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發出生物催化劑實現高效氫氣保存方法
氫不容易存儲和運輸,這是其作為燃料使用的主要障礙。而德國生物學家發現一種酶,可以用作高效的催化劑將氫氣和二氧化碳轉換為甲酸,從而找到了一個安全高效的氫氣保存方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志上。 氫氣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未來替代能源。為了更加容易直接處理氫,人們一直在考慮替代方法,其中之一是使用二氧化碳作為中間存儲材料。例如通過催化使氫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甲酸,在需要時再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從甲酸中釋放出氫氣。與氣態氫相比,甲酸可以像常規燃料一樣被存儲和輸送。它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如燃料電池的反應中才將氫直接釋放出來。科學家估計,75升液態甲酸提供的氫氣可以讓燃料電池汽車行駛約400公里。甲酸甚至可以直接用于電子設備,如移動電話的能源供應。 由于二氧化碳的熱力學穩定性較高,到目前為止,使其氫化的過程不僅需要較高的溫度、壓力,還需要化學催化劑。而現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生物學家凱·舒赫曼和沃爾克·穆勒在一種名為伍氏醋......閱讀全文
堿性膜燃料電池=氫氣輔助二氧化碳電化學分離
堿性膜燃料電池在燃料電池實踐中應用不多,膜的耐久性不高,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吸附形成碳酸鹽,同時膜的離子電導率下降,但是阻止不了科學家們的探索,是發文章的熱門領域,其價值在于催化劑可以不用鉑,雙極板腐蝕問題有所緩解。二氧化碳之于堿性膜就像一氧化碳之于酸性膜,一樣需要清除。A shorted membr
食用醋造氫氣-微生物燃料電池進展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近日發布報告稱,將食用醋和廢水中的細菌短時通電后,能產生干凈的氫燃料,可像汽油一樣用于驅動汽車。 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布魯斯?羅根(Bruce?Logan)介紹,這種“微生物燃料電池”幾乎可以將任何可生物降解的有機材料轉變為零碳排放的
革命性的發明將海水轉化為氫氣燃料
海水是一種很好的燃料基礎。這是因為海水含有氫、氧、鈉和其他元素的雞尾酒,所有這些都是地球上的生命蓬勃發展所必需的。這里的燃料部分來自于海水中的氫氣。不幸的是,將氫氣從其他元素中提取出來一直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至少到現在為止。根據發表在《焦耳》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斯坦福
“反向燃燒”:二氧化碳變燃料?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實驗,他們在改造了基因結構的微生物的幫助下,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以作為汽車、內燃機燃料的異丁醇和異戊醇,使二氧化碳實現不可思議的“反向燃燒”和“閉合循環”。 由此我們既可以生產像汽油一樣的燃料,同時又能保護現有的基礎
“人工樹葉”系統可利用太陽能將水轉化為氫氣燃料
模擬大自然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出可按需使用的化學能源,這是2010年美國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成立時的主要目標。5年來該中心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他們首次使用高效、安全、集成的太陽能系統分離水分子并制造出氫氣燃料,新研究的系統實驗證明可將10%的
“人工樹葉”系統可利用太陽能將水轉化為氫氣燃料
模擬大自然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出可按需使用的化學能源,這是2010年美國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成立時的主要目標。5年來該中心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他們首次使用高效、安全、集成的太陽能系統分離水分子并制造出氫氣燃料,新研究的系統實驗證明可將10%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壓縮天然氣氫氣混合燃料汽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80%
作為歐委會及歐盟一體化技術標準的支撐機構,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能源與燃料汽車參照實驗室,最近對歐洲IV排放標準的不同混合比例壓縮天然氣-氫氣燃料汽車和標準燃油汽車的各種廢氣參數,進行的分析比對研究表明,滲入氫氣(最高滲入量為30%)的壓縮天然氣混合燃料汽車相對燃油汽車,綜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臺設備把二氧化碳變燃料
2.1立方米 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與浙江氫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5千瓦級CO2電解及其可逆一體機樣機近日在浙江寧波下線,該設備每小時可轉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獲悉,由該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
-細菌能用氫氣和二氧化碳產生電力
