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秋高氣爽”,但當秋天撞上一年一度的秸稈焚燒季,空氣也著實“爽” 不起來。自入秋以來,全國多地遭遇嚴重霧霾天,而多省密集焚燒秸稈正是主要原因之一。焚燒秸稈不僅影響空氣質量,長遠來看,還會使農田肥力大量流失,給農業發展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害。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要解決秸稈焚燒難題,就必須為秸稈找到合理的出路。而找出路的關鍵在于取得科技上的突破。 科技為秸稈找出路 據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介紹,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傳統思路可以歸納為4類: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和基料化。多年來,科研人員主要從這幾個角度來探索秸稈的出路問題。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朱典想一直致力于將秸稈加工為新型清潔能源“木煤”。目前,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已經建立了多家工廠,其中最大的一條生產線位于河北,年產木煤20萬噸。他們主要依靠在鄉鎮設點,集中回收農民上交的秸稈,對秸稈進行加工處理后得到的能源再返還給農民。這......閱讀全文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秸稈生產大國。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一半在果實中,一半在秸稈里,秸稈中蘊藏著豐富的能量。然而,以往常常重視果實而忽視作物秸稈,大量的秸稈未被科學利用,部分地區大量秸稈就地焚燒,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 推進秸稈資源產業化利用,
青島生物質天然氣項目并網運營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生物天然氣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將生物天然氣納入國家能源體系,建立分布式生產消費體系,旨在加快生物天然氣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 這一消息讓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的重要副產品,可以用作燃料、飼料、肥料、生物基料和工業原料等。安徽省作為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和商品糧基地,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多年來,受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一部分農作物秸稈被棄置或者露天焚燒,使“資源”變成“污染源”,造成巨大資源浪費和污染環境,產生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
7月中旬,我國不少地區三夏收獲已完成,作為農業廢棄物的秸稈該如何處理成為人們關注的又一焦點。 秸稈作為農業廢棄物,是農業生產的“另一半”,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用則利、棄則害。開展秸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大任務和舉措。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秸稈理
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伴生農作物秸稈高達7億噸,如何綜合利用成為重大課題。從2000年開始,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部門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等在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去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又討論通過了“十二五”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其中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發展循環型
近年來,我國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種養業快速發展,不僅保證了糧食生產能力,糧食安全和優質農產品的供給也得到了保障。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農業廢棄物。 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已經到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必須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資源、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歷
大量焚燒秸稈,不僅造成環境嚴重污染,浪費資源,破壞土壤,甚至引發火災。然而,近年來政府年年禁燒,秸稈卻又年年被燒。“政府與群眾利益應該是一致的,只堵不疏,絕不是治本之策!”在河南省鄲城縣秸稈禁燒綜合利用會議上,該縣縣長羅文閣擲地有聲地表示。 據了解,河南省鄲城縣是一個典型的
近年來,由于對空氣質量的關注,焚燒秸稈這種破壞環境的行為被推上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禁止秸稈焚燒,政府年年強調,有關部門大力整治,鄉鎮干部更是嚴防死守。然而,秸稈焚燒現象仍屢禁不止。 據上海市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會長陳臻介紹,上海市耕地面積為24.4萬公頃,分布在郊區9個區縣(含浦東新區)。2014
與其大費周章地對農民燒秸稈圍追堵截,不如多在提高秸稈利用率上想想辦法。變廢為寶,要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當秸稈資源被有效利用后,你讓農民燒,人家還舍不得呢 11月初,北方多省市持續一周“四面霾伏”,期間環境衛星共監測到秸稈焚燒火點756個,糧食大省黑龍江以580個火點數穩居第一,占此次監
“我腳下的這塊地從來沒這么軟乎過。前幾年你來看的話,都是硬邦邦的,小車都壓不出轍來。地好了什么都好。這是因為我們把玉米秸稈深翻還田了。”10月中旬,吉林松原玉米豐收在即,在“東北區域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經驗交流與現場觀摩會”上,一位當地農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作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框架下
“應盡快完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組織和管理機制,加強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究,促進秸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形成成熟、完善、先進的配套技術。”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教授謝德體建議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教授謝德體(受訪者供圖) “中國農民對作物秸稈的利用
國內某企業生物質鍋爐驗收現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生物質顆粒燃料示范項目》近日在江蘇正式啟動,項目將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全國試點城市建設一批生物質顆粒燃料在工業爐窯上替代化石燃料的示范項目。江蘇繼廣東、福建之后成為第三個啟動示范項目的地區,第一批項目計劃有20多個。
圖為國內某企業生物質鍋爐驗收現場●工業企業使用熱能,可以與能源服務公司簽訂購買用能服務合同,能源服務公司投資建設供熱系統并進行運營管理,為用能企業提供熱能服務。通過項目的實施,探索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商業運營模式●目前江蘇建有15座生物質電廠,但是每年僅消耗100萬噸秸稈,只占江蘇秸稈
