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至1972年,12位宇航員將足跡印在了月球上。但一項新研究顯示,億萬年以來,地球還在源源不斷地將另一種生命的痕跡——氧氣送到月球表面。 日本大阪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自然—天文學》上報告說,太陽風把地球氧氣“吹到”了距離地球約38萬公里的月球。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24億年里,約有4萬億萬億萬億氧原子被嵌入月球土壤,但這并未讓這顆星球變得更宜居。 研究人員對日本月球探測衛星“月亮女神”所獲數據的分析顯示,當太陽、地球與月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附近帶電荷的氧離子明顯增多。他們認為這些氧氣就是受太陽風影響,從地球大氣層中被“吹”到月球的。這是首次發現有地球氧氣到達月球。 由于地球為月亮輸送氧氣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早期的氧離子最可能來源于地球臭氧層。在這里,某些長波日光將臭氧分解為氧分子和單個原子。之后,單個原子被更高層大氣過濾,之后“逃逸”到太空。因此,對現在月球上的一些痕跡進行分析,也......閱讀全文
2月24日消息,生物演化進程推遲,地球將面臨進退兩難時期。國外媒體報道,地球將要進入歷史上一段進退兩難時期。這是因為地球進入中年時期,氧氣含量逐漸下降,生物的演化進程被推遲了20億年之久。研究人員通過創建計算機模型來弄清氧氣含量維持低水平的原因。 北京時間2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地球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引起大氣中氧含量增加的“大氧化事件”是地球大氣層發生的最重大的一次改變,它使我們現在能夠呼吸到賦予生命的氧氣。現在加拿大科學家揭開了早期大氣里的氧氣為什么會突然增多之謎。 如果沒有氧氣,地球上就不會有我們現在已知的生命存在。它所提供的超級動力空氣,促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樣
新研究對氧氣出現在地球的時間提出了質疑 新的研究對氧氣何時出現在早期的地球提出了質疑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并不需要“呼吸”氧氣,但是大氣中如果沒有能夠自由呼吸的氧氣,早期生命除了綠藻也就剩不下什么了。傳統觀點認為,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大約于距今24億年前在地球上站穩了腳跟,這幾乎占
美加兩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大氧化事件”之前0.5億至1億年間,在大氣中就開始有氧氣存在,這也導致了在此之后大氣中氧氣含量的大幅度增加。 以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由于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生物突然進化而導致了“大氧化事件”的發生。但這項新的研究認為,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生物進化過程&nb
這是2007年2月28日美國冥王星探測器“新地平線號”利用隨機攜帶的遠程勘測成像儀(LORRI)拍攝的木衛二從木星的云端升起的照片。 NASA木衛二“歐羅巴”的自然色圖像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近日,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在著名的木星衛星“歐羅巴”表層下面有著大面積的液態水海洋,其中的氧氣
科學界一直認定,地球上的復雜生物是在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達到現在的標準時才逐漸進化出來的。但是,學者在研究丹麥海綿后認定,復雜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并不需要高濃度的氧氣,并向傳統理論發起挑戰。 復雜生物的起源一直都是科學界的難解之謎。原始的細胞如何進化成了當今在地球上的高等生命形態?教科書上一般采用
據國外媒體報道,2009年全球經濟受經濟危機影響將延緩增長速度,但是科學研究的步伐卻并不會因此而停滯。目前,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征求了專家小組意見,預測了2009年的重大科學突破,這些科學突破涉及各個領域,比如動物學、天文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 1、動物學:對野生動物的基
這張藝術概念圖顯示的是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行的類地行星可能的樣子。最新研究稱,利用太空望遠鏡更容易在這種行星上發現生命跡象。 這張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片顯示的是一顆恒星正在擺脫它的外層,這些物質在它周圍形成一個繭狀物。內核形成的白矮星是圖片中間的一個白點。
