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加強環境監測預報
11月1日,北京大部分地區重度污染,一名游客戴著口罩在午門前揮手跟朋友打招呼。 北京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氣象科學依據。昨日(12月17日)在全市氣象現代化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透露,目前北京氣象觀測站都面臨高層建筑阻擋等環境影響。今后兩年,將新增氣象自動觀測站200個以上,人工氣象觀測站全部達到國家基準站標準。 林克慶介紹,北京氣象觀測環境保護不力,全市一半以上國家氣象觀測站遭受不同程度破壞,5個臺站因環境破壞被迫遷建;全市僅有的2部天氣雷達因附近新建高樓被阻擋;全市唯一的國家基準氣候站,也因附近高層建筑嚴重影響探測環境,作用難以發揮。 林克慶同時指出,首都氣象預報預警核心科技水平難以滿足精細化預報需求,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如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國外已達到1公里、1小時分辨率,北京目前只有3公里、3小時分辨率;而北京分區縣預警業務則剛起步,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閱讀全文
“問診”霧霾:環境氣象應合力出拳
“就北京而言,機動車是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占1/4;其次是燃煤和外來輸送,各占1/5;餐飲、工業和地面揚塵總占近30%。因此,北京嚴重的霧霾天氣多是人為原因造成的。”2月21日,在由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霧霾天氣成因分析與預報技術研討會上,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直言不諱地
不應將霧霾列為法定氣象災害
北京近日擬立法將霾和暴雨等一同列入氣象災害范疇,看似為治霾提供了一層法治保障,實則混淆了不同性質的問題,對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危害甚大,對此,須有深刻清醒的認識。 積極治霾,多重路徑探索無可厚非,但將霾納入氣象災害的范疇,是對霾進行歸類的定性判斷,存在諸多不妥。不僅沒有客觀反映霾的本質,也不利于大
中國氣象局:霧霾天氣將來襲
中國氣象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對10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征以及未來十天天氣趨勢進行說明介紹。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張祖強在發布會上表示,本月(11月)華北、黃淮西部和北部等地將出現中到重度霧霾。 10月份京津冀等地共出現兩次霧霾天氣,相對往年秋冬季霧霾偏輕。11月后,中東部地區進入霧、
中央氣象臺預報霧霾將卷土重來-霧霾對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隨著本輪冷空氣過程趨于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卷土重來的霧霾天氣。中央氣象臺預計,12月下旬冷空氣雖活動頻繁,但勢力偏弱,大氣靜穩程度增加,多地將頻現霧霾。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霧霾常見于城市。中國不少地區將霧并入霾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現象進行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
秋天霧霾天為何多-環保氣象專家釋疑
據中國氣象局的數據,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4.7天,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而我省最近也常常出現霧霾天氣。據省氣象服務中心消息,11月2日杭州的最小能見度為819米,3日更降至594米,先后成為今年秋天以來的最差視野。隨著冷空氣來臨,今天杭城的能見度好轉。
氣象專家詳解霧與霾:霾天對人身體健康危害更大
中國氣象局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將霧日和霾日作了明確區分。比如,2013年中東部地區平均霧日15.6天,霾日35.9天,不再將霧霾天氣放在一起統計。為什么要區分霧日和霾日?兩者有什么區別?記者8日采訪了中國氣象局的相關專家。 氣象局專家介紹,霧和霾是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霧是懸浮在貼近地面大氣
污染物排放是霧霾“元兇”-不利氣象是“幫兇”
西安市治污減霾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污染物排放是霧霾天的“元兇”,不利的氣象擴散條件則是“幫兇”。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有工業排放、燃煤污染、工地揚塵和汽車尾氣等等,到了冬季,燃煤污染就會更加嚴重。 “西安的霧霾有自身的特點,因為西安的地形較為特殊。”這位負責人說,西安地處關中盆地,南有秦嶺,北
霧霾即將返場,請準備好公路氣象站
白露過后,天氣漸冷,此后山東地區將和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降水減少、秋高氣爽、風和日麗、溫濕宜人。雖說如此,也不排除出現災害性天氣的可能性。秋季是霧霾多發的季節,通常華北平原一帶每年9月到次年2月的大霧日數占全年的70%以上,目前霧霾多發季節已經到來。秋季霧霾、雨雪等惡劣環境多發會導致公路能見度降低、
遼寧省環保和氣象部門聯手阻擊霧霾
