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賀氏菌屬(Shigella) 的細菌(通稱痢疾桿菌),是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臨床上能引起痢疾癥狀的病原生物很多,有志賀氏菌、沙門氏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等,還有阿米巴原蟲、鞭毛蟲、以及病毒等均可引起人類痢疾,其中以志賀氏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人類對痢疾桿菌有很高的易感性。在幼兒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菌痢,死亡率甚高。 一、生物學性狀 志賀氏菌屬細菌的形態與一般腸道桿菌無明顯區別,為革蘭氏陰性桿菌,長約2-3μ m ,寬0.5-0.7μ m 。不形成芽胞,無莢膜,無鞭毛,有菌毛。DNA的G+C為49-53克分子%(Tm法)。 需氧或兼性厭氧。營養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最適溫度為37℃,最適pH為6.4-7.8。37℃培養18-24小時后菌落呈圓形、微凸、光滑濕潤、無色、半透明、邊緣整齊,直徑約2nm,宋內氏菌菌落一般較大,較不透明,并常出現扁平的粗糙型菌落。在液體培養基中呈均勻渾濁生長,無菌膜形成。 ......閱讀全文
菌是目前致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主要流行于發展中國家,又稱痢疾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需氧或兼性厭氧。 人類對痢疾桿菌有很高的易感性,幼兒可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率甚高。臨床上通常表現腹部痙攣痛、腹瀉和發熱。 志賀氏菌在不衛生和人口密集的條件下可迅速傳播,如餐廳、食堂。
志賀氏菌是引起人類急性感染性痢疾最為常見的食源性病原菌,俗稱痢疾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無動力,無莢膜,無鞭毛、有菌毛,在營養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根據其抗原構造的不同,可分為A、B、C、D四個亞群,分別是痢疾志賀氏菌、福氏志賀氏菌、鮑氏志賀氏菌和宋氏志賀氏菌。 志賀氏菌具有高度傳染性,
志賀氏菌屬(Shigella) 的細菌(通稱痢疾桿菌),是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臨床上能引起痢疾癥狀的病原生物很多,有志賀氏菌、沙門氏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等,還有阿米巴原蟲、鞭毛蟲、以及病毒等均可引起人類痢疾,其中以志賀氏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人類對痢疾桿菌有很高的易感性。在幼
志賀氏菌屬通稱痢疾桿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無鞭毛、無動力。不產生莢膜和芽胞。長約2~3um,寬0.5~0.7um 。分為4個群:A群(痢疾志賀氏菌)、B群(福氏志賀氏菌)、C群(鮑氏志賀氏菌)、D群(宋內氏志賀氏菌)。1、增菌培養樣品25g加入含新生霉素的250mL志賀氏增菌肉湯中,將此混懸液均質混勻
志賀氏菌屬(Shigella)是一類革蘭氏陰性桿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為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 一、生物學性狀 (一)形態與染色 大小為0.5~0.7×2~3μm,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多數有菌毛。革蘭氏陰性桿菌。 (二)培養特性 為兼性厭氧菌,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概況 大腸埃希氏菌,是人類和溫血動物腸道內的正常棲居菌。1971年美國爆發因進口奶酪被污染大腸埃希氏菌導致的腸胃炎,從而被確定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大多數大腸埃希氏菌對人體無害,但也有部分能使人類致病,引起腹瀉,因此將這些大腸埃希氏菌命名為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目前世界公認的
在產品微生物檢測過程中,實驗員們會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微生物種類,小編就來總結下檢測實驗中常檢出的微生物。 大腸菌群 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 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
大腸菌群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示食品受動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腸桿菌為糞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屬則可能為糞便的陳舊污染。人吃了大腸菌群超標的食物可能會導致:腸
一、大腸菌群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示食品受動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腸桿菌為糞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屬則可能為糞便的陳舊污染。 人吃了大腸菌群超標的食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響食品安全的第一大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威脅。以下總結了食品中常見的19種微生物污染,供大家參考。1、大腸菌群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示食品受動溫血動物
1、大腸菌群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示食品受動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腸桿菌為糞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屬則可能為糞便的陳舊污染。人吃了大腸菌群超標的食物可能會導致
大腸菌群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示食品受動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腸桿菌為糞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屬則可能為糞便的陳舊污染。人吃了大腸菌群超標的食物可