今夏各地頻發高溫、暴雨,北美爆發森林大火,全球變暖引發的極端天氣再次給人類敲響氣候變化的警鐘。 “過去我們一直關注二氧化碳濃度快速上升,卻忽視了大氣中氧濃度的變化。”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授對記者說。目前,大氣中氧氣濃度下降的速度是二氧化碳上升速度的兩倍,假定二氧化碳排放維持高排放情景
太赫茲治療前列腺癌案例: 患有前列腺癌的陳先生在2012年8月6日-11日集中接受了6次的非干涉太赫茲波的治療,根據陳先生四周后在醫院的檢驗結果報告單顯示,他的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由照射前的34.370μg/L下降到了1.420μg/L(正常值為0.000—4.000μg/L)。在后續的回訪中我
在白天,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一個復雜的、多階段的生化過程,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糖。最近,一個研究小組——包括卡耐基科學研究所的Mark Heinnickel、Wenqiang Yang和Arthur Grossman帶領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對于光合器裝配所必需的一種蛋白質,可以幫助我們追溯到地球上
據《每日科學》網站報道,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如此假說:距今約5.4億年前,首批穴居動物在鞏固地球早期氧氣保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穴居動物顯著提高了含氧水與海洋沉積物接觸的機會。暴露在含氧條件下導致居住在這些海底沉積物中的細菌將磷酸存儲在細胞內。經過一段時間,穴居動物將海底沉積物混合,海底沉積物中的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由瑞士蘇黎世、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負責的研究表明,早在24億年前的地球上,藍藻的活動使得大氣中充滿了氧氣,允許好氧生物的出現和進化。而今天發表于國家科學研究院的論文認為可通過模型重建來研究藍藻對地球大氣的影響。這些細菌在形態學上的變化是令人影響深刻的,可分布
圖中是面包屑海綿,最新研究顯示,類似海綿的地球早期動物可能存活于無氧環境中。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最新研究顯示,地球最原始動物可能幸存于幾乎沒有氧氣的水中,該項發現表明,伴隨著動物進化發展,形成了現代富氧海洋環境,而不是富氧海洋環境促使動物進化。 海綿類似于地球最早生活在低氧水域
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與氧氣息息相關,特別是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的外界環境,一直為國際地質學界所聚焦。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4月10日公布一項最新發現:在寒武紀大爆發主幕期間,中國華南地區未發現大規模氧化事件,即大氣中含氧量并未發現明顯增加。 長期以來,地質學家對地球大氣—海洋系統從地球誕生之初的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前不久,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爆紅”,再次激起人們對太空探索的興趣。然而,面對深空探索,人類始終面臨一個重要難題——如何在浩瀚的太空中,為宇航員或太空旅客、移民者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生命保障系統? 近日,在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的合成生物學實驗室
圖為實驗中的面包屑軟海綿。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報道,科學最強大的定律之一,即在地球上當大氣中氧氣含量上升至接近現代水平時,復雜的生命才能得以進化。而南丹麥大學和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對此理論提出了挑戰,他們通過對丹麥奧胡斯峽灣處捕獲的一種常見小海綿研究發現,這個酷似最早期動物的物種
日本科學家研究推測,構成地球最深處內核的“缺失元素”或許是硅,如果研究屬實,則有助人類進一步了解地球構造。 內核是位于地球最深處的一個半徑1200公里的固體球體。由于所處位置太深,科學家只能通過研究地震波通過該區域的方式推測其構成。目前已知,地球內核重量的85%為鐵、10%為鎳,另有5%成分因
圖為實驗室中的面包屑軟海綿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17日報道,科學最強大的定律之一,即在地球上當大氣中氧氣含量上升至接近現代水平時,復雜的生命才能得以進化。而南丹麥大學和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對此理論提出了挑戰,他們通過對丹麥奧胡斯峽灣處捕獲的一種常見小海綿研究發現,這個酷似最早期動物的物種在生