-背景鏈接 霧與霾有啥區別 霧又稱為接地的云,是空氣中的水氣凝結成細微的水滴、冰晶懸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到低于10公里的天氣現象。霧具有局地性、突發性的特點。 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氣現象。當出現霾時,相對濕度小于80
中國氣象局將完善霧和霾天氣監測預警體系
中國氣象局關于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氣象法執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的報告提出,開展城市環境氣象預報和研究。 報告介紹,2013年,環境保護部與氣象局簽署合作協議,以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為重點,建立聯合會商、聯合應對和聯合發布信息的“三個聯合”工作機制,及時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中國氣象局將積
我國已建立常規霧霾天氣監測網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近日召開的霧霾天氣成因分析與預報技術研討會上獲悉,針對霧霾天氣,中國氣象局已建立常規霧霾天氣網絡化監測體系,主要包括能見度、相對濕度、霧霾天氣現象等觀測,是氣象部門基本觀測預報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些年來也開展對霧霾有重要影響的大氣氣溶膠的觀測,初步形成了業務化的運行保
生態氣象觀測簡介
生態氣象觀測是生態氣象信息服務、天氣氣候預測模式參數獲取和相關科學研究工作的基礎。生態氣象監測的對象是農田、森林、草地、湖泊、荒漠、濕地等代表性生態系統中水、土壤、大氣、生物等生態系統不同要素,了解不同生態系統中地氣間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社科院氣象局發報告:霧霾會影響生殖能力
昨日下午3時,西安市長安南路,陜西自然博物館球形玻璃外立面上,工人正在霧霾中施工。污染天氣下,戶外工作時,要做好防護措施。 昨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以下簡稱“綠皮書”)指出,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
北京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加強環境監測預報
11月1日,北京大部分地區重度污染,一名游客戴著口罩在午門前揮手跟朋友打招呼。 北京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氣象科學依據。昨日(12月17日)在全市氣象現代化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透露,目前北京氣象觀測站都面臨高層建筑阻擋等環境影響。今后兩年,將新增氣
從科學的角度了解霧霾、解析霧霾
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們近三年普遍感受到,霧霾的發生頻率在不斷增加,特別是2013年和2014年, 霧霾發生的次數之頻繁,持續時間之長,污染程度之重都創下了記錄,2013年1月北京發生了 PM2.5污染歷史峰值,2014年1月發生了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污染期,即便是在理論上不會出現霧霾的春夏兩季
氣象專家:高相對濕度下PM2.5含水分-觀測數值或虛高
2014年3月16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小曳在“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分享霧霾觀點???????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小曳在“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中,談到當下的霧-霾觀測與預報時說,由于觀測時氣象條件、所用儀器與是否控制相對濕度的不同,導致觀測結果有可能會比實際情況“虛高”。
衛星“透視”霾:中國科學家遙感探測大氣污染
對于中國人而言,霧霾是“夢魘”。中國衛生計生委稱,2013年年初的霧霾危機,輻射范圍達140萬平方公里,影響6億多人。 如何探測霧霾以尋找應對之策,不僅為老百姓關切,也是中國科學家們致力攻克的技術難題。大尺度衛星遙感大氣污染技術,正成為中國治理大氣污染的新興手段。 傳統衛星觀測氣溶膠受限多
國產化顆粒物觀測儀器即將投入使用-準確監測霧霾
俗語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將霧、霾預報產品比作是一份大餐的話,那么針對各種空氣污染物監測而得來的珍貴數據則是制作佳肴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霧、霾監測數據如何得出?氣象和環保部門的數據有何側重呢? 近日,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監測網監測顯示,京津冀大部分地區大氣細顆粒物PM2.5日
氣象局:后年或可通過“借風借雨”來驅除霧霾
新京報訊 通過“借風借雨”來驅除霧霾,或將在2015年變成現實。 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2015年,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將形成人工影響天氣改善空氣質量作業能力,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能夠采取可行的氣象干預措施,如人工催雨等以消減霧霾。氣象與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談霧霾-應納入極端天氣概念之中
