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一篇“新研究挑戰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的報道表示,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新研究表明,RNA在DNA修復過程中短暫現身,隨后隱退。這一發現被認為是RNA在DNA“失能”時,主持生命密碼的傳遞工作。視覺中國 然而,在1957年,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學術會議講座最先提出“中心法則”時,RNA還未入得人眼。中心法則是分子生物學中的教條、準則,高度概括出遺傳信息的傳遞規律。 據文獻記載,中心法則開篇時介紹道,“遺傳物質的主要功能是控制(不一定直接)蛋白質的合成”,關注點聚焦于主要遺傳物質DNA,以及最終產物蛋白質,只在“不一定直接”中表達了對RNA作用的猜測。因此隨后幾十年,人們先入為主地將RNA的作用理解為“跑龍套”。 在不久前,香山科學會議召開主題為“核糖核酸與生命調控及健康”的第632次學術討論會,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付向東在會上表示,隨著大量非編碼RNA被發現,人們逐漸意識到RNA在生命活動中的......閱讀全文
科技日報2007年12月20日訊 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最終完成,花費了全球6個國家的頂尖科學家們10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及30億美元的財力。雖然不斷有科學家報道他們關于治病基因的發現成果,但含有30億堿基對的人類基因組數量太龐大,基因療法距離實際運用還需要很長時間的等待。幾十年來,不斷有科學家認為,基
“垃圾DNA”的概念是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用來形容那些基因組中不是編碼蛋白質的DNA序列,而在學術上被稱為非編碼DNA序列。 由于當時的科學家普遍認為有生物學意義的蛋白質才是決定生物性狀的關鍵,而且也沒有一種好的理論和技術手段來解釋這些“垃圾”存在的原因,于是“垃圾DNA”這一觀念便形
生物通報道:非編碼RNA是指不編碼蛋白質的調節性RNA分子.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非編碼RNA,尤其是微小RNA和長非編碼RNA,可以在基因轉錄、 RNA成熟和蛋白質翻譯等水平調控基因表達,參與發育、分化和新陳代謝等幾乎所有重要的生理生命過程,在人類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腫瘤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是人
分子雜交技術 互補的核苷酸序列通過Walson-Crick 堿基配對形成穩定的雜合雙鏈分子DNA 分子的過程稱為雜交。雜交過程是高度特異性的,可以根據所使用的探針已知序列進行特異性的靶序列檢測。雜交的雙方是所使用探針和要檢測的核酸。該檢測對象可以是克隆化的基因組DNA,也可以是細胞總DN
互補的核苷酸序列通過Walson-Crick堿基配對形成穩定的雜合雙鏈分子DNA分子的過程稱為雜交。雜交過程是高度特異性的,可以根據所使用的探針已知序列進行特異性的靶序列檢測。 雜交的雙方是所使用探針和要檢測的核酸。該檢測對象可以是克隆化的基因組DNA,也可以是細胞總DNA或總RNA。根據使用的方
一、雜交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可在DNA與DNA、RNA與RNA或RNA與DNA的
一、概述 前面已經介紹了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堿基順序,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
一、概述 前面已經介紹了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堿基順序,通過堿基對之間非共價鍵(主要是氫鍵)的形成即出現穩定的雙鏈區,這是核酸分子雜交的基礎。雜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兩條單鏈的堿基順序完全互補,所以不同來源的核酸單鏈只要彼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互補順序(即某種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雜交雙鏈。分子雜交
2014年1月2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何新建實驗室在《PLOS Genetics》雜志在線發表題為“The SET domain proteins SUVH2 and SUVH9 are required for Pol V occupancy at RNA-directed DNA me
Aarhus大學和加州理工的科學家們發明了RNA折紙技術(RNA origami),將一條RNA鏈編織成為多種復雜的結構。這一突破性成果發表在本周的Science雜志上。 與現有DNA折紙技術不同的是,RNA折紙需要RNA聚合酶的參與,大量RNA可以同時折疊成指定形狀。另外,RNA折
能夠準確地修復自發的錯誤、氧化或誘變劑導致的DNA損傷對于細胞生存至關重要。這種修復通常是利用完全相同或同源的完整DNA序列來實現。但科學家們現在證實,在一種常見芽殖酵母細胞內RNA可充當模板用來修復破壞性最大的DNA損傷——DNA雙鏈斷裂。 盡管較早的研究表明了將RNA寡核苷酸導入到細胞中可
生物學家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認為,既然幾乎所有具體的生理機能都要由蛋白質來完成,那么不編碼蛋白質的DNA應該是沒有用的,可以稱為“垃圾DNA”;而且人類基因組項目發現人的基因組中僅有1.5%的序列是給蛋白質編碼的,其余的98.5%的序列是以前認為的“垃圾”DNA。 此前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名為E
環狀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種新興的內源性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ncRNA),是繼microRNA (miRNA)以及long noncoding RNA (IncRNA)后非編碼RNA家族中極具研究潛力的新成員。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環狀RNA具
