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南京晨光集團有限公司CIO副總工程師曹輝等訪問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進行技術交流。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于海斌、科技處處長孫海濤等接待了來訪客人。 孫海濤首先介紹了沈陽自動化所的基本情況、發展定位、科研成果等。徐志剛介紹了課題組的科研方向和發展目標,并就晨光集團調研的課題進行了詳細介紹和展示。曹輝充分肯定了沈陽自動化所的科研能力和課題組的研究基礎,表達了與研究所進行全面合作的意向。 南京晨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隸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 ......閱讀全文
新年伊始,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緊鑼密鼓地推動“率先行動”計劃的實施。 1月9日,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于海斌在全所“率先行動”計劃推進的通報會上表示,中國科學院全面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以來,沈陽自動化所緊緊把握國家產業升級的重大需求和新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的大趨勢,他們圍
1月27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德國SAP公司在沈陽舉辦了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成果發布會。雙方宣布:面向工業4.0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正式發布,基于該解決方案搭建的工業4.0示范產線同時啟用,全方位展示未來智能工廠定制化生產場景。為進一步發揮各自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技術優勢,雙方
日前,沈陽芯源微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陽芯源)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首發上市,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家登陸科創板的院所投資企業,也是遼寧省科創板第一股。 “如今,市場上最新款的手機芯片,都有我們沈陽芯源生產設備的貢獻,包括前置攝像頭、指紋識別器件等。這些產品背后是技術多年的積淀。”沈陽
“如果將‘奮斗者’號比作一個人,那么智能控制系統就相當于人的大腦,兩套全海深機械手就相當于人的雙手。”這個比喻來自“奮斗者”號副總設計師、潛水器控制系統負責人趙洋。 近日,《中國科學報》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參與“奮斗者”號研制和執行海試任務的團隊代表,請他們來
11月3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與戴爾(中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聯合實驗室”在自動化所舉行揭牌儀式。 自動化所與戴爾(中國)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聯合實驗室”將面向人工智能領域開展研究,重點關注認知功能模擬、類腦智能信息處理等領域的新計算架構研究和應用,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這條研制成功的全自動激光拼焊生產線,不僅替代國外進口生產線用于車用激光拼焊板批量生產,還填補了我國全自動激光拼焊生產線的空白。 近日,在江蘇揚州巧智鑫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專家組現場驗收了國家重大專項“全自動激光拼焊生產線研制”課題,該課題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牽
離誕生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的洛陽澗西區中國一拖廠區不遠處,有一個巨大的車間。在這里,依托中科院自動化所(洛陽)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創新研究院(下稱中自洛陽院),用于釀酒行業的上甑機器人、用于電網巡檢的機器人、仿生機器魚等一系列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正在陸續問世。 在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工業4.0”戰
由中國科學院主辦、沈陽自動化所承辦的中國科學院泛在信息化制造國際學術研討會于9月15日至16日在沈陽召開。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以及香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國際自然科學基金委等單位的10余名海內外學者應邀參加了大會。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趙淑玉老師出席了大會。沈陽自動化所研究人員
5月30日是第二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這一天,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發起了對老所長蔣新松院士的追憶活動。 水下機器人從夢想到現實 蔣新松是我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研究的最早倡導者之一。1980年,就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后,他更是潛心探索、苦苦尋求一條中國機器人發展之路。他
11月21日至22日,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鞍山中心(以下稱鞍山中心)組織協調鞍山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遼寧華冶集團發展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開展互訪交流對接活動。此次活動鞍山中心集成了多個企業針對中科院一個研究所的相關技術需求,開展集中交流活動,提高了對接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越來越熱。但很多時候,大家都在關注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結合,卻對傳統工業制造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知之較少。事實上,人工智能在傳統制造業上也能一顯身手。 日前,《中國科學報》記者在采訪中得知,中科院自動化所精密感知與控制研究中心和中科慧遠視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中科慧遠”),共同研發了電子光
11月4日至5日,廈門建霖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玉祥訪問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就水暖衛浴行業塑膠件的機器人拋光、自動化拉絲、自動噴漆、激光焊接,以及生產車間MES和企業集團ERP系統等技術與沈陽自動化所科研人員洽談,并參觀了沈陽自動化所科技成果展室。 洽談會上,沈陽自動化所副所長桑子剛等
5月30日是第二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這一天,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發起了對老所長蔣新松院士的追憶活動。水下機器人從夢想到現實 蔣新松是我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研究的最早倡導者之一。1980年,就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后,他更是潛心探索、苦苦尋求一條中國機器人發展之路。他在國內
