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病理(二)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二)4、抵抗力 乙腦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加熱30分鐘或100℃加熱2分 鐘,均可使 其滅活。但其存活時間又與稀釋劑的種類和稀釋程度有很大關系。例如在以脫脂乳為稀 釋劑時,于30℃放置120小時后還有活存病毒,但如以生理鹽水稀釋,則迅速滅活。 10 %正常滅活兔血清和0.5%乳白蛋白水解物也有較好的保護作用。病毒的稀釋度越高, 病 毒死亡也越快。 乙腦病毒對膽汁和去氧膽酸鹽敏感。乙醚和氯仿也有明顯的滅活作用。丙酮似乎只能 破壞病毒的表面結構,感染性不被徹底破壞。常用消毒藥如碘酊、來蘇爾、甲醛等都有 迅速滅活作用。 乙腦病毒對酸敏感,實踐中常用1%鹽酸作不耐熱器材,如塑料滴定板的消毒劑。 乙腦病毒對胰酶敏感,是應用組織培養細胞增殖乙腦病毒時所必須注意的問題。5、病原性 乙腦病毒在蚊叮咬時侵入動物體迅速進入血流。先在神經外組織(肝、 脾、......閱讀全文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病理(二)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二)4、抵抗力?? 乙腦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不大。56℃加熱30分鐘或100℃加熱2分 鐘,均可使 其滅活。但其存活時間又與稀釋劑的種類和稀釋程度有很大關系。例如在以脫脂乳為稀 釋劑時,于30℃放置120小時后還有活存病毒,但如以生理鹽水稀釋,則迅速滅活。 10
乙腦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介紹(二)
? 三、微生物學診斷 乙腦早期快速診斷通常采集性期患者血清或腦脊液特異性lgm ,也可做RT—PCR檢測標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一般6個小時內可初步報告結果。常規血清學試驗,(H1、CF、NT)需取雙份血清,同時做對比試驗,當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比急性期≥4倍時,有輔助診斷意義,可用于臨床回顧性診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
本病毒首先(1953年)在日本從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獲得,因此稱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稱日本乙型腦炎(JBE)。1950年以來,我國對該病進行了大量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研究,為了與甲型腦炎相區別,定名為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理生理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干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灶;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小結。部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理生理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干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灶;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膠質小結。部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免疫
7.免疫乙腦病毒產生堅強的持久免疫力,迄今沒有見到臨床病例在痊愈后第二 次感染發病 的報道。且如上述,乙腦病毒的抗原變異不顯著,尚未發現在免疫保護力方面明顯不同 的型或亞型,這就為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特異性預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應用的乙腦 疫苗有滅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兩種。滅活疫苗的制造方
流行性乙型腦炎診斷(二)
(三)恢復期 極期過后體溫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轉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滯階段”,以后言語、表情、運動及神經反射逐漸恢復正常。部分病人恢復較慢,需1~3個月以上。個別重癥病人表現為低熱、多汗、失語、癱瘓等。但經積極治療,常可在6個月內恢復。 (四)后遺癥期雖經積極治療,部分患者在發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簡介
簡稱乙腦病毒,屬于蟲媒病毒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主要癥狀為高熱、頭痛、嘔吐、昏睡、痙攣等。重癥者可周身高燒、抽痙不止、腦水腫、呼吸或循環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留有后遺癥。消滅蚊子孳生地,并撲滅越冬蚊和新生成蚊是預防乙腦的關鍵。豬是乙腦病毒的主要中間宿主和傳染源,在乙腦流行季節前,應對豬進行預防注射,可
乙腦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介紹(一)
