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趙莉:新的基因從何而來
疾病基因,外貌基因,冒險基因……“基因”這個詞近幾十年來不僅出現在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中,也出現在許多大眾媒體上,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名稱,但是正如我們對于宇宙的大爆炸起源尚不清楚一樣,基因是如何產生,尤其是從頭起源的基因如何產生的,還并未被了解透徹。 近日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在6株果蠅株系中全部或部分表達的142個轉錄子,對應于果蠅參考基因組(reference genome)中基因間序列,這第一次利用群體遺傳學的方法,嘗試探索從頭起源的基因在群體中擴散、尚未固定之前的表達和結構,以及這些基因受到的選擇和調控情況。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雜志上,來自德國馬普研究所的進化生物學Diethard Tautz點評道,“這項研究展示了群體遺傳學水平上(基因從頭起源)的過程,確實是一個不錯的研究成果,說明基因能從無到有。 ” 為了深入了解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探討新的基因產生的方......閱讀全文
單倍體基因的起源
人類基因組中的單倍型源于人類有性生殖的分子機制和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歷史。除性細胞外,染色體在人類細胞中成對出現。其中一條染色體來自父方,另一條來自母方。但染色體在一代代的傳遞過程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精子和卵細胞形成的過程中,染色體對發生重組,即一對染色體中聚集到一起并交換片段。由此產生的雜合染色體
基因組研究揭示藏彝走廊居民復雜起源
中國西南山區是中國民族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在迄今為止對當地居民進行的最全面基因分析中,研究人員揭示,這些族群的居住和遷徙歷史比之前得出的結論更復雜。相關研究4月26日發表于《細胞報告》。藏彝走廊——以該地區的兩個主要民族命名,位于中國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被認為是民族遷徙和多樣化的重要地區。藏彝走廊擁
基因的歷史和起源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19世紀60年代,奧地利遺傳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的觀點,但這僅僅是一種邏輯推理。20世紀初期,遺傳學家摩爾根通過果蠅的遺傳實驗,認識到基因存在于染色體上,并且在染色體上是呈線性排列,從而得出了染色體是基因載體的結論。1909年丹麥遺
昆明動物所人類從頭起源新基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基因的起源在生物界是一個普遍而又不斷延續的過程,是生物由簡單到復雜演化的基礎。新基因產生的機制主要有基因重復、外顯子重排、逆轉錄、基因水平轉移、可移動元件、基因斷裂融合和從頭起源等。其中,從頭起源的基因(指基因起源于沒有功能的非編碼區域DNA)研究甚少,主要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此機
關于基因起源的基本介紹
基因就是編譯氨基酸的密碼子,因此,密碼子的起源就是基因的起源。除了少數的不同之外,地球上已知生物的遺傳密碼均非常接近;因此根據演化論,遺傳密碼應在生命歷史中很早期就出現。現有的證據表明遺傳密碼的設定并非是隨機的結果,對此有以下的可能解釋: [6] 韋斯(Carl Richard Woese)認
昆明動物所新基因的功能起源和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基因復制是新基因和新功能產生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然而,在分子水平,新產生的復制基因如何通過通路整合而獲得生物學功能以及產生適應性性狀卻并不清楚。 為了回答以上問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德馬普進化基因組學青年科學家小組的博士生丁昀等在導師王文研究員的指導下,對黑腹果蠅亞群(Drosophi
《基因組研究》:番木瓜或藏人類性別起源秘密
在長達30多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上,生命何時出現雌雄之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在 2008年最后一期的世界著名雜志《基因組研究》上,王秀娥和張文立博士發表了《番木瓜原始Y染色體的雄性特異區中DNA甲基化和異染色質化》的研究論文,初步揭示了性染色體的起源變化機制。番木瓜的雄性區域很有可能和人類2億至
“細胞”的起源和研究歷史
細胞(Cells)是由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于1665年發現的。當時他用自制的光學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薄切片,放大后發現一格一格的小空間, 就以英文的cell命名之,而這個英文單字的意義本身就有小房間一格一格的用法,所以并非另創的字匯。而這樣觀察到的細胞
鳥類起源研究獲重要成果
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擁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珍藏于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來自我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發現挑戰了這一認知。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和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報道了一種生活于約1.6
華大基因研究顯示致命大腸桿菌或起源于德國
據新華社深圳6月5日電 (記者 王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5日公布最新研究結果表示,引起歐洲疫情爆發的病原菌或起源于2001年在德國分離到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該院研究小組通過多位點測序分型,發現引起此次爆發的菌株與2001年德國分離株01-09591及2002年的中非分離株55989有高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