2013年5月18日至21日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召開的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第113屆大會上,美國馬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大會上稱已經研制出一株能夠生產電子的細菌,它們可以使用氫氣作為其唯一的電子供體和二氧化碳作為其唯一碳源
日本開發出利用溫泉水提取氫燃料技術
日本東北大學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種利用溫泉水提取氫燃料的技術,在獲取氫氣過程中不產生二氧化碳,用這種方式制氫有助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日本地方媒體《河北新報》日前報道說,這項利用強酸性溫泉水制取氫燃料的實驗是由東北大學一個研究小組于2017年底開展的。為了使天然溫泉水與金屬鋁發生化學反應,研究人
德國研究人員用二氧化碳造甲醇
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被視為全球變暖的“元兇”。但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在一種金屬催化劑的幫助下,二氧化碳和氫氣可在較溫和的條件下生成有工業用途的甲醇。 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清潔的液體燃料,被廣泛用于醫藥、農藥、燃料等領域。目前,工業生產甲醇主要由氫氣和一氧化碳在高溫高壓和多相催化下
仿生葉“吃”二氧化碳“吐”生物燃料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人工仿生葉,據稱該裝置能“吃”進二氧化碳產出生物乙醇,效率比自然光合作用高出10倍。如果得以推廣,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球變暖和能源短缺問題。 無論是一片樹葉、一棵小草,還是單個藻類細胞,都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在陽光下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如今,
德國研發出生物催化劑實現高效氫氣保存方法
氫不容易存儲和運輸,這是其作為燃料使用的主要障礙。而德國生物學家發現一種酶,可以用作高效的催化劑將氫氣和二氧化碳轉換為甲酸,從而找到了一個安全高效的氫氣保存方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志上。 氫氣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未來替代能源。為了更加容易直接處理氫,人們一直在考慮替代方法,其中之
更環保的制氫方法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一半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志網站7月23日報道,德國巴斯夫(BASF)公司研發出一種更環保的制氫方法,并使用自制的催化劑,讓獲得的氫氣同二氧化碳結合,以制造化學品和燃料。新方法不僅能獲得更純凈的氫氣,也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促進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 氫動力汽車被認為是比天然氣動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宣布成功將海水轉化為燃料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從海水中提取出二氧化碳和氫氣,并轉化為碳氫化合物液體燃料。 研究采用新型的電解陽離子交換模塊(E-CEM),通過碳酸鹽和重碳酸鹽與二氧化碳的重新平衡,提取海水中溶解的和已經結合的二氧化碳,同時產生氫氣,產生的氣體在反應器中以金屬催化劑催
火焰原子吸收為何一定用乙炔作為燃料,甲烷氫氣不行嗎
甲烷,氫氣的燃燒溫度沒有乙炔高,氧-乙炔焰具有很高的溫度(約3200℃)。 只有比元素原子化溫度高,才能將其原子化,才能進行原子吸收測量。氧-乙炔能滿足大多數的原子化溫度,所以經常用。 但不是所用的都要用氧-乙炔焰,有些元素的熔點太低,若用氧-乙炔焰就變成氣體跑了,這樣就能測量了,所以還是有用氫
美國海軍研發出“海水變燃油”的新技術
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來自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的科研人員對一種新型動力進行了測試,其基本目標是利用海水來制造燃油。利用海水的原理較為簡單,第一步是氧化還原反應,這樣就可以獲得兩個有用的氣體,即氫氣和二氧化碳;第二步是利用氫氣和二氧化碳通過鐵基催化劑形成液態烴,這個時間可能比較長,催化作用
德國用二氧化碳和“廢電”合成燃料
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破壞環境,發電廠生產的過量電能何處去也常讓人頭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4月19日說,該校研究人員將在一個與政府、企業聯合開展的項目中探索利用這兩者生產燃料甲烷。 現階段,提出能源轉型的德國正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但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受自然條件限制,發電的
“空氣變汽油”或可實現-實驗裝置成本昂貴
空氣變汽油“或可實現 實驗裝置成本昂貴 據媒體報道,空氣變成汽油,聽起來就像將石頭變黃金不靠譜,但英國蒂斯河畔斯托克頓市的“空氣燃料合成公司”竟真的發明出了一種將空氣變成汽油的高科技技術,并在過去兩個月中用空氣造出了5升的汽油。 “空氣燃料合成公司”利用空氣和電力就能制造汽油,主要是因為發明了一
英國空氣燃料合成公司發明空氣變汽油技術