?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首先(1953年)在日本從患者腦組織中分離獲得,因此稱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所致疾病在日本稱日本乙型腦炎(JBE)。1950年以來,我國對該病進行了大量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研究,為了與甲型腦炎相區別,定名為流行性乙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簡介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簡稱乙腦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原體。呈球狀,核酸為單鏈RNA,外層具包膜,包膜表面有血凝素。低溫條件下,能自下而上較長時間,在動物、雞胚及組織培養細胞中均能增殖。幼豬是乙腦病毒的主要傳染源和中間宿主,蚊子是乙腦病毒的傳播媒介。當人受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乙腦病毒進入人體,在血管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診斷介紹
乙腦早期快速診斷通常采集性期患者血清或腦脊液特異性lgM ,也可做RT—PCR檢測標本中的病毒核酸片段,一般6個小時內可初步報告結果。常規血清學試驗,(H1、CF、NT)需取雙份血清,同時做對比試驗,當恢復期血清抗體滴度比急性期≥ 4倍時,有輔助診斷意義,可用于臨床回顧性診斷。由于乙腦患者病毒血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抗原特性
乙腦病毒抗原性穩定,在同一地區不同年代分離的毒株之間未發現明顯的抗原變異。E糖蛋白上有中和抗原表位和血凝抗原表位,可誘發機體產生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在感染與免疫中重要作用。用單克隆抗體做交叉血凝抑制試驗證實E糖蛋白上有與黃病毒屬成員廣泛并叉的屬特異性抗原,也有僅與圣路易、墨里谷、西尼羅腦炎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防治原則
防蚊、滅蚊和易感人群的預防接種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尚無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防蚊、滅蚊和動物接種 通過清除蚊蟲孳生場所,開展宣傳教育,改善環境衛生條件等方式控制蚊蟲等傳播媒介的數量。由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在蚊—豬循環中進行,人是偶發感染宿主。所以在流行季節前,通過提前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特異治療介紹
乙腦治療仍采用對癥處理及支持療法,有報道用病毒唑、干擾素、恢復期血清等治療,可能減輕病勢,但已出現腦炎癥狀者,則無治療效果。中國采用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制備出高中和活性乙腦單克隆抗體,經系統動物實驗治療證明安全有效,95年經衛生部批準進入 Ⅰ、Ⅱ 期臨床試驗,是一種特異免疫治療制劑。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診斷介紹
1.主要生物學性狀: 病毒結構蛋白有3種:M、C和E,抗原性穩定。病毒在pH6.0~6.5范圍能凝集雛雞、鴿和鵝的紅細胞,在地鼠腎、幼豬腎等原代細胞,以及AP61或C6/36蚊傳代細胞中均能增殖,最易感的動物為乳鼠。 2.臨床意義: 三帶喙庫蚊為傳播媒介,形成蚊→動物→蚊的不斷循環,人感染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免疫性
人受乙腦病毒感染后,大多數為隱性感染及部分頓挫感染,僅少數發生腦炎(0.01%),這與病毒的毒力,侵入機體內數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關。流行區成人大多數都有一定免疫力,多為隱性感染,10歲以下兒童及非流行區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發病。 本病病后4~5天可出現血凝抑制抗體,2~4周達高峰,可維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監測介紹
乙腦的流行規律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尚無理想的監測方法。下面介紹幾種監測方法提供參考 (一)媒介蚊的強度和出現早晚:定期、定地點、定時間、定量捕捉蚊子,特別是定地點最好在牲畜棚(特別是豬圈)內,定時間最好是黃昏7-8點蚊子吸血高峰時,觀察三帶喙庫蚊的出現時間及其在蚊中所占比例。 (二)豬抗體的監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分離和鑒定
根據乙型腦炎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及其臨床特征,例如高熱和狂暴或 沉郁等神 經癥狀,流行期中不難作出診斷。但是必須與其它的病毒性、細菌性和中毒性腦炎相鑒別。 由于母豬可能發生流產,公豬可能發生睪丸炎,還需注意與布氏桿菌病、細小病毒病以及生 殖和呼吸道綜合癥等鑒別。為了確診,必須進行病毒分離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病理生理及臨床表現
病理生理 可引起腦實質廣泛病變,以大腦皮質、腦干及基底核的病變最為明顯;腦橋、小腦和延髓次之,脊髓病變最輕。其基本病變為:①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可見腦膜與腦實質小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圍套式細胞浸潤;②神經細胞變性壞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篩狀軟化灶;③局部膠質細胞增生,形成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特異預防介紹
