的99.7%。有頜類包括四大類群:盾皮魚綱、棘魚綱、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其中前兩個綱業已全部滅絕。搞清楚這些大支系之間的親緣關系,特別是弄清作為陸生脊椎動物乃至人類直系祖先的硬骨魚類的起源,硬骨魚綱和軟骨魚綱共同祖先的特征組
人類進化論兩種觀點示意圖人類進化過程示意圖 近日,中澳科學家關于云南“馬鹿洞人”的重大發現備受關注,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員稱,“馬鹿洞人”可能是一個過去未知的新人群。云南發現1萬年前“馬鹿洞人” 如今亞洲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但現代人如何在亞洲大陸出現,他們又是如何進化的,科學界對此還
“我的古脊椎動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60年前”。獲頒“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中國科學家張彌曼22日晚在巴黎參加頒獎典禮時風趣地說,自己最初選擇專業并非出于興趣,而是響應國家號召,但做起研究后“發現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結婚后戀愛”。 張彌曼和另外4名女科學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獲頒今年的“世界
屠呦呦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領取諾貝爾獎和證書 張彌曼(右一)等“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合影 安塞姆·佩恩獎得主、中科院院士張俐娜 (均來自百度網) 干練的短發、慈祥的面容、深灰色的中式盤扣上衣搭配同色長裙,這就是近日被刷屏的張彌曼女士。近日,這位82歲的中國科學家就是以這樣優雅的形象出現
1月28日凌晨0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幼安、盧靜、朱敏帶領由中國、澳大利亞、英國和瑞典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發表了關于4億年前的澳大利亞盾皮魚類腦腔、內耳和內淋巴系統精細解剖結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對有頜脊椎動物早期演化框架的沖擊
圖片來源于網絡 瞄準前沿,持續探索 今年3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在巴黎摘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一獎項每年僅授予5人。頒獎詞稱:“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20世紀80年代,張彌曼在研究一種全新的肉鰭魚類化石——
瞄準前沿,持續探索 今年3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在巴黎摘取了“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這一獎項每年僅授予5人。頒獎詞稱:“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20世紀80年代,張彌曼在研究一種全新的肉鰭魚類化石——“楊氏魚”時,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上海,浦東,國際醫學園區。 在這個以高科技生物醫藥企業著稱的園區里,阿敏生物的LOGO格外顯眼。綠色的星月環抱著公司的名稱,似乎提醒人們,這是一家清真生物制品生產企業。 “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研制、生產、銷售系列清真生物制品的高科技企業。自成立之初,阿敏生物就緊緊把握生物產業的發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德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我國安徽發現了一批4.4億年前的花骨海綿化石:中國古花骨海綿。這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花骨海綿,將同類海綿化石的歷史前推了3億多年。 花骨海綿是現生海綿中較為常見的一類六射海綿。它們外觀形態多樣,生活的水深范圍也較廣,最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長背鰭阜康魚生活復原圖 (Andrey Atuchin根據徐光輝提供的復原底圖彩繪)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中英科學家攜手運用高分辨率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和DNA分析技術,得出了一個反映輻鰭魚類系統演化的新的進化樹,標志著我們對魚類演化的理解向前邁進了重
頜的起源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一次非常關鍵和最具革命性的演化事件。根據七鰓鰻和有頜類頭部發育遺傳學的對比研究,科學家了提出了頜演化異位理論的假說,即頜的起源,是在上皮-外胚層間質細胞相互作用中,由于口腔發育調控基因的異位表達所導致的一次演化上的創新,認為無頜類鼻垂體復合體的分裂是頜發育的最根本的先決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將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益,毫不夸張的說,科學指引并推著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基礎科學作為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石,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基礎科學,并不斷加大對基礎科研投入,與之相對,無數奮斗在最前線的科研工作者
八十年前,“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Lufengosaurus huenei)在云南祿豐被發現,隨后的十余年間楊鐘健在異常艱難的條件下對祿豐發現的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進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為舉世聞名的“祿豐蜥龍動物群”。云南祿豐及其周邊地區的下侏羅統紅層也成為世界上保存同期古脊椎動物化石最
實驗方法原理1. 熟悉魚類各主要目的特征;2. 認識常見代表種和有經濟價值的種類; 3. 學習魚綱的分類方法。實驗材料魚類標本儀器、耗材解剖盤解剖器測量尺實驗步驟一、魚類的一般測量和常用術語全長:自吻端至尾鰭末端的長度。體長:自吻端至尾鰭基部的長度。體高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新近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院士系浙江嵊縣(今嵊州)人,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系統動物學家。她于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國家自然歷
周忠和院士 希望科學基金能加大科普基金的投入。國外申請科學基金時,有些會明確要求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公眾普及與教育。我想這是可行的,我總認為科學家有做好科普的有利條件,因為你站在科學的最前沿,你掌握的是最準確的科學知識。 一向與媒體交好的古生物學家周忠和,近來面對采訪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