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日前稱,他們最近正在實驗室人工構造一種單細胞模型,這種模型能夠自我復制和進化,已經具備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這表明科學家們已經可以將沒有生命的物質合成為新的生命形態。 在實驗室人工構造的單細胞模型 人工合成生命即將誕生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舉行的第15屆“生命起源國際研討會”上,美國的科學家公布了他們目前的實驗情況。這一消息聽起來好象是天方夜譚,但是科學家們正在為此而努力。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學家杰克-斯佐斯泰克說,他目前正試圖建立一種單細胞模型,該模型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新的“生命”形態。斯佐斯泰克的原型細胞由脂肪分子構成。脂肪分子可以捕獲一些核酸,而核酸中則包含了復制源代碼。再由外來能源(如太陽或化學反應)提供能量,這些原型細胞可以形成一個自我復制、自我進化的生命系統,從而滿足生命環境的需要。也許這種生命與我們地球上的生命并非完全相同,但他們可以在宇宙的任意空間里形成和存......閱讀全文
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惠利健研究團隊與南京大學附屬鼓樓醫院丁義濤團隊等成功設計出全新的基于“hiHep細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統,可顯著提升肝衰竭豬的存活率,并有望延續肝衰竭患者的生命。相關成果已于1月16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 年初,該團隊已經展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意大利特倫托大學的Sheref Mansy和同事們開發出通過細菌版本圖靈測試(Turing Test)的人工細胞。圖靈測試指的是開發人工智能來與人類智能競爭。 圖靈測試是由數學家阿蘭-圖靈在半個多世紀前設計的。這項測試聲稱如果一臺計算機能夠欺騙一個人認為她或他正在與一個真
當嬰兒呱呱墜地、胚胎干細胞分化為成體細胞的那一刻,多數細胞的功能和命運似乎被定格,并開啟了不可逆的時鐘發條。然而腫瘤組織中層出不窮的基因突變和永生化癌細胞,卻以最慘烈的方式昭示著細胞命運的其他可能。隨著克隆技術和人工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出現,改寫細胞命運的傳奇更走入了再生醫學和腫瘤研究的聚光燈下。
CFP/圖帶有人工合成基因組的支原體,這是一種能夠自我復制的新物種,科學家稱之為“辛西婭”克雷格·文特爾(左)和密爾頓·史密斯是這一劃時代實驗的負責人創造“辛西婭”團隊的主要成員 2010年5月20日,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
在我們生存的自然界里,除了單細胞生物、少數低等生物,絕大多數的生物從小到大都遵循著一個相同的規律——由一個受精卵發育形成。 就像是父母的精卵結合,產生了受精卵,受精卵開始快速的生長分裂,經歷四細胞期、八細胞期后形成桑椹胚,直到胚胎干細胞有了明顯的分化進而發育成囊胚,原腸胚,最后發育成一個各器官
美國生物學家Craig Venter在實驗室中制造出世界首個人造細胞,他將一段人工合成的基因組進行重塑和修飾后,植入另一種無DNA的細菌殼中,從而人工制造了一種具有自我復制功能的支原體絲狀菌。《自然》雜志邀請了八位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就人造細胞對其各自領域的影響和意義給出自己的評價和意見。 1
自人類基因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完成以后,生命科學進入“后基因組時代”,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系統生物學以及合成生物學等嶄新學科不斷出現,并得到快速發展。前不久,首個“具有人造DNA的活細胞”在克雷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的研究所橫空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把釀酒酵母細胞里原本天然的16條染色體,人工融合成單條染色體,且仍具有正常的細胞功能。既改變了染色體的結構,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蛻變出一個全新細
人造細胞分裂 圖片來源:Jan Steinkühler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于活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驚人能力。在這樣的分裂過程中,細胞外膜必須經歷一系列的形態轉變,最終膜分裂。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于活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驚人能力。在這樣的分裂過程中,細胞外膜必須經歷一系列的形態轉變,最終膜分裂。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狀轉變和由此產生的分裂過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為了控制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于活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驚人能力。在這樣的分裂過程中,細胞外膜必須經歷一系列的形態轉變,最終膜分裂。近日,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在人工細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質,現在已經實現了對這些形狀轉變和由此產生的分裂過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為了控制
導語:“像組裝電路一樣組裝生命”,只是合成生物學研究思路的形象比喻。有人預言合成生物學將帶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最近,很多媒體報道了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的研究成果:在實驗室中重塑“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DNA,并將其植入去除了遺傳物質的山羊支原體體內,創造出歷史上首個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惠利健研究員團隊與多家單位科學家合作,突破“類肝細胞”體外培養技術,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系統。如今,獲得該技術全球獨家使用許可的上海微知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嘉定建成了國內首條人源性生物人工肝臨床研發生產線。 據悉,該生產線將于下月投入運行,預計年產量可達