現用的乙腦滅活疫苗是用地鼠腎細胞培養增殖,甲醛滅活制成,初次免疫時,皮下注射2~3次,間隔7-10天,以后每年加強注射一次,免疫力維持半年左右,保護率達66-90%。中國已篩選出乙腦病毒減毒株,用地鼠腎細胞培養制成減毒活疫苗,只需皮下注射一次,安全有效,正作現場觀察。疫苗接種對象是10歲以下兒童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免疫性
人受乙腦病毒感染后,大多數為隱性感染及部分頓挫感染,僅少數發生腦炎(0.01%),這與病毒的毒力,侵入機體內數量及感染者的免疫力有關。流行區成人大多數都有一定免疫力,多為隱性感染,10歲以下兒童及非流行區成人缺乏免疫力,感染后容易發病。 本病病后4~5天可出現血凝抑制抗體,2~4周達高峰,可維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生物學性狀
形態與結構 乙腦病毒為球形,直徑50nm[2],內有衣殼蛋白(C)與核酸構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質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內尚有內膜蛋白(M),參與病毒的裝配。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全長11kb,自5′至3′端依次編碼結構蛋白C、M、E以及非結構蛋白NS1—N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防治原則介紹
防蚊、滅蚊和易感人群的預防接種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尚無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 防蚊、滅蚊和動物接種 通過清除蚊蟲孳生場所,開展宣傳教育,改善環境衛生條件等方式控制蚊蟲等傳播媒介的數量。由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在蚊—豬循環中進行,人是偶發感染宿主。所以在流行季節前,通過提前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血清學診斷
(2) 血清學診斷:包括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以及中和試驗。血凝抑制抗體和 中和抗體存在于IgM和IgG兩種免疫球蛋白中,而補體結合抗體只存在于IgG部分內。 ① 補體結合試驗:特異性較高,是流行病學上確認乙腦的一種常用方法。 但因補體 結合抗體的出現較晚,動物大多于發病后2周左右才呈陽性反應
關于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形態結構介紹
乙腦病毒為球形,直徑50nm,內有衣殼蛋白(C)與核酸構成的核心,外披以含脂質的囊膜,表面有囊膜糖蛋白(E)刺突,即病毒血凝素,囊膜內尚有內膜蛋白(M),參與病毒的裝配。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全長11kb,自5′至3′端依次編碼結構蛋白C、M、E以及非結構蛋白NS1—NS5,病毒RNA在細
概述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致病性
中國乙腦病毒的傳播媒介主要為三帶喙庫蚊。蚊感染病毒后,中腸細胞為最初復制部位,經病毒血癥侵犯唾液腺和神經組織,并再次復制,終身帶毒并可經卵傳代,成為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在熱帶和亞熱帶,蚊終年存在,蚊和動物宿主之間構成病毒持久循環。在溫帶,鳥類是自然界中的重要貯存宿主。病毒每年或通過候鳥的遷棲而傳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介紹
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簡稱乙腦) 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由蚊蟲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乙腦的病死率和致殘率高,是威脅人群特別是兒童健康的主要傳染病之一。夏秋季為發病高峰季節,流行地區分布與媒介蚊蟲分布密切相關,中國是乙腦高流行區,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
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分類
1.輕型:患者的神志始終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無抽搐(個別兒童患者因高熱而驚厥)。體溫在38~39℃之間,多數在1周內恢復,往往依靠腦脊液和血清學檢查確診。 2.普通型: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睪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體溫一般在40℃左右,病程約10天,無后遺癥。
流行性乙型腦炎診斷(一)
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 enciphalititsB)簡稱乙腦,是由嗜神經的乙腦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性傳染病。經蚊等吸血昆蟲傳播,流行于夏秋季,多發生于兒童,臨床上以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呼吸衰竭及腦膜刺激征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嚴重后遺癥,重癥患者病死率較高。 乙腦于1935
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的特異性lgM檢測
乙腦病毒感染發病早期即產生特異性lgM ,病后2~3周達到高峰,故單份血清可做出早期診斷。可使用: ① lgM 捕捉ELISA法(見23章); ②2ME—NI法,血凝抑制抗體存在于lgM及lgG中,將早期單份血清分成二份,一份用2巰基乙醇(2ME)處理,以破壞lgM ,另一份不處理,然后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