宇航員Alan Bean踏上月球1969年至1972年,12位宇航員將足跡印在了月球上,但一項新研究顯示,億萬年以來,地球還在源源不斷地將另一種生命的痕跡送到月球表面:氧氣。日本大阪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在上報告說,太陽風把地球氧氣吹到了距離地球約38萬公里的月球。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24億年,約
約23億年前,早期地球是一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缺乏氧氣的世界,但隨后它短暫而又神秘地獲得了富氧大氣層。這個被稱為Lomagundi的事件可能提供了出現復雜的、類似動物生命的短暫機遇,并在人們今天看到的所有動物的祖先出現之前演化了數十億年。 地球據認為在距今8億年前開始發展其現代的富氧大氣層。這是
近日,包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以下簡稱“地大”)科研人員在內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距今約6.3億年的新元古代,極端寒冷氣候之后的氧氣劇增促進了早期動物演化。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英國《自然》雜志。 據了解,在地球歷史上超過3/4的時間里,大氣圈和海洋中的氧氣含量都很低,難以維持動物生存。
在無生命跡象的地球早期,存在少量氧氣,即穩定的基態氧分子。顯然這些氧氣不可能是通過現在所熟知的光合作用而來。那么它來自何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田善喜教授研究組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地球上氧氣產生的全新機制。研究論文1月4日發表在《自然·化學》上。 在早期大氣環境中,存在較多的二氧化碳和低能
在無生命跡象的地球早期,存在少量氧氣,即穩定的基態氧分子。顯然這些氧氣不可能是通過現在所熟知的光合作用而來,那么它來自何方?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田善喜教授研究組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地球上氧氣產生的新機制,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化學》1月4日發表了該成果。 在早期大氣環境中,存在較多的二氧
在無生命跡象的地球早期,存在少量氧氣,即穩定的基態氧分子。顯然這些氧氣不可能是通過現在所熟知的光合作用而來。那么它來自何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田善喜教授研究組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地球上氧氣產生的全新機制。研究論文1月4日發表在《自然·化學》上。 在早期大氣環境中,存在較多的二氧化碳和低能量電
對于像我們這種密集呼吸的動物而言,地球的大部分歷史時期都是不適宜生存的。只有在5億多年前,氧氣遍布于空氣并溶解于海洋中,才向那些比一只海綿更活躍的動物的進化敞開了大門。如今,研究人員或許已經找到了有關這次動物發展的一個令人驚訝的觸點:威脅要消滅所有地球生命的環繞全球的冰川期。 美
如果沒有兩個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的微小生命形式)在古代的融合,人類今天可能無法行走在地球表面。這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雷克在近期的《自然》雜志網絡版上提出的關于原核生物與生命進化的最新重大見解。 內共生指的是一個細胞生活在另一個細胞內。如果兩個細胞共存足夠長
細胞膜對大部分的物質都具有阻礙性,并非完全通透的,即它能讓某些物質通過,也能阻擋某些物質的通過,所以細胞膜又被稱為“選擇性細胞膜”。因此,細胞膜可說是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對進出細胞的物質具有選擇性,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有許多種。下列敘述兩種簡單又不需要能量幫忙的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歐洲化學學會近期發布了一份新元素周期表,用“扭曲”的方式顯示了地球上90種自然元素相對豐富或稀缺的儲量,最后得出結論:人們仍然可以輕松地呼吸氧氣,但氦氣可能很快會消失。 歐洲化學學會會長戴維·科爾-漢密爾頓說,這幅生命基礎元素圖是一種重要的提醒,告訴人們地球上哪些元素將會因為
氧化碳排放、油價飆升、能源危機已成為當前熱門的話題。 實際上,地球上的能量巨大。太陽每秒鐘到達地面的能量達80萬千瓦,如果將太陽光照射地球表面1個小時產生的所有能量聚積起來,就足以滿足人類整整一年的能源需求。 而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有效的固定太陽光能的過程,如果人類可以像植物一樣利用光合作用,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