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美國J. Craig Venter研究所的Craig Venter博士是科學界里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與企業家。由于其在人造人,以及對基因研究等方面的偏執熱愛,因此被戲稱為“科學怪人(Bad boy of Science)”。 3月4日Venter博士宣布建立一家新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主要針對分析測序基因組,并將這些遺傳變異信息與臨床結合起來,希望能建立“世界上最大的人類基因組測序工程”,而且這一公司還希望能發展與衰老有關疾病的細胞療法。 “結合我們的核心專業技術——基因組學,信息學,以及干細胞療法,我們能解決針對目前醫學與社會中最大的挑戰之一:衰老及衰老相關疾病問題,”Venter在新聞稿中表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延長生命,而且希望能延長健康高性能,生活質量更高的生命。” 這家公司除了Venter之外,創始人還包括有生物技術專家Robert Hariri,以及創......閱讀全文
人為什么會變老?對于人類來說,如何才能長生不老真的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但是至今為止都沒有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衰老一直是生命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整個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數據顯示到2050年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因此,深入了解衰老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腦血管疾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Science:重磅!親聯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產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國愛荷華大學心臟研究員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長生不老”是人們永恒的夢想,煉丹的古人數不勝數,“青春永駐”也在傳奇小說里經常出現,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抗衰老”。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抗衰老研究都是十分熱門的領域, 最近,分子生物物理學家 Maria Konovalenko 致信 Google 聯合創始人 Sergey Brin,
自古以來,人類就追求青春常在,生命不老。在蒙昧的遠古時代,人們企圖借助神靈或一種隱形的力量來煉制“仙丹靈藥”,達到“長生不老”。近代,科學家則運用日漸先進的研究手段,從群體、細胞、分子、基因水平上,逐層深入,研究衰老的秘密。自19世紀以來,科學家先后提出的學說不下20余種,但是很多學說并沒有得到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類的壽命也不斷增加,如果這種增加持續下去,那么,在可見的未來,百歲老人的數量將大幅增加,從而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堅信一個真理,那就是:生命何其短暫,少數活得久一點的人,也因為其超乎常人的年齡,而被
“人為什么會衰老,人的壽命到底有沒有極限?”“我們能不能實現長生不老、返老還童?”兩年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蔡時青在一個科普論壇上拋出的這些問題,引起了眾多同行的關注和提問,他的觀點也被一些人概括為“人類已經有望實現‘長生’,而我們的目標卻是‘不老’”。 如今,由蔡時
時隔六年,素有“科學狂人”之稱的基因測序教父級人物克雷格·文特爾(J.Craig Venter)冒著京城“紅色警戒”的霧霾再次來到中國。 雖年過七旬,文特爾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回答記者提問總是面帶微笑。這位曾參加過越戰的科學家是頂級的基因測序專家。40多歲時進入美國國立衛生院(NIH),9
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它們究竟意味著什么? 它們將如何改變新藥發現和研發的未來?它們又將如何改變我們預測、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式?幾位AI專家為我們分享了他們的獨到觀點。 主持人: David Beier博士,Bay City Capital董事總經理 嘉賓: Jessica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為期三天的第七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暨2012年亞太區生物信息學峰會在香港九龍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華大基因主辦,《GigaScience》雜志協辦。來自全球300多名專家學者云集香港,共同探討了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云計算、生物倫理等研究領域內的最新進展,并深入探
當你無聊時,即使不餓,你是否也會去尋找食物呢?當你感到饑餓而無法進食時,你是否會感到不安呢?當你看到食物時,即使不餓,你是否也想吃呢?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并且無法控制自己的對食物的焦慮,這篇文章可能會給你一些幫助。 他知道自己聽起來像一個萬靈藥推銷員。畢竟,一個著名大學的終身教授不會每天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近日,有科學家發表報告稱,通過詳細分析超過50萬人的基因信息以及這些人父母的壽命記錄,確認了人類基因組中12個對壽命有顯著影響的區域,理論上可以基于研究形成DNA“評分系統”評估人們的預期壽命。 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和發展,給了人們探問壽命謎題更精細的工具。然而無論工具如何變化,人類的終極目標卻始
2018年11月,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聲稱世界上首批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一對雙胞胎女性嬰兒---出生。他利用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對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得她們出生后就能夠天然地抵抗HIV感染。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這條消息瞬間在國內外網站上迅速發酵,