近日國內多地受霧霾持續圍困,北京、石家莊等大中城市數日難見藍天。人們不禁要問,大面積霧霾為何持續來襲?細顆粒物又為何難以消散?帶著這些疑問,新華社記者25日采訪了世界氣象組織天氣與減災服務司司長湯緒。 湯緒認為,霧霾是特定氣候條件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高密度人口的經濟及社會活動必然排放
我國霧霾監測與不同分辨率數值預報系統研究通過驗收
近日,受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委托,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環境領域“我國霧-霾監測與不同分辨率數值預報業務系統研究”項目驗收會,項目組織單位中國氣象局的代表參加了會議。驗收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匯報,詳細審查了驗收材料,對項目完成情況和經費使用情況進行了評
人工增雨能否沖破霧霾迷局-目前還處于試驗階段
江蘇、浙江、上海……剛入12月,中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再次遭遇持續性霧霾天氣。據中央氣象臺統計,截至12月4日,我國已有25個省(區、市)不同程度地出現過霧霾天氣。 為了應對霧霾天氣,一系列防治規劃相繼出臺。繼國務院公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兩個月后,中國氣象局印發《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
北京霧霾今逐漸消散-周四霧霾可能再來
又一個周末在霧霾里度過,今天終于迎來好消息,一股從東北方向趕來的冷空氣將在午后抵達京城。市氣象臺預計,今天午后起,在弱的偏東風的作用下,霧霾將逐漸消散,但想徹底轉好,還要等到夜里隨著風力的加大,將霧霾“驅逐出境”。明后天,京城將擁有兩天好空氣。 昨天白天,北京大氣能見度進一步轉差,整個天空都灰
專家解讀近期霧霾原因-多因素疊加致接連霧霾
秋冬季節是我國霧霾污染高發季節,10月以來我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接連發生大面積的霧霾污染,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持續處于重度污染以上級別。 針對這一情況,10月25日,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重污染過程專家解讀座談會。 會上,來自中國環境監測總
鄭國光:年內空氣質量預報覆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今天在接受中國之聲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地級以上城市都有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合作發布的空氣質量預報。為順應公眾和社會發展需求,力爭今年年內空氣質量預報覆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 近年來,我國霧霾天氣呈現多發趨勢。
空間中心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成功監測霧霾天氣
1月7日至16日和1月28日至31日,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霧霾天氣。由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自主研制的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利用吸收性氣溶膠指數AAI(The Absorbing Aerosol Index)成功對霧霾進行監測。中國氣象局正是利用該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紫外臭氧總量探測儀
“黃蜂”發飆,吹散霧霾
昨天,網上一個關于霧霾的傳言不脛而走:那團籠罩京津冀上空數日的重霧霾,被冷空氣吹往南方,今天會飄到浙江。消息說得有理有據,說霧霾昨天到達上海,今天正式影響杭州。這讓很多人心有余悸,去年秋冬季浙北曾連續遭遇數次重霧霾,至今讓人印象深刻。而今年才入秋,恐怖的霧霾就要迫不及待殺過來了嗎? 今天杭
霧霾來襲-原因何在
●12月18日,我國中東部持續大面積重污染天氣,日均濃度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共有71個,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共53個。多地空氣質量指數小時值“爆表” ●19—21日不利氣象條件持續,污染物擴散條件極端不利,重污染天氣影響范圍和污染程度呈逐步上升趨勢。22日,隨著冷空氣南下,污染情況有望
穹頂之下,不止霧霾
看完柴靜的霧霾報告,你可以看看這個: 本文摘自《無癌的世界》一書,作者是一位美國醫生,她的職業和癌癥密切相關。寫作本書,她的出發點和柴靜一樣,因為她也飽受來自親友患癌的切膚之痛。無論你是一個健康人,還是正飽受著癌癥的煎熬,以下問題的回答是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除了霧霾,還有什么致癌物? 環境
PM2.5中的PM1危害更大
“以前霧霾污染時公眾關注大氣中的PM10,現在關注PM2.5,其實還有更細微的觀測顆粒――PM1”,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副所長王亞強今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氣污染物中的顆粒物直徑越小,對人體的危害越大,PM2.5中,大部分都是一個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即PM1,今后也應當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