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正在研制的可穿戴設備iWatch,可能會使用一種液態金屬材料,該材料的強度是鈦的兩倍。 雖然蘋果公司已不如從前光芒四射,但它的創新舉動卻仍然牽動著業界神經。近日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正在研制的可穿戴設備iWatch,可能會使用一種由鋯、鈦、銅、鎳等組成的液態金屬材料(又稱非晶態合金或金屬玻璃),該材料的強度是鈦的兩倍。 事實上,在2010年時,蘋果就與Liquidmetal(液態金屬)技術公司簽署了協議,但由于量產存在技術難度,一直沒有大量使用這種材料。而蘋果最新獲得的一項“大塊非晶合金板材成型工藝”專利則顯示,蘋果已經解決了量產的難題。這也意味著,液態金屬這一新材料的應用將煥發新的生機。 神奇的材料 提到液態金屬,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電影《終結者2》中的機器人T1000。它可以在固態和液態之間隨意轉換,當它受傷或中彈之后,會像液體那樣自動恢復,同時,雖然它并未攜帶武器,卻可以將身體局......閱讀全文
液態金屬,在普通人看來,它可能是體溫計中流動的水銀,是高溫鍋爐中沸騰的鐵水。可在科學家眼中,它是流動的軟體生命,是連接人體神經的橋梁,是未來機器人變革的核心材料……不久前,我國一個科研小組在國際上率先將液態金屬與量子器件及計算技術聯系起來。更快更智能的計算,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液態金屬是否預示
前不久,云南曲靖市金麟灣大道新換了一批180瓦的LED路燈。本來LED燈是外國人的發明,但是金麟灣大道上的這些LED燈卻有中國人的發明:利用液態金屬具有的高熱導率,解決了高熱流密度及大功率電子芯片和高強度光電器件等的熱障難題。 11月30日,中國第二屆液態金屬產業技術高峰論壇就在金麟灣大道
銀白色的外觀,金屬的本質,卻可以像液體一樣流動,還擁有沸點高、導電性強、導熱率高等特質,這就是神奇的液態金屬。近日,在云南省曲靖市舉行的中國第二屆液態金屬產業技術高峰論壇上,100余項液態金屬前沿技術及產品集中亮相,80%的技術產品首次面世。 在現場,工作人員用一支液態金屬3D手寫筆隨手一畫,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仇鵬飛、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美國西北大學教授G. Jeffrey Snyder、德國吉森大學教授Jürgen Janek等合作,深入解析了類液態熱電材料中可移動離子在外場作用下的遷移和析出機理,結合理論和實驗提出“類液態”離子能否從材料中析出的熱力學穩定極
世界首個自驅動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問世,意味著中國在液態金屬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3月26日,在不到10平方米的辦公室內,電話鈴聲此起彼伏。看到記者走進來,劉靜臉上有略帶歉意的笑容,“對不起,這兩天事情特別多”。 是的,因為制作出世界首個自主運動的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劉靜“火”了。
人物檔案 劉靜,生于1969年,系中科院理化技術所雙聘研究員兼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他先后入選中科院及清華大學“百人計劃”,長期從事液態金屬、生物醫學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受訪者供圖) 元旦剛過,劉靜團隊又一篇關于液態金屬的論文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材料視野》上。他們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與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小組,應《國際材料學評論》(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之邀,基于其十余年來在液態金屬材料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領域的長期實踐和積累,撰寫了專題評述論文首次系統地提出并構建了液態金屬生物醫學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首次報道了室溫液態金屬如鎵基合金液滴可在外加電場激勵下吞噬微/納尺度金屬顆粒的現象,文章在線發表于《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并被選作封面故事。 在這篇題為《液態金屬吞噬效應:金屬間潤濕觸發的顆粒內化》(Tang et al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首次報道了室溫液態金屬如鎵基合金液滴可在外加電場激勵下吞噬微/納尺度金屬顆粒的現象,文章在線發表于《尖端科學》(Advanced Science)并被選作封面故事。 在這篇題為《液態金屬吞噬效應:金屬間潤濕觸發的顆粒內化》(Tang et al
自然界中大約有70多種金屬,其中常見的有鐵、銅、鋁、錫、鎳、金、銀、鉛、鋅等。而合金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結合而成,具有金屬特性的材料。 常見的合金如鐵和碳所組成的鋼合金;鐵、鉻、鎳組成的不銹鋼;銅和鋅所形成的黃銅等。 金屬材料通常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特種金屬
自然界中大約有70多種金屬,其中常見的有鐵、銅、鋁、錫、鎳、金、銀、鉛、鋅等。而合金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結合而成,具有金屬特性的材料。 常見的合金如鐵和碳所組成的鋼合金;鐵、鉻、鎳組成的不銹鋼;銅和鋅所形成的黃銅等。 金屬材料通常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特種金屬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在印刷電子學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令在各種柔性或硬質材料表面直接手寫電子器件成為現實。相關研究文章發表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Y. X. Gao, H. Y. Li, J. Liu, Di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授權并助力企業的液態金屬電子手寫筆、導電油墨、導熱片與導熱膏等系列產品生產線,在云南中宣液態金屬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投產。這是理化所繼與合作企業聯合推出用于高端計算機CPU、LED等的液態金屬散熱器市場產品之后,在液態金屬領域作出的又一重要產業化推進。 2013年1