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衰老使人體機能逐漸退化,越來越接近死亡。現在科學家們正在逐步揭開衰老的秘密,在分子水平上尋找延緩衰老和治療衰老相關疾病的線索。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長生不老的追求。“科學狂人”J. Craig Venter對此也很感興趣,他在2014年創立了人類長壽公司(Human
大象的基因和衰老速度或能幫助研究人員尋找到抵御癌癥及健康長壽的新線索;2015年歐盟國家中有130萬人死于癌癥,超過了28個國家死亡總人數的四分之一,盡管近些年來癌癥療法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患者癌癥的確診率依然在上升。圖片來源:theconversation.com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的壽命更
大象的基因和衰老速度或能幫助研究人員尋找到抵御癌癥及健康長壽的新線索;2015年歐盟國家中有130萬人死于癌癥,超過了28個國家死亡總人數的四分之一,盡管近些年來癌癥療法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患者癌癥的確診率依然在上升。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們的壽命更長,這就意味著其患癌且因癌癥死亡的風險更高,在歐
每年12月,《科學》雜志都會公布年度突破及入圍成果。以下為今年的10大突破和贏家,排名不分先后。 1.時空漣漪撼動科學界 今年發現時空漣漪(即引力波)撼動了科學界。它完成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00年前完成的一項預測,為40年來尋找這種無窮小的漣漪畫上了句號。但這個故事并未結束,科學家將此次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日前發布了《關于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09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是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對我國未來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主要支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和重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9年已經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在機體衰老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本年度科學家們在該研究領域取得的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Fouquerel et al. (2019). Mol
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有一個比喻: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關系就像詞典與文章、元素表與化工廠。基因組學中微小的差異,在蛋白質組學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萬倍地放大。因此,要真正闡釋生命,必須從蛋白質組中尋找答案。 北京市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主入口處,一棟由南北雙樓組成的銀白色建筑呈一字型展開。這里是國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有一個比喻: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關系就像詞典與文章、元素表與化工廠。基因組學中微小的差異,在蛋白質組學中可以被千倍甚至近萬倍地放大。因此,要真正闡釋生命,必須從蛋白質組中尋找答案。 北京市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主入口處,一棟由南北雙樓組成的銀白色建筑呈一字型展開。這里是國家
到目前為止,生物學家仍然還不清楚,人類和其他生物體內到底有多少個編碼蛋白質的活性基因,即便一些物種的基因組已經完成了序列測定。只是因為許多基因和它們的蛋白質產物是通過計算機程序預測出來的。 蛋白質組學領域的目標是發現所有由一個特定生物產生的蛋白質。這樣的蛋白質組圖譜將可能推測出精確的活性基因數量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鼴鼠通常的壽命為30年,但各方面體征都十分類似的老鼠通常壽命卻僅為3年。對此,谷歌(微博)旗下生命健康公司Calico就希望利用手頭的15億美元現金搞清這一問題。日前,美國科技撰稿人安東尼奧-瑞哥多(Antonio Regalado)撰稿,詳盡分析分析了谷歌旗下Ca
美國《時代》周刊12月9日在其網站上揭曉了本年度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醫學突破評選結果。2010年十大科學發現 1. 最出眾的長角恐龍:美國科學家在猶他州發現了15只角,而它們竟然是重達2500公斤的巨型恐龍的頭頂裝飾物。這種名為科斯莫角龍的恐龍生活在7600萬年前,猶他大學研究人
蕾妮·瓦林特(Renee Valint)的女兒謝爾碧(Shelby)在2000年出生時,看起來虛弱無力,就如同一只耷拉著的布娃娃。謝爾碧學著走路和說話,但學得非常慢,錯過了兒童發展的重要階段。到4歲時,她還只能坐在輪椅上。到五年級時,她開始要用電子語音設備與人交流。絕望無助的蕾妮把女兒從菲尼克斯
>110歲 “我試圖活出真相,” 伊利諾伊州Shelby Harris先生經常說。他活到111歲,直到離開人世的前幾個月,他還開出了當地棒球聯盟隊2012賽季的第一球。 意大利的Ill. Emma Morano女士活到117歲。去世前幾年,她還自己做面食,打雞蛋。 ▲Emma Mar
西班牙、英國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提取血液中的細胞,測試細胞中端粒的長度,可推斷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這種檢測方法將于2011年年底在英國上市,由此引來爭議與關注 端粒長度 決定生物壽命 西班牙馬德里國立癌癥研究中心的瑪莉亞?比拉斯科博士是這項商業端粒檢測方法的發明者,她說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快捷
十年,對于不少人來說不過是轉瞬之間,而對于北生所,則是滄海桑田。十年,這塊被譽為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的研究所,展現出一幅生命科學領域的壯偉藍圖。 在建立之初,北生所便擔負特殊的歷史重任:不僅要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更要探索出先進的現代化研究所的管理機制。自此,北生人兢兢業業,在短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