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用二氧化碳和“廢電”合成燃料
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破壞環境,發電廠生產的過量電能何處去也常讓人頭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4月19日說,該校研究人員將在一個與政府、企業聯合開展的項目中探索利用這兩者生產燃料甲烷。 現階段,提出能源轉型的德國正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但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受自然條件限制,發電的時段和多少通常難以控制,風強日烈時產出的過量電能面臨儲存難題。研究人員考慮,將傳統發電廠等企業所排廢氣中的二氧化碳與這些“廢電”結合,生產較容易儲存的甲烷。 用二氧化碳制甲烷已非新聞,但這種方法的實際應用尚未成熟。在這個名為iC4的項目中,研究人員將對從凈化廢氣到產出甲烷整個過程中的各個核心技術開展研究。德國聯邦教研部將對項目資助630萬歐元。 為實現能源轉型,德國研究人員正為如何充分利用難以儲存的多余電能大動腦筋。抽水蓄能電站在環保上仍存爭議,用多余電能生產氫氣又面臨氫氣儲存條件苛刻的難題。相比之下,甲烷的儲......閱讀全文
德國用二氧化碳和“廢電”合成燃料
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破壞環境,發電廠生產的過量電能何處去也常讓人頭疼。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4月19日說,該校研究人員將在一個與政府、企業聯合開展的項目中探索利用這兩者生產燃料甲烷。 現階段,提出能源轉型的德國正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但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受自然條件限制,發電的
空氣捕獲二氧化碳成本大降-可用于生產合成燃料
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利用它制造合成燃料似乎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解決方案:人們可以簡單地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同樣的二氧化碳分子,而不是通過化石燃料向大氣中增加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這項技術是很昂貴的——根據最近的估計,捕獲每噸二氧化碳大約需要600美元。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表示,未來的化學工
合成燃料何時可以替代汽油
IEA數據顯示,全美原油消費中有2/3用于交通運輸行業。 柳枝稷,一種在美國大平原地區非常常見的北美本土植物。 據外媒報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期發現,使用煤、天然氣和非糧食作物混合制作的合成燃料或許可以降低全球對原油的依賴。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這種
二氧化碳+水=柴油?-奧迪新燃料實驗室成功合成“e柴油”
德國聯邦教研部部長萬卡為一輛奧迪A8車灌入“e柴油”。 德國奧迪汽車公司新燃料實驗室與德累斯頓的新能源企業Sunfire合作,近日成功開發出利用二氧化碳加水生產柴油的工藝,這一合成柴油新工藝有望在大氣保護和資源利用方面開辟一個嶄新的途徑。 這個被稱為“e柴油”項目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電能轉化成液態燃
“反向燃燒”:二氧化碳變燃料?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實驗,他們在改造了基因結構的微生物的幫助下,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以作為汽車、內燃機燃料的異丁醇和異戊醇,使二氧化碳實現不可思議的“反向燃燒”和“閉合循環”。 由此我們既可以生產像汽油一樣的燃料,同時又能保護現有的基礎
美用轉基因細菌合成高能火箭燃料
圖:石油基燃料和先進生物燃料的能量密度比較。先進生物燃料(綠色)與石油基燃料(黑色)相比,能量密度較低。蒎烯二聚體(紅色)與石油基燃料JP-10能量密度類似。??????? 目前的生物燃料體積熱值太低,在應用與火箭、導彈中時,高能燃料非常重要。有一種從樹木中提煉的化合物蒎烯,經二聚化后生成蒎
木質纖維素為原料合成可再生航空燃料(JP10燃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寧、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開發了兩條通過木質纖維素平臺化合物——糠醇制備可再生JP-10高密度燃料的新路線。相關工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合成可再生航空燃料是國際生
這臺設備把二氧化碳變燃料
2.1立方米 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與浙江氫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5千瓦級CO2電解及其可逆一體機樣機近日在浙江寧波下線,該設備每小時可轉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獲悉,由該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
仿生葉“吃”二氧化碳“吐”生物燃料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人工仿生葉,據稱該裝置能“吃”進二氧化碳產出生物乙醇,效率比自然光合作用高出10倍。如果得以推廣,將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球變暖和能源短缺問題。 無論是一片樹葉、一棵小草,還是單個藻類細胞,都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在陽光下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如今,
科學家合成出可替代柴油的生物燃料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們使用合成生物學方法,修改了大腸桿菌和一個釀酒酵母的菌株,制造出了沒藥烷的前體物沒藥烯。測試表明,對沒藥烯進行加氫反應生成的沒藥烷是一種“綠色”的生物燃料,有潛力替代D2柴油。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 “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報告稱沒
英國空氣燃料合成公司發明空氣變汽油技術
空氣與汽油,本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高技術的魔力卻把它們密切聯系起來。日前,英國空氣燃料合成公司在倫敦宣布,該公司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空氣轉化為汽油的技術,并在過去3個月用空氣制造出5升汽油! 根據公司總裁哈里森的介紹,利用空氣制造出的汽油,無論是嗅覺還是視覺,感覺都跟真的汽油一樣。由于
釀酒細胞工廠高效合成油脂化學品及生物燃料
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是制約著全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兩大難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可持續、穩定、綠色的化學品及燃料供應。長鏈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烷烴、脂肪醇)是生物燃料和油脂化學品的基礎原料,但其傳統供給方式與日益增長的需求存在突出矛盾。利用微生物生產脂肪酸類化合物,對高效利用生物質資源
合成生物學研究有助于發展先進生物燃料
合成生物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以可持續方式,利用簡單、廉價、可再生的原始材料,生產有價值的化學產品。類似于JBEI研發的計算機輔助模型和仿真是合成生物學實現目標的基本條件之一。但迄今為止,這種生物學工具仍然受到局限。 美國能源部聯合生物研究所(JBEI)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在計算機輔助設計R
全球首套規模化太陽燃料合成項目試車成功