為推動中科院沈陽分院與東北大學的科教合作,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文化和科普知識在沈陽分院系統的傳揚,6月19日至20日,沈陽分院特邀請歐陽自遠院士來沈,分別在東北大學和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舉辦了兩場院士報告會。沈陽分院副院長韓恩厚、東北大學黨委書記孫家學、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于海斌、工程院
在北京市腦科學研究專項引領下,中科院自動化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在類腦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進展。 一個小小的機器人,從它的視角望出去的正前方,擺放著一個搖鈴。機器人問:“這是什么?”一個聲音告訴它:“這是搖鈴。”機器人先進行了緩慢地觀察,之后伸手握起搖鈴晃動,然后放回。當再次向機器人展示
這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趙麗蓉、羅京、陳曉旭、姚貝娜……但他們,最終都成為癌癥的犧牲者。 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世界癌癥報告估計,2012年中國癌癥發病人數為306.5萬,約占全球發病的五分之一;癌癥死亡人數為220.5萬,約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毫無疑問,癌癥已經成為人類健康
近日,從遼寧省科技廳獲悉,依托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成立的遼寧省雷達系統研究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批組建。該重點實驗室依托沈陽自動化所自動化系統研究室雷達技術事業部組建,研究方向包括雷達基礎理論研究、雷達仿真技術研究、雷達應用技術研究、軟件化雷達信號數據處理系統技術研究,主要涉及智能交通、工業應
8月8日,數萬名觀眾由國家體育場鳥巢的100多個人臉識別系統快速身份驗證關口有序入場,參加2008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據悉,該驗證系統是由中科院自動化所研制的。 經過該所生物識別與安全技術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創新科技打造平安奧運的夢想終于實現,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人臉識別系
7月20日,沈陽工業大學副校長李英民一行5人來到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看望慰問沈陽自動化所參加“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校友郭威和劉開周。沈陽自動化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梁波等接待來訪客人。 梁波在致詞中對李英民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感謝沈陽工業大學為沈陽自動化所輸送了大批像郭威、劉
看到一條魚,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各種魚類美食,然而對中科院自動化所仿生機器魚團隊成員來說,他們想到的是怎樣改進算法,讓機器更加具有生物屬性。牟克雄(左四)和譚民(右三)的機器仿生魚團隊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日前,該團隊完成的項目“仿生機器魚高效與高機動控制的理論與方法”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自
為加強交流互動,助推沈陽地區的研究所和企業的技術成果在川渝藏地區的轉移轉化,同時邀請沈陽自動化所和新松公司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8月17日,中科院成都分院副院長趙永濤一行與四川省科技廳成果處相關負責人在沈陽分院副院長梁波的陪同下前往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和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
近日,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獲悉,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2010年基金項目獲批13項,資助金額502萬,從項目獲批數量和資助金額來看是沈陽自動化所歷年最好成績。 經過沈陽自動化所各研究室的精心準備,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受理沈陽自動化所項目53項,其中人才類
科研人員在深淵科考中回收“海翼7000”水下滑翔機。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供圖 在日前揭曉的“2017年度海洋人物”評選中,“海翼”號系列水下滑翔機設計師俞建成引人注目。從2003年開始研究到2009年首次下水,再到如今的成熟穩定,俞建成帶領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
近日,在我國第四次北極科考中,由沈陽自動化所主持研制的“北極ARV”水下機器人在北緯86度50分首次從冰洞下放,開展冰下調查工作并取得成功,刷新了我國水下機器人在高緯度的作業記錄。 在參加我國第三次北極科考的基礎上,沈陽自動化所“北極ARV”水下機器人經過了一系列改造,于20
10月26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在多個海域獲取了環境樣品和數據資料。其間,“海星6000”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米,再創我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ROV)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李智剛研
這位始終引領科研“潮流”,卻又與“潮流概念”保持距離的科學家,回國十余年,在中國這棵“大樹”上結下的最大果子當屬“社會計算”。 “大數據”無疑是眼下最火的科技概念,作為在復雜系統和智能控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的國際著名學者,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王飛躍事實上在20多年前就已涉足“大數據”相關領域的
劉成林 “科研院所應該集中力量從事前瞻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與公司的技術研發形成差異性互補。”劉成林并不介意與公司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他深知,如果自己的研究企業也能做,那么科研就喪失了意義。 一段字跡潦草的手寫文檔,通過文檔脫機識別指令,轉瞬間就變為字跡工整的印刷體文檔。 在中國科
2018年10月,“探索一號”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歸來 對于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說,具備深海探測能力,意義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鱉”是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夢想。 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火車頭”和“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探索深海的努力從未停歇。“蛟龍”號讓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了
10月26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完成首次科考應用任務,在多個海域獲取了環境樣品和數據資料后順利靠岸。其間,“海星6000”最大下潛深度突破6000米,再創我國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ROV)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