環保部網站28日下發關于征求《環境空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其中指出細顆粒物污染防治目標是到2015年,建立有效的排放監控機制和考核機制,構建完善的政府和企業目標責任制,基本建立起重點區域細顆粒物污染防治體系,并逐年減少細顆粒物排放總量;到2020年
又到麥收時節,與往年鄉鎮干部田間駐點督導禁燒不同,今年,河北省大部分地區秸稈禁燒采用高清視頻監控系統。通過指揮平臺24小時監控可及時發現并處置火情,減少大氣污染。 “藍天工程”布設4000余個監控點位 “我們足不出戶,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嚴密監控各個鄉鎮的村莊、農田是否存在秸稈、垃圾焚燒現象
“根據諾維信與麥肯錫公司最新研究結果,到2020年生物燃料行業將有能力為中國替代3100萬噸汽油消費,減排約9000萬噸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這個產業能為中國帶來320億元的國民收入,相當于創造600萬個工作機會。”4月18日,正在參加博鰲論壇的全球最大工業酶制劑生產企業丹麥諾維信公司首席執行官
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是廣大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共同愿望。 推進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是治霾的必要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民生,合乎民情,順乎民意。 環境保護全國一盤棋,秸稈禁燒亦如此。有鑒于此,我們邀請湖北周邊六省的評論員,就秸稈問題
一捆捆農作物秸稈塞進專用機械后,經加工變為一袋袋新型生物質燃料;一處處遍布鄉村的秸稈壓塊加工點,成為造福廣大群眾的新能源供應站;一個個普通的農家院落,因為解決了柴草亂堆問題而變得整潔美觀……在樂亭縣,秸稈能源化利用給百姓日常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隨處可見。 近年來,樂亭立足農業大縣實際和實現綠色發
將木屑、枝椏、秸桿等農林剩余物高值化綜合利用替代化石燃料的科技夢想正在成為現實。這是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所長蔣劍春研究員率領的創新團隊,開展產學研合作,經過10多年的苦心研究,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可喜成果——農林剩余物多途徑熱解氣化聯產炭材料關鍵技術。創新集成的農林剩余物多途徑熱解氣
大氣污染防治打開市場空間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在近期即將公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將提出要重點推廣秸稈利用新技術。這意味著在此前《“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基礎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將獲得政策面進一步加碼,產業化發展進入加速期。 市場分
一心想做西部經濟領頭羊、中國第四城的成都,終于在前幾天“榮登”中國城市“排行榜”的首位―――連續多日位居中國空氣污染指數城市排行榜第一。其“分數”甚至遠遠兩倍、三倍高于緊跟其后“追隨者”四川綿陽、德陽等天府之國各大城市,就連一向被國人詬病污染嚴重的北京市,也一度被四川這三座大城市擠出20名以外。
環境問題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的一件大事。2014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召開,為了保障會議期間的空氣質量,北京周邊省份全部加入到空氣保衛戰中。事實上,由于前些年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速發展,曠日持久的霧霾天氣席卷全國多個城市,現在環境治理成了各級政府的一
這幾天,江蘇省興化市114.38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最佳收割期。 6月4日上午,在江蘇省興化市陳堡鎮鎮郊村村民金國群家5畝多地的小麥田里,農機手馬圣正駕駛著久保田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開足馬力搶收小麥。老馬操作嫻熟,不到1小時,5畝多麥田已全部收割裝袋。 記者發現,收割后
隨著現代電子工業的快速發展,各種高集成和高功率無線通信系統和電子器件數量急劇增加,導致電磁干擾和電磁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不僅在通信領域中對信號的產生、傳播和接收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且給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尤其是人類身體健康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危害。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早在1969年就將電磁輻射列為繼水
科技部 農業部關于發布《農業廢棄物(秸稈、糞便)綜合利用技術成果匯編》的通知各有關單位: 為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業廢棄物資源規模化利用中的應用,加大示范推廣力度,吸引企業和專業投資機構積極參與投資,科技部聯合農業部認真梳理凝練了“十五”以來國家科技計劃支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技術成果和典型
“以生物炭為核心的農林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未來將成為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在日前于河南農業大學召開的2013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如是說。 生物炭通常是指農林廢棄物等生物質,在缺氧和一定溫度條
我國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億多噸(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 秸稈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以秸稈為紐帶,將秸稈收集與生態種養、秸稈能源化和秸稈材料化有機銜接,加固了農業循環經濟的鏈條,拓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了農民收入和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鼓勵和引導秸稈產業的發展,對
中化新網訊 “三農”問題一向是全國兩會熱點。今年兩會上,來自農業領域的人大代表表示,以先進的化工科技解決秸稈生物質綜合利用問題,在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的同時,得到的生物質炭肥、木醋液、熱解氣等產品可回用于“三農”,助力農業轉型升級。他們建議大力推廣這些技術,為農業發展培育出更多沃土良田。
記者從農業部召開的全國秸稈循環農業現場會獲悉:目前,全國已累計建設秸稈固體成型加工點超過100處、年產成型燃料30萬噸以上,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150多處,秸稈熱解氣化站近900處,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40多個、總裝機容量約82萬千瓦。據測算,秸稈新型能源化開發利用量約640萬噸。 近年來,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廢棄秸稈非常多,秸稈的種類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量大、低值、體積大、不便運輸,而其自然降解的過程又極其緩慢,因此很容易導致以堆積、荒燒的形式直接傾入環境,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近年來,農業機械化收割的普及,讓留在地里的秸稈茬更高也更多了。尤其到夏收、秋收時節,秸稈的集中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