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人員表示,樹木的壽命長可能由于其抗病基因的擴張。這一發現有助于解釋某些樹木(如櫟樹)為何長期暴露于各種威脅之下仍能存活幾百年。相關論文6月18日在線發表于 《自然—植物》。 櫟樹(俗稱橡樹)約有450個種,遍布亞洲、歐洲和美洲,它的無處不在和長壽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象征。自史前時代以來,這種樹木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各種寶貴的資源,包括食物和住所。其中,夏櫟是一種大型落葉喬木,可自然生長好幾個世紀。 法國波爾多大學的Christophe Plomion及其同事對夏櫟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組裝和注釋。然后,研究人員將夏櫟基因組與已有的其他植物(包括樹木和草本物種)的全基因組序列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夏櫟最近爆發了一次串聯基因復制——似乎占櫟樹基因家族擴張的73%。擴張的基因家族在很大程度上與抗病基因相關,并表現出正向選擇特征。 然而,這種情況并不限于櫟樹。研究人員還發現,相對于草本物種而言,其他樹木的基因組也有類似的......閱讀全文
裸鼴鼠(Naked mole-rats,NMR)是壽命最長的嚙齒類動物,表現出非凡抗癌能力。最近,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來自裸鼴鼠的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是非致瘤性的,從而在分子水平上進一步探究了其獨特的抗癌機制。 這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制
裸鼴鼠(Naked mole-rats,NMR)是壽命最長的嚙齒類動物,表現出非凡抗癌能力。最近,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來自裸鼴鼠的誘導多能干細胞來是非致瘤性的,從而在分子水平上進一步探究了其獨特的抗癌機制。 這項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制
北京時間9月2日消息,據《每日郵報》報道,科學家通過老鼠試驗取得了一項遺傳突破,將老鼠的壽命延長了45%,而且一生未患癌癥。該技術同樣有助于延長人類壽命,甚至可使人類免受癌癥威脅。 這些研究人員深信,人類最近在20年內,便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延長壽命,因為相關的基因在老鼠和人體內都自然存在,而且扮
《自然》雜志旗下子刊18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物學研究稱,法國科學家團隊對樹木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組裝和注釋后發現,樹木的壽命遠遠長于動物,可能是由于其“抗病基因”的擴張。這一全新發現有助于解釋有些樹木(如櫟樹)為何長期暴露于各種威脅之下,仍能存活幾百年。 自
以色列 研究抗癌、抗衰老疑難雜癥 超高分辨率顯微鏡看到活細胞 本報駐以色列記者 毛黎 特拉維夫大學率先證明,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能有效地破壞動物癌細胞DNA,同時保持周圍其他細胞組織完好無損;舍巴醫學中心在全球首次試驗性采用“逆向個性化藥物”(RPM)治療癌癥患者;特拉維夫大學研
在過去的20年中,二甲雙胍已成為2型糖尿病治療的中流砥柱,目前該藥物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治療糖尿病的首選藥物。二甲雙胍自1995起在美國上市,是一種對臨床醫生和病人都有吸引力的治療方法。而且研究結果發現,這種藥物是安全有效的。近年來科學家們通過深入研究發現神藥二甲雙胍或許還有很多其它作用,比如降低癌
2019年的春節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春節,因為在大家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時候,中國科學家陳小平用瘧原蟲感染治愈晚期癌癥的偉大發現震驚了全世界,讓這個春節更加熱鬧非凡。 就在今天,2019年2月9日CCTV1《新聞30分》節目向全球宣布了陳小平科學研究團隊的重大發明《瘧原蟲感染免疫療法治療晚期癌癥》,
導語:腫瘤一直以來都是塊難啃的“硬骨頭”,醫生和科研人員為了“啃碎”它,忙的焦頭爛額;平常人對它是“談癌色變”;患者和家屬對它則“寢食難安”。在菏澤市抗癌協會上我們邀請到菏澤市抗癌協會會長、菏澤腫瘤康復研究院院長、正大醫院王在峰董事長,看看他對腫瘤的診療有著怎樣的見解。 轉化醫學網:王院長您好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破解了大白鯊的全基因組,發現這種處于海洋食物鏈頂端的大型脊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基因序列變化使它獲得了一種抗癌能力,其壽命可長達70歲。 領銜該研究的美國諾瓦東南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18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論文說,大白鯊體型龐大,身長5到6米,體重可超3噸,壽
香港《星島日報》報道,日前,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破解了大白鯊的全基因組,發現其依靠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基因序列變化,獲得了一種抗癌能力,壽命可長達七十歲。 資料圖:大白鯊。 美國諾瓦東南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18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論文說,大白鯊體型龐大,身長五至六米,體重可超過三噸
自古以來,人類就追求青春常在,生命不老,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尋找“長生不老”秘方以及煉制“仙丹靈藥”的活動。時至今日,人們 已認識到“長生不老”只是一個美夢,但是延緩衰老卻是可能實現的,尋找抗衰老藥物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研的觸角已經深入到了基因水平,進而發現了更多藥物
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療法是一種出現了很多年但近幾年才被改良使用到臨床中的新型細胞療法。在急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式之一。正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小鼠研究發現了其中驚人的奧秘:基因組可以通過三維空間重新排列,協調每個神經元中這些基因的調控,從而產生生物多樣性,檢測到這許許多多種的氣味。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歷經40多年的發展,Cell Press 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出版先鋒,辭舊迎新之際,出版社的編輯們選出了Cell Press旗下生命科學科學類期刊2018年“最受關注(most talked about)”的8篇文章,這些文章涉及到同性生殖、婆羅洲猩猩生存調查、飲食與健康、神經傳導、大象基因組