關于印發十二五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計〔2011〕58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單位,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現代生物制造科技發展,加
第三部曲的演奏 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丹尼爾·吉布森小組選取了一種名為絲狀支原體的細菌(供體細菌),其基因組只有108萬個堿基對。研究人員把它的染色體(DNA)解碼,然后利用化學方法一點一點地重新排列這種支原體的DNA序列,即對四個堿基對腺嘌呤(A)、鳥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報道:美國J. Craig Venter研究所的Craig Venter博士是科學界里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與企業家。由于其在人造人,以及對基因研究等方面的偏執熱愛,因此被戲稱為“科學怪人(Bad boy of Science)”。 3月4日Venter博士宣布建立一家新公司:Hum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如今,這個星球上信仰上帝的人們,或是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可能遭遇一個突然“闖入”的強敵。 2010年5月21日,《科學》雜志報告了世界
“就像蘋果手機4S后又來了5S、6S,隨著研究不斷推進,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統也在不斷更新,第三代生物人工肝的臨床應用近日獲得成功。”昨天,鼓樓醫院肝膽外科帶頭人丁義濤教授宣布,該院這項處于國際前沿的新研究將為更多肝衰患者贏得與死神賽跑的時間,依靠這一生物人工肝,部分患者的衰竭肝臟甚至可以獲得“再
早在1932年的《美麗新世界》里,赫胥黎就描述了有一天人類將在實驗室內以人工方式制造嬰兒,他在一張圖紙上標明了如何“造人”的步驟。從宇宙大爆炸以來,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自發演變的,以至于1996年克隆羊“多利”因為基因復制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在今年3月24日出版的美國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美國科
站位全球熱點方向,聚焦前沿性原始創新,上海的科研力量,正在對生命科學的探索中綻放耀眼光芒。整合國內外跨學科創新資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基礎性新發現正抽芽、開花、結果。 阿爾茨海默癥新藥將全球試驗 日前,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綠谷制藥聯合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新藥“甘露寡糖二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惠利健研究員團隊與多家單位科學家合作,突破“類肝細胞”體外培養技術,成功研制出生物人工肝系統。如今,獲得該技術全球獨家使用許可的上海微知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嘉定建成了國內首條人源性生物人工肝臨床研發生產線。 據悉,該生產線將于下月投入運行,預計年產量可達
日前,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將酵母染色體融合的成果,一篇來自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杰夫·博克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酵母染色體融合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創新,也是中國科學家繼20世紀60年代人
5 月底,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和遺傳學家文特爾和其團隊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造生命,文特爾為這個“人造生命”起名為“辛西婭”,它也是世界上第一種以計算機為“父母”,并可自我復制的生物。 “陰森古堡、雷電交加、駝背助手”這些傳說中的場景都沒有出現。不過,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人類是否能夠扮演上帝的角色創造生命?在科學家眼中,細胞就是一套積木,將基因“積木”和蛋白質“積木”重新洗牌組合,也許就能創造出生命體——具有新功能的新型細胞,比如能夠產生新型材料的細胞或是能夠清理原油泄漏污染的細菌。 組裝生命 在波士頓海洋工業園區——擁有40年歷史的加州的“硅谷”—
人造生命誕生?復旦生命科學學院首席教授:距離應用還早 上周,64歲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向外界公布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消息——他和他的團隊成功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全球第一個 “人造細胞”在他們的實驗室中誕生了。 消息引發輿論大嘩,有人稱其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操控生命的方式,等于創造了“
Synthia,若干年后,人類科技的里程碑上將銘刻這個名字,盡管它只是一個細胞。與千千萬萬細胞的區別不只是它上面留下了46名科學家的名字,以及 “生存”、“犯錯”、“戰勝”、“用生命創造生命”等評價——這是個人造的細胞。克雷格·文特爾,制造這個人造細胞的美國科學怪人,從此被稱為“挑戰上
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經過兩年半時間的研究和實驗,近日終于首次成功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在3月份的一個星期五,科學家們在離開實驗室之前將一百多萬對人造DNA堿基對注入到山羊支原體細胞中。當星期一回到實驗室時,他們發現這些細胞正生長成一個個細胞群。 文特爾研究所的這一結果
原代細胞(primary cell) 是指從機體的組織(如人組織、小鼠組織、大鼠組織和兔組織等)經蛋白酶或其它的方法獲得單個細胞并在體外進行模擬機體培養的細胞,稱為原代細胞。一般認為,培養的原代的第1代細胞和傳代到第10代以內的細胞統稱為原代細胞培養。在人工條件下使其原代細胞生存、生長、繁殖和傳代,
4 合成生物學的貢獻和困擾 4.1 合成生物學的概念與意義 合成生物學 (Synthetic biology) 是一門建立在系統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學科基礎之上,并以基因組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生物科學。 合成生物學一詞最早出現于1911年的The Lancet雜志,但許多學者認為合成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