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發現了人體細胞確保其DNA向正確方向進行閱讀、阻止“垃圾DNA”拷貝的機制。 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15%是蛋白質編碼基因,但是近年來科學家發現有相當多的垃圾DNA,或者說基因間DNA可轉錄為RNA。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了解這些RNA的作用。在2008 年,MIT的科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科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百人計劃”研究員章張及其團隊,與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開展科研合作,對長非編碼RNA的分類問題進行了系統綜述,相關論文在RN
一、RNA 制備 模板mRNA 的質量直接影響到cDNA 合成的效率。由于mRNA 分子的結構特點,容易受RNA 酶的攻擊反應而降解,加上RNA 酶極為穩定且廣泛存在,因而在提取過程中要嚴格防止RNA 酶的污染,并設法抑制其活性,這是本實驗成敗的關鍵。所有的組織中均存在RNA 酶,人
在《來自基因組暗物質的lncRNA、ciRNA和miRNA》一文中我們提到:人類基因組中也存在大量被稱為基因組“暗物質(dark matter)”的非編碼序列,包括基因間非編碼序列、內含子非編碼序列等。所謂基因組“暗物質”,其實就是基因組中的非編碼RNA——不包含用于制造蛋白質的版圖,構成了超過
2002年日本學者Okazaki在對小鼠cDNA文庫進行測序時,第一次發現并鑒定了一類較長的轉錄產物,并將其命名為長鏈非編碼RNA,也就是我們所知的LncRNA。然而在這種非編碼RNA被發現后的很長時間里,由于它不參與蛋白質的編碼,當時認為不具有生物學功能,科學家們都普遍認為lncRNA僅僅是基
長非編碼RNA(lncRNA)長達兩百個核苷酸以上的轉錄本,但并不編碼任何蛋白質。盡管如此,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組織和發育階段的表達依然具有特異性,說明lncRNA的調控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細胞中絕大多數lncRNA(也稱lincRNA)位于細胞核,它們對應的DNA區域有的與蛋白編碼基因重疊,
這是最早用于性病診斷的重組DNA技術。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兩條核酸單鏈在一定條件下(適宜的溫度及離子強度等)可按堿基互補原則形成雙鏈,此雜交過程是高度特異的。雜交的雙方是待測核酸及探針。待測核酸序列為性病病原體基因組或質粒DNA。探針以放射核素或非放射性核素標記,以利于雜交信號的檢測。 所謂
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達爾文理論也顯示出了一些不足之處。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代生物學的許多主流研究方向都以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自然選擇”的進化論為基礎:只有最能適應環境的生命體才能在物種演化的洪流中獲得生存和繁衍的權利。這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也被稱為適應,而最容
對于動植物的 DNA 來說,僅有不到 5% 能夠翻譯成蛋白質,進行生命活動。而大部分 DNA 轉錄成 RNA 之后,便不再繼續翻譯,這些非編碼 RNA 一度被認為是轉錄中的 “噪音”“暗物質”,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 “垃圾 DNA”。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 “垃圾 DNA
對于動植物的DNA來說,僅有不到5%能夠翻譯成蛋白質,進行生命活動。而大部分DNA轉錄成RNA之后,便不再繼續翻譯,這些非編碼RNA一度被認為是轉錄中的“噪音”“暗物質”,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垃圾DNA”。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垃圾DNA”的重要性才開始為人們所了解。
來自賓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取得了一項里程碑式的研究新發現:他們發現了轉錄起始的精確位點,從而為解析基因組“暗物質”的起源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18日的《Nature》雜志上,這將有助于分析復雜疾病特征所在的確切位置。 所謂基因組“暗物質”,其實就是基因組中的非編碼RNA——不
分子生物學是在生物化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研究核酸和蛋白質結構、功能等生命本質的學科,在核酸、蛋白質分子水平研究發病、診斷、治療和預后的機制。其中基因工程(基因技術,基因重組)是目前分子生物學研究熱點,這些技術可以改造或擴增基因和基因產物,使微量的研究對象達到分析水平,是研究基因調控和表達的方法,也
每當有新的CIRSPR-Cas9相關文章發表時,Addgene公司的工作人員就會迫不及待地研讀。Addgene是家非盈利公司,研究者們把自己使用的分子工具存放在這里,以供其他科學家們盡快使用這一技術。Addgene公司執行董事Joanne Kamens 指出,一篇大熱的論文一發表,幾分鐘內他們就
每當有新的CIRSPR-Cas9相關文章發表時,Addgene公司的工作人員就會迫不及待地研讀。Addgene是家非盈利公司,研究者們把自己使用的分子工具存放在這里,以供其他科學家們盡快使用這一技術。Addgene公司執行董事Joanne Kamens 指出,一篇大熱的論文一發表,幾分鐘內他們就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由于核酸分子雜交的高度特異性及檢測方法的靈敏性,它已成為分子生物學中最常用的基本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基因克隆的篩選,酶切圖譜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變的檢測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條核酸單鏈在一定的條件下(適宜的溫室度及離子強度等)可按堿基互補原成雙鏈。雜交的
【1】Cell:我國科學家揭示環狀RNA在先天免疫中起著重要作用 doi:10.1016/j.cell.2019.03.046 在真核生物中,共價閉合的環狀RNA(circular RNA, circRNA)是由前體mRNA反向剪接數千個基因的外顯子產生的。它們通常低水平表達,并經常表現出細
5月31日,《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研究組題為The developmental regulator PKL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correct DNA methy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