除了毛茸茸的小鼠,實驗室還有這樣一種小鼠,它們“沒有毛發”、沒有胸腺、皮膚褶皺,外表略顯滄桑——這種小鼠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裸鼠(nude mice)。實際上它并不是徹底的禿子,只是發量很少。那么好好的小鼠怎么就禿了呢?禿了的小鼠變強了嗎?變“強”的小鼠如何成為抗癌戰士?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證實衰老細胞---不再發生細胞分裂且隨著年齡增加而不斷堆積的細胞---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能夠讓正常小鼠的壽命縮短最多35%。這些結果還證實清除衰老細胞會延遲腫瘤形成、保持組織和器官功能,以及延長壽命,同時并沒有觀察到副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2
與自然界中旺盛生長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某些樹木相比,動物的長壽不算什么。但人們此前對樹木,例如銀杏的長壽機制卻一直不清楚。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外科學家團隊截止目前最為全面的樹木長壽機制研究成果。他們選用銀杏樹干維管形成層為主要研究材料,綜合運用細胞學、生理學、多組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手
腸道微生物組的構成決定著這類抗癌免疫療法的有效性如何,而腸道微生物組就是自然居住于腸道之中的微生物群落。 檢查點抑制劑的目的是讓免疫系統對腫瘤發揮威力,這是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新型抗癌療法之一。但是,多數病人接受這種療法之后并未受益。兩項新研究均提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理由——這些病人的腸道中可能
由韓國梨花女子大學和深圳華大基因共同主導完成的裸鼴鼠基因組研究成果,10月13日在《自然》上在線發表。研究從基因組、轉錄組水平上對裸鼴鼠奇特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詮釋,不僅有助于更加清楚地闡明裸鼴鼠能在黑暗、低氧等惡劣環境中生存并且能夠保持長壽和抗癌的生理機理,對促進其他生物學和生物醫
大象是一種神秘的動物。盡管和人類一樣能活上70多歲,但大象卻很少得癌癥。據統計,只有不到5%的大象會出現癌癥,而這一數字在人類中高達17%! 這看起來非常不合理。大象體型龐大,細胞數量繁多——據估計,大象體內的潛在癌變細胞,是人類的近100倍!憑啥大象就不容易得癌癥呢? image.
大象是一種神秘的動物。盡管和人類一樣能活上70多歲,但大象卻很少得癌癥。據統計,只有不到5%的大象會出現癌癥,而這一數字在人類中高達17%! 這看起來非常不合理。大象體型龐大,細胞數量繁多——據估計,大象體內的潛在癌變細胞,是人類的近100倍!憑啥大象就不容易得癌癥呢? image.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與其他動物相比,長壽蝙蝠可能擁有超常的壽命和抗癌能力。 發表在《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雜志上的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蝙蝠的DNA損傷程度會受到限制,它們的DNA修復和損傷清除水平會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新的調控基因介導的。圖片來源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孔慶鵬課題組研究發現裸鼴鼠的抗癌特性與長鏈非編碼RNA密切相關,相關成果發表在《表觀遺傳學與染色質》期刊上。 據了解,裸鼴鼠是嚙齒類動物中名副其實的長壽之星,其壽命可長達30年,而一般小鼠及大鼠的壽命僅有2~3年。此外,裸鼴鼠還具有天然的抗癌特性,因此裸鼴鼠在長
每當細胞分裂一次,細胞中的DNA就有可能會發生突變,而這些突變就會誘發癌癥發生。如果所有細胞都有著相同的機會產生誘發癌癥的突變,那么具有較多細胞的大型長壽動物相比小型短命動物而言會進行更多的細胞分裂,是否也就意味著這些大型動物患癌的比率要高于小型動物呢? 1977年,研究者Richard Pe
第三節 常用品種及品系 一、遠交群 1. 昆明小鼠(KM) 白色。1926年美國Rockfeller 研究所從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瑞士種小鼠(Swiss)。1946年我國從印度H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雷帕霉素是一種新型大環內酯類免疫抑制劑,其是從一種生存在拉帕努伊島上的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最早期被研究作為低毒性的抗真菌藥物,1977年研究人員發現雷帕霉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89年開始把雷帕霉素作為治療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的新藥進行試用。 如今隨著科學家們對雷帕霉素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這種藥物
近日,研究人員表示,樹木的壽命長可能由于其抗病基因的擴張。這一發現有助于解釋某些樹木(如櫟樹)為何長期暴露于各種威脅之下仍能存活幾百年。相關論文6月18日在線發表于 《自然—植物》。 櫟樹(俗稱橡樹)約有450個種,遍布亞洲、歐洲和美洲,它的無處不在和長壽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象征。自史前時代以
1953年,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和精準醫學時代的大門。 時隔65年,精準醫療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然而,90歲高齡的沃森來到中國,卻帶來了顛覆式的主張—— 基因治療并非癌癥治療的終極出
T細胞作為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分和效應細胞,在抵抗細菌病毒等外來病原體和殺傷癌細胞等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本文為大家帶來近期關于T細胞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些學習進步! 【1】Nat Immunol:在慢性病毒感染期間,殺傷性T細胞引發惡病質產生 DOI:10.1038/s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