在產品微生物檢測過程中,實驗員們會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微生物種類,小編就來總結下檢測實驗中常檢出的微生物。 大腸菌群 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 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
(五)抵抗力 本菌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為弱。對酸敏感,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內氏菌最強,福氏菌次之,志賀氏菌最弱。一般56~60℃經10分鐘即被殺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塊中存活96天,蠅腸內可存活9~10天,對化學消毒劑敏感,1%石碳酸15~30分鐘死亡。
挑取5%羊血瓊脂平板上的菌落,進行志賀氏菌的血清學鑒定,設鹽水對照。 一、表面抗原(K抗原) 在新分離的某些菌株菌體表面含有此種抗原。不耐熱,加熱100℃1小時即被破壞。具有此種抗原的菌株,可阻止菌體抗原與相應免疫血清發生凝集。 二、菌體(0)抗原 1、型特異性抗原
一、增菌 稱取檢樣25g,加入裝有225mLGN增菌液的500mL廣口瓶內,固體食品用均質器以8000-10000r/min打碎1min,或用乳缽加滅菌砂磨碎,粉狀食品用金屬匙或玻璃棒研磨使其乳化,于36℃培養6~8h。培養時間視細菌生長情況而定,當培養液出現輕微混濁時即應中止培養。 二、分離和初步
在產品微生物檢測過程中,實驗員們會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微生物種類,小編就來總結下檢測實驗中常檢出的微生物。大腸菌群大腸菌群,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一般食品中大腸菌群超標,表示食品受動溫血動物的糞便污染,
最新發布的志賀氏菌國標GB_4789.5-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_食品微生物學檢驗_志賀氏菌檢驗方法)于2012年7月17日實施,新國標中關于增菌部分有重大改變,要求在厭氧條件下增菌過夜。很多微生物工作者在討論用什么方法來實現厭氧增菌,由于增菌時可采用三角瓶、試劑瓶或均質袋,放在何種容器中進行增
培養基能夠保證特定的微生物在其中繁殖,而部分或全部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長的,以下總結對于不同的微生物而言,培養基的標準。 培養基 李氏增菌肉湯 (LB1,LB2) Bolton肉湯 狀態 液體 液體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一直存在一群只能在無氧或低氧分環境下生長的微生物,它們對人類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那就是厭氧微生物。厭氧微生物絕大多數為細菌,很少數是放線菌,極少數是支原體,因此也常稱之為厭氧菌。 厭氧微生物在人類生活的環境和人體中廣泛存在,所以一直是科學家和醫生關注的焦點。近
志賀氏菌屬(ShigellaCastellani and Chalmers)革蘭氏陰性直桿菌,形態類似其他腸桿菌科的種。無運動性。兼性厭氧,具有呼吸和發酵兩種類型的代謝。過氧化氫酶實驗陽性(只一個種例外)。氧化酶陰性。有機化能營養型。發酵糖類不產氣(除了少數種產氣外)。不利用檸檬酸鹽或丙二酸鹽作為惟
一、大腸菌群大腸菌群不是細菌學上分類命名,而是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群細菌既有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大腸菌群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人和溫血動物的糞便。因此大腸菌群作為糞便污染的指標菌評價樣品中是否受到糞便的污染,
全球范圍內,志賀氏菌(Shigella)是引發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粘菌素類藥物作為臨床治療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線,其耐藥性問題受到了極大重視。mcr-1基因可以介導細菌對多粘菌素類藥物的抗性在不同類型腸道菌之間的水平轉移。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環境與臨床中分離并檢測了超過2000株志賀
【目的】 指導檢驗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該SOP變動程序】 本標準操作程序的改動,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員提出,并報經下述人員批準簽字:專業主管、科主任。【標本的采集】 由受
一、用途 彎曲桿菌乳膠凝集快速檢測試劑用于快速確證鑒定細菌性腸炎病人的糞便樣品在選擇性平板上分離出的可疑腸道致病性的嗜溫性彎曲桿菌菌落。該試劑盒僅供專業人員使用。 二、原理 乳膠顆粒表面包被有與空腸彎曲桿菌血清型抗原具有特異性的兔免疫球蛋白,當敏化的乳膠顆粒遇到彎曲桿菌致病
一、用途 彎曲桿菌乳膠凝集快速檢測試劑用于快速確證鑒定細菌性腸炎病人的糞便樣品在選擇性平板上分離出的可疑腸道致病性的嗜溫性彎曲桿菌菌落。該試劑盒僅供專業人員使用。 二、原理 乳膠顆粒表面包被有與空腸彎曲桿菌血清型抗原具有特異性的兔免疫球蛋白,當敏化的乳膠顆粒遇到彎曲桿菌致病
◆ 產品說明致病菌檢測系列基于獨特的恒溫熒光檢測技術,可針對食品、飼料等樣品中的致病微生物的特異核酸片段進行擴增,儀器實時監測擴增過程中的熒光信號變化,自動判讀結果。本產品用于志賀氏菌的檢測。檢出限為103 CFU/ml。 ◆ 產品組成(48測試)
在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食源性致病菌引發的疾病已經成為嚴重威脅公眾健康的重要因素[1,2]。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是引發多種類型感染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由此引發的食物中毒發生頻率很高[3]。沙門氏菌是最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也是食源性致病菌中研究最活躍的細菌[4]
2012年5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GB 4789.5-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志賀氏菌檢驗方法》,新國標將于2012年7月17日起實施。該標準實施之日起,原GB/T4789.5-2003標準作廢。 解讀新國標GB4789.5-2012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新的細菌診斷技術和方法已廣泛用于食品微生物的鑒別。傳統的細菌分離、培養及生化反應,已遠遠不能滿足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診斷以及流行病學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斷努力,已創建不少快速、簡便、特異、敏感、低耗且適用的細菌學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