“在原創科技方面中國今后能向世界輸出什么?我認為液態金屬可算一個。”去年12月下旬,在云南省宣威市舉行的首屆液態金屬產業技術發展論壇上,中科院理化技術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如是說。 劉靜所說的液態金屬是指在常溫常壓下像水一樣呈液態的金屬。對常人來說,除了水銀,幾乎很少能見到液態金屬。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研究組首次報道了液態金屬可在石墨表面以任意形狀穩定呈現的自由塑型效應,并實現了逆重力方式的攀爬運動,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先進材料》。此前,金屬液滴因自身表面張力較大,在電解液中通常以球形方式存在,塑形能力及變形模式相對有限。 在這篇題為《石墨表
近日,由劉靜研究員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研究小組,首次提出了一種全新概念的低熔點液態合金骨水泥,用以加固和修復受損骨骼,這種可注射型金屬骨骼技術打破了傳統非金屬骨水泥的范疇。相應研究在線發表于Biomaterials,論文題為《用于可逆及快速成型的液-固相轉換合金骨水
還記得電影《終結者》中那個可任意變形偽裝的液態金屬機器人嗎?近日,我國科學家的一項有關液態金屬新物性的發現將有望打破科幻與現實之間的藩籬,讓液態金屬機器人走入現實生活。 這項出自清華大學、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聯合小組的研究首次發現,電場控制下的液態金屬與水的復合體,可在各種形態及運動模式之間
2016年,在一個個有望改變人們未來生活的領域,中國科學家從未停止追逐的腳步,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今天,就一起來了解改變未來的三大前沿科技,未來,它們很可能影響你的生活! 捕捉神秘馬約拉納費米子 首先來認識一種名叫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粒子,由于狀態非常穩定,這種粒子是制造量子計算機的完
2016年,在一個個有望改變人們未來生活的領域,中國科學家從未停止追逐的腳步,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今天,就一起來了解改變未來的三大前沿科技,未來,它們很可能影響你的生活! 捕捉神秘馬約拉納費米子 首先來認識一種名叫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粒子,由于狀態非常穩定,這種粒子是制造量子計算機的完美
劉靜在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講解科研成果。 我們徜徉在液態金屬研究的海洋里,既因科學發現的收獲而感到快樂,也因技術的突破而感到踏實。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劉靜團隊又提出了一種液態金屬液固相變轉印方法,可用于快速制造易于貼合到任意復雜形狀表面的柔性功能電子器件。 直接利用液態金屬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Fluids上首次報道了由振動誘發的液態金屬表面法拉第波及液滴懸浮效應,論文題為《液態金屬液池上激發的可電學切換的表面波及液滴跳躍效應》(Zhao X., Tang J., Liu J., Ele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在《科學報告》(Zhang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4)上報道了首次發現的旨在實現液態金屬物體大尺度可逆變形的化學-電學協同控制機制SCHEME (Synthetically Chemical-Electr
液態金屬電池的構造其實很簡單,兩邊是呈液態的金屬電極,中間夾著熔鹽作為電解質。 早期的液態金屬電池實物模型,顯示出堆疊在一起的電池單元。由厚厚的一層泡沫絕緣材料包裹著處于核心位置的電池。中心處的彩色材料片代表著熔化了的電池材料。 其實液態金屬電池的制造并沒有想
電影《終結者》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開啟了液態金屬在機器人領域應用的夢想之門。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張世武副教授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組成的聯合研究組,設計了基于鎵基室溫液態金屬的新型機器人驅動器,首次實現了液態金屬驅動的功能性輪式移動機器人。該成果日前發表在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生物與醫學科研團隊,在多年液態金屬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相繼在液相3D金屬打印及功能電子器件快速制造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多項工作先后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知名刊物,并在國內外引起重要反響。 眾所周知,金屬3D打印是當今增材制造領域的難點和制高點,由于存在技術瓶頸以及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理化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首次報道了液態金屬可在石墨表面以任意形狀穩定呈現的自由塑型效應,并實現了逆重力方式的攀爬運動,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于《先進材料》。 科研人員首次發現通過引入石墨基底,可靈活自如地將處于電解液環境中的液態金屬塑造成各種銳利圖案如條形、三角形、方形、環形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蔣興宇小組結合微流控和液態金屬開發了一種可大規模制造柔性電子器件的方法,通過絲網印刷、噴墨打印、微流道等方法能在各種基底材料上得到高導電、高彈性、高生物相容性的電路。該項研究將有望廣泛用于可穿戴設備、可植入器件以及柔性機器人等新領域的開發。相關研究成果以Pr
發改委網站2011年10月20日刊文,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知識產權局聯合研究審議的 《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2011年度)》,現予以發布。《指南》確定了當前優先發展的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進能源、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海洋、高技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靜及助理研究員王倩帶領的理化所、清華大學聯合小組,首次提出一種液態金屬液固相變轉印方法,可用于快速制造易于貼合到任意復雜形狀表面的柔性功能電子器件。相應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先進材料》(Wang et al, Advanced Materials, 2015
眾所周知,血管網絡作為遍布全身的血液循環通道,其尺寸大小、空間分布及走向等對機體代謝、營養和藥物的輸運至關重要,同時血管自身也面臨著諸多病變威脅,無論在健康檢測還是疾病診治中,細微血管的異常生長與變化均是衡量病理狀況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指標。為此,獲取高質量的血管圖像具有十分重要的醫學和生理學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