空氣與汽油,本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高技術的魔力卻把它們密切聯系起來。日前,英國空氣燃料合成公司在倫敦宣布,該公司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空氣轉化為汽油的技術,并在過去3個月用空氣制造出5升汽油! 根據公司總裁哈里森的介紹,利用空氣制造出的汽油,無論是嗅覺還是視覺,感覺都跟真的汽油一樣。由于
氫能領域團體標準發布
12月6日,我國首個氫燃料電池氫氣品質團體標準發布。 這項標準名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汽車用燃料 氫氣》(T/CECA-G 0015-2017),由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11家機構共同制定。 “該標準規范了氫氣中硫化物、氨、鹵化物等微量燃料電池污染物的測試
助力綠色冬奧|工業廢氣“吸”進來,清潔能源“呼”出去
北京冬奧會氫能保供工程—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燃料電池級氫氣提純裝置 受訪者供圖 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有2000輛氫燃料電池車服務賽事。你可能想不到,這些車行駛所需要的高純度氫氣,竟來自石化企業的工業廢氣。而實現在廢氣中“掘金”的,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變壓吸附氣體分離技術。 ◎陳 科 在即將
氫氣轉化:規避氫能事故,開辟美好應用新途徑
氫氣易燃易爆,眾所周知。防止氫氣燃爆,上下關注。 近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于征求《防止電力生產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其中第2項“防止火災事故”的第6條是“防止氫氣系統爆炸事故”,提出發電機氫氣冷卻系統、氫站或氫氣系統在運行、維修、氫氣純度、排放等方面的8項
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大規模采用煤炭制氫的國家
當地時間11月1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現場,中國角舉辦了一場名為“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新進展”的邊會。會上,《中國耦合CCUS制氫機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氫產量約為3300萬噸,約占全球
二氧化碳變液體燃料找到新方案
2016年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謝毅教授及孫永福特任教授課題組在《自然》雜志發表了“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研究成果,為二氧化碳催化轉化成液體燃料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案。 過去二氧化碳活化需要大量能源 進入本世紀以來,工業化進程中
高溫熱化學裂解二氧化碳和水制太陽能燃料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曉東團隊在高溫熱化學裂解二氧化碳和水制太陽能燃料(合成氣或氫氣)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于《能源和環境科學》(Energy Environ. Sci.)上。 兩步法太陽能高溫熱化學儲能是利用聚焦太陽能,高溫熱
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大規模采用煤炭制氫的國家
當地時間11月1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現場,中國角舉辦了一場名為“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新進展”的邊會。會上,《中國耦合CCUS制氫機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氫產量約為3300萬噸,約占全球產
空氣“煉”油-能否解決能源危機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一家英國小公司的技術人員已經借助一項革命性技術第一次“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汽油”,這項技術有望解決能源危機問題,并通過清除大氣里的二氧化碳,幫助對抗全球變暖。 據介紹,該公司的技術人員先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用氫氧化鈉混合二氧化碳;然后電解氫氧化鈉,產
科學家研制新型催化劑-讓二氧化碳變身低成本液態燃料
利用太陽能量引發化學反應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7日報道,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瑞士科學家攜手研制出了一種太陽能反應器。該太陽能反應器采用了低成本的新型催化劑,可集中太陽的熱量,通過熱化學循環方法,將水和二氧化碳轉變為氫氣和一氧化碳,而大量的氫氣和一氧化碳結合在一起可形成液態燃料
利用陽光和催化劑-二氧化碳與水可變身液態燃料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7日報道,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瑞士科學家攜手研制出了一種太陽能反應器。該太陽能反應器采用了低成本的新型催化劑,可集中太陽的熱量,通過熱化學循環方法,將水和二氧化碳轉變為氫氣和一氧化碳,而大量的氫氣和一氧化碳結合在一起可形成液態燃料,為汽車、手提電腦和全球定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