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有多種細胞內含有一種叫做堿性磷酸酶的物質。血細胞內也含有這種物質,但多數不表現出活性,即處于“沉睡”狀態,只有中性粒細胞的成熟階段表現出堿性磷酸酶活性,我們稱之為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簡稱N—ALP)。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細胞的胞漿內,可以通過鈣—鈷方法使之著色來顯示。然后計算出反應的陽性率和積分,即可表示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的高低。計算方法:顯微鏡下觀察100個成熟中性粒細胞,有陽性反應的細胞數即陽性率;再按下列標準評分,將每個細胞的積分相加,即得出積分: 0分——陰性反應。 1分——胞漿1/2以下的區域出現灰黑色到棕黑色沉淀。 2分——胞漿1/2~3/4的區域出現灰黑色至棕黑色沉淀。 3分——胞漿全部區域出現棕黑色或棕黑色沉淀(顆粒狀或片塊狀),但密度較低,約占3/4的區域。 4分——胞漿全部皆被深黑色團塊狀沉淀所充滿,密度甚高,甚至遮蓋胞核。 正常人的中性粒......閱讀全文
人體有多種細胞內含有一種叫做堿性磷酸酶的物質。血細胞內也含有這種物質,但多數不表現出活性,即處于“沉睡”狀態,只有中性粒細胞的成熟階段表現出堿性磷酸酶活性,我們稱之為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簡稱N—ALP)。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細胞的胞漿內,可以通過鈣—鈷方法使之著色來顯示。然后計算出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一至幾個核位。胞質少,內有大量游離核糖體,糙面
1.透射電鏡下的超微結構 (1)粒細胞系統 1)原始粒細胞 平均直徑10um左右, 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平滑,微絨毛很少。胞核大,核占整個細胞的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可有淺的凹陷,核內常染色質占優勢,異染色質少,在核膜處呈薄層凝集,有一至幾個核
(1)白細胞功能檢查1)全血粒細胞天然免疫功能測定 [原理] 先制備癌細胞懸液,待測的新鮮枸櫞酸抗凝血,將此血漿加入癌細胞懸液中,再加入自身粒細胞,帶有C3b等補體分子的癌細胞可被數量眾多的粒細胞補體受體黏附結合形成花環狀,花環率的高低可作為
五、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染色原理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的方法有Gomori鈣-鉆法和kaplow偶氮偶聯法,因為鈣-鉆法操作較為繁瑣且所需時間長,偶氮偶聯法的試劑盒操作方便,染色時間短,故目前國內常用偶氮偶聯法,下面介紹該方法的原理。kaplow偶氮偶聯法成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neutro
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NAP}采用偶氮偶聯法,即成熟中性堿性磷酸酶在PH9.6左右的堿性環境中,能水解基質液中的磷酸萘酚鈉底物,釋放出萘酚,后者與重氮鹽偶聯,生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細胞質酶活性所在之處。不同的底物與重氮鹽的組合不同。NAP主要存在于成熟粒細胞,故中性成熟粒細胞呈陽性,其他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實驗診斷1.血象(1)紅細胞: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早期正常,少數甚至稍增高,隨病情發展漸呈輕、中度降低,急變期呈重度降低。(2)白細胞:白細胞數顯著升高,初期一般為50×109/L,多數在(100~300)×109/L,最高可達1000×109/L。可見各階段粒細胞,其中以中性中幼粒及
1.生理變化:①年齡變化:新生兒NAP活性增高,以后下降。兒童期各年齡大致相似,成年期較兒童期活性減低,老年期更低。②應激狀態下的變化:緊張、恐懼、激烈運動等NAP活性可增高。③月經周期中的變化:經前期增高,行經后降低,經后期恢復。④妊娠期的變化:妊娠2~3個月的NAP積分值輕度增高,以后逐月增高,
(1)過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原理] 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漿中含有的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能將底物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新生態氧,它將四甲基聯苯胺氧化為聯苯胺藍。聯苯胺藍自我脫氫氧化,顯棕色四甲基苯醌二胺,再加入亞硝基鐵氰化鈉與聯苯胺藍結合,可形成穩定的藍色顆粒,定位于細胞漿內
(1)過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和臨床意義 [原理] 粒細胞和單核細胞胞漿中含有的過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能將底物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新生態氧,它將四甲基聯苯胺氧化為聯苯胺藍。聯苯胺藍自我脫氫氧化,顯棕色四甲基苯醌二胺,再加入亞硝基鐵氰化鈉與聯苯胺藍結合,可形成穩定的藍色顆粒,定
NAP的臨床意義:1)生理變化:①年齡變化:新生兒NAP活性增高,以后下降;兒童期各年齡大致相似,成年期較兒童期活性減低;老年期更低。②應激狀態下的變化:緊張、恐懼、激烈運動等NAP活性可增高。③月經周期中的變化:經前期增高,行經后降低,經后期恢復。④妊娠期的變化:妊娠2~3個月的NAP積分值輕度增
實驗步驟 血象:貧血顯著,白細胞中度升高與M1相似,以原始粒及早幼粒細胞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減少.骨髓象:1. 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原始粒細胞30-89%)中幼以下占10%2. 骨髓中原始粒+早幼粒>50%,并可見到中幼粒晚幼粒和成熟粒細胞約50%病例的白血病細胞內可見Auer’s小體.3. 核
實驗步驟血象:貧血顯著,白細胞中度升高與M1相似,以原始粒及早幼粒細胞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減少.骨髓象:1. 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原始粒細胞30-89%)中幼以下占10%2. 骨髓中原始粒+早幼粒>50%,并可見到中幼粒晚幼粒和成熟粒細胞約50%病例的白血病細胞內可見Auer’s小體.3. 核分