1月17日,全球首套千噸級規模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在蘭州新區綠色化工園區試車成功。這標志著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燃料工業化生產邁出了第一步。 該項目采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團隊開發的兩項關鍵創新技術:高效、低成本、長壽命規模化電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和廉價、高選擇性、高穩定
二氧化碳變液體燃料找到新方案
2016年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謝毅教授及孫永福特任教授課題組在《自然》雜志發表了“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研究成果,為二氧化碳催化轉化成液體燃料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案。 過去二氧化碳活化需要大量能源 進入本世紀以來,工業化進程中
中瑞生物質氣化合成燃料技術合作取得進展
10月14日,由瑞典出資450萬瑞典克朗建立的中瑞生物質氣化合成燃料中試實驗室在Midsweden university建成。聯合實驗室的建立得到了瑞典政府及企業界的大力支持。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負責燃氣重整凈化、組分調變及燃料催化合成系統的設計和建設。廣州能源所生物質化
加州大學采取新型合成代謝途徑增加生物燃料產量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化學工程系的研究人員開創了一種新的合成代謝途徑分解葡萄糖,可以使生物燃料產量增加50%。這種新途徑可以取代糖酵解途徑。糖酵解可以將葡萄糖6個碳原子中的4個轉化為2碳分子乙酰輔酶A,它是生產乙醇、丁醇、脂肪酸、氨基酸和很多藥品的前體。但是,剩下的2個葡萄糖碳原子會因為生
美獲得有望成為核燃料的鈾氮合成物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科學家7月12日表示,他們利用光能首次成功獲得一種罕見的鈾氮(U-N)分子合成物,該合成物帶有獨立的鈾氮結構末端,末端上氮原子僅與一個鈾原子結合。在過去完成的研究中,氮原子總是同兩個或更多的鈾原子相連。 為獲得鈾氮分子合成物,科學家對疊氮化鈾(包含有1個鈾原子
“人工光合成太陽能燃料基礎”年度總結會召開
12月11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人工光合成太陽能燃料基礎”2016年度總結會在我所舉行。項目跟蹤專家孫彥平教授,項目專家組成員佟振合院士、李燦院士、王緒緒教授、孫立成教授、許宜銘教授、姚強教授以及各課題負責人、項目骨干和我所相關人員參加了會議。項目首席科學家李燦主持了
全球首套規模化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試車成功
1月17日,全球首套千噸級規模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在蘭州新區綠色化工園區試車成功。該項目邁出了將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燃料工業化生產的第一步。 太陽燃料合成是指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進而電解水制備綠氫、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制甲醇等液體燃料,把可再生能源存儲在液體燃料中。簡
大連化物所等“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通過成果鑒定
10月15日,千噸級“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在甘肅省蘭州新區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蘭州新區石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設計。鑒定委員會專家認為: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范項目集成創新液態太陽燃料合成
人工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科學家發現,人工觸發合成材料中的光合作用,可以將溫室氣體的主要成分CO2轉化為清潔空氣,同時產生能量,具有改善空氣質量和創造清潔能源的巨大潛力。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材料化學學報》上。 物理學家組織網26日報道,這項突破意義重大。費爾南多·尤里布-羅莫教授說:“從科學角
電催化二氧化碳制備多碳醇燃料獲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課題組與多倫多大學教授Sargent課題組在電催化二氧化碳制備多碳醇燃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提出在二氧化碳的電還原過程中,通過調控碳—碳偶聯“后反應”步驟,抑制烯烴產生實現高效多碳醇轉換,為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發動機燃料)的選擇性制備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該成果近日發表
電催化二氧化碳制備多碳醇燃料獲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課題組與多倫多大學教授Sargent課題組在電催化二氧化碳制備多碳醇燃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提出在二氧化碳的電還原過程中,通過調控碳—碳偶聯“后反應”步驟,抑制烯烴產生實現高效多碳醇轉換,為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發動機燃料)的選擇性制備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該成果近日
生物質氣化合成燃料關鍵技術及示范項目通過驗收
記者從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獲悉,由該所承擔的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生物質氣化合成燃料關鍵技術及示范項目”通過了專家組驗收。這標志著我國在突破生物質氣化合成燃料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這一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于2008年正式啟動。期間,中科院廣州能源所通過引進消化意大利先進的生物質富
美科學家轉基因工程改造細菌合成高能生物燃料
在需要最小化燃料重量時,高能燃料非常重要。有一種從樹木中提煉的化合物蒎烯,經二聚化后生成蒎烯二聚體,已證明其能量密度和航空燃料JP-10相當。佐治亞理工學院與聯合生物能源研究院科學家通過轉基因工程改造細菌,讓它們能合成蒎烯,有望替代JP-10用在導彈發射及其他航空領域。從石油中提煉 JP-1
黃震院士:中國有望成為綠色燃料主要供應國
9月9日,在2024浦江創新論壇分論壇“未來能源專題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表示,目前全球的造船行業正在加速轉型脫離化石能源,船海動力能源變革為大勢所趨。?黃震院士。圖片由主辦方提供黃震指出,我國約88%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于化石能源的利用過程。以2060年前實
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烯烴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77.shtm
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烯烴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合成燃料和化學品是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而烯烴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石,其中低碳烯烴(乙烯、丙烯和丁烯)是基本的化工原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劍、研究員葛慶杰和副研究員位健團隊在二氧化碳(CO2)加氫合成烯烴
二氧化碳合成汽油新技術助力“雙碳”
3月4日,“千噸級二氧化碳加氫制汽油示范裝置”在上海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專家組專家一致認為:該技術成果屬世界首創,整體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同意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和珠海市福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