(1)血象:血液呈暗紫色,紅細胞數增多[(7.0~10.0)×1012/L],血紅蛋白增高(180~240g/L),紅細胞比容增高(0.54~0.80),網織紅細胞百分率不增多。紅細胞形態正常,可輕度大小不均,嗜多色和嗜堿點彩紅細胞增多,偶見有核紅細胞。白細胞數增高,(11~30)×109/L,少數
1.概念 指機體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激發后,造血組織出現的一種異常反應,其血象類似白血病但非白血病,故稱類白血病反應(類白反應)。2.分型(1)中性粒細胞型:此型最常見。粒細胞顯著增多,白細胞總數超過50×109/L,可伴有中幼粒、早幼粒,甚至原粒細胞出現。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NAP)積分顯著增高
感染可發生在臨床各科,人體任一部位,因此與感染有關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手段是所有臨床醫生均應掌握的基本功之一。為此,小編摘取了《感染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的重點內容,介紹常用的與感染相關的重要生物標志物,以供大家在臨床實踐中參考。 特別謹記
1. 實驗原理在PH9.2-9.8的緩沖溶液中,細胞中的堿性磷酸酶能將底物磷酸苯酚鈉水解,生成 α-苯酚和磷酸鈉,再以穩定的重氮鹽與酚偶聯成不溶性有色偶氮染料沉淀于胞漿中。2. 標本采集2.1 病人準備:了解病人是否對局麻藥有過敏史,凝血因子嚴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
1. 實驗原理在PH9.2-9.8的緩沖溶液中,細胞中的堿性磷酸酶能將底物磷酸苯酚鈉水解,生成 α-苯酚和磷酸鈉,再以穩定的重氮鹽與酚偶聯成不溶性有色偶氮染料沉淀于胞漿中。2. 標本采集2.1 病人準備:了解病人是否對局麻藥有過敏史,凝血因子嚴重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穿刺部位有炎癥或有畸形,晚期妊娠
原發性或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癥屬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一種。其特征為外周血中血小板明顯增多,且有功能不正常,骨髓中巨核細胞過度增殖,臨床有自發出血傾向及或有血栓形成,約半數病人有脾大。由于本病常有反復出血,故又稱原發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癥。 病因及發病機制: 本病也是多能干細胞的克隆性疾病。
【檢測原理】外周血涂片經瑞-姬染色后,各種類型白細胞的各自形態學特點均能展現出來,在顯微鏡下作白細胞形態學觀察和分析。在病理狀態下,白細胞除計數和分類比值發生變化外,白細胞的形態有時也會發生改變。觀察白細胞形態的細微結構變化對判斷疾病類型和觀察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外周血正常白細胞形態1. 外周
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美國希望之城醫療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天然產物在治療白血病,誘發白血病細胞凋亡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有助于解決目前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CML有效藥物伊馬替尼出現耐藥性的問題,相關成果公布在Blood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首席研究員徐榮臻,主要研究方向為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白細胞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分期診斷標準慢性期具下列四項者診斷成立:(1)貧血或脾大(2)外周血白細胞≥30×109/L,粒系核左移,原始細胞(Ⅰ型+Ⅱ型)<10%。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可有少量有核紅細胞(3)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至極度活躍,以粒系增生為主,中、晚幼粒和桿狀粒細胞增多,原始細胞(Ⅰ型+Ⅱ型)≤10%
(5)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 是由于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無限增殖所致的惡性血液病。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兒童及青壯年多見。其臨床特征除有急性白血病的表現外,還易并發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尤其在完全緩解期發病率高。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減少甚至耗盡時所發生的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貧血中最常見的類型,多發生于幼兒、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慢性失血及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者。(一)血象 1.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以后
1.骨髓象再障骨髓涂片肉眼觀察油滴增多,骨髓小粒鏡檢空虛,非造血細胞和脂肪細胞增多,一般在50%以上。再障呈多部位骨髓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三系造血細胞明顯減少,尤其是巨核細胞和幼紅細胞;非造血細胞增多,尤其淋巴細胞增多。慢性型不同部位穿刺所得骨髓象很不一致,可從增生不良到增生象,但至少要有一個部位增
實驗原理偶氮偶聯法(Kaplow法):中性粒細胞胞漿中的堿性磷酸酶在pH 9.2-9.8緩沖液中,能水解磷酸萘酚鈉,并釋放出磷酸與萘酚。再以重氮鹽與萘酚偶聯成不溶性有色偶氮染料沉淀于胞漿中。實驗方法材料:1. 10%甲醛甲醇固定液甲醛 10 ml甲醇 90 ml20C ~80C避光保存。2. 丙二醇
實驗方法原理細胞組織中的堿性磷酸酶在堿性(PH9.0-9.6)環境下使作用液中的底物(a一磷酸萘酚鈉)水解,產生出a萘酚,然后再與偶氮鹽偶聯,生成不溶性的耐曬染料(最終產物的顏色因所用偶氮鹽的品種不同而有所不同).試劑、試劑盒磷酸萘酚鈉偶氮鹽丙二醇實驗步驟一、實驗試劑:底物作用液的配制:α-磷酸萘酚
實驗方法原理 細胞組織中的堿性磷酸酶在堿性(PH9.0-9.6)環境下使作用液中的底物(a一磷酸萘酚鈉)水解,產生出a萘酚,然后再與偶氮鹽偶聯,生成不溶性的耐曬染料(最終產物的顏色因所用偶氮鹽的品種不同而有所不同).試劑、試劑盒 磷酸萘酚鈉偶氮鹽丙二醇實驗步驟 一、實驗試劑:底物作用液的配制:α-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