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患有癌癥的兒童和成年人通常具有不同的發生突變的基因來促進疾病產生,這提示著這些患者可能受益于不同的療法。這一發現強調了對兒童癌癥進行精準醫療的必要性。相關研究結果于2018年2月2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an-cancer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es of 1,699 paediatric leukaemias and solid tumours”。與此同時,由來自德國國家腫瘤病中心霍普兒童癌癥中心和德國癌癥研究中心領導的另一項新的針對兒童癌癥的研究也于同一天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landscape of genomic alterations across childhood cancers”。
這兩篇論文的研究結果提供了迄今為止對多種兒童癌癥亞型基因組景觀的最全面分析。這些結果將有助于指導臨床研究和實驗室研究,從而改進對全世界兒童癌癥患者的理解、診斷和治療。據估計,在美國每年確診15780名兒童和青少年患上癌癥。
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領導的這項研究評估了由參與TARGET(Therapeutic applicable Research to Generate Effective Treatments, TARGET, 即用于產生有效治療的治療性研究)計劃的成員產生的數據,而不是僅關注一種腫瘤類型。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三種不同的下一代測序方法評估了六種癌癥亞型。他們比較了體細胞基因突變(在癌細胞中但未在正常細胞中發現的基因組變化)和它們對1699名兒童癌癥患者的腫瘤和正常組織中的關鍵生物學過程的影響。這種被稱作泛癌癥分析(pan-cancer analysis)的方法揭示出在兒童中僅45%的促進癌癥的突變基因與成人中的促進癌癥的基因相同。
作為第一篇論文的論文通信作者,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計算生物學系主任Jinghui Zhang博士說,“這是首次證實兒科癌癥和成人癌癥是由發生不同突變的不同基因引起的。”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她的實驗室的成員:Xiaotu Ma博士和Yu Liu博士。
Zhang說,“這些結果真地告訴人們兒童癌癥患者不是小成人,他們的疾病不應該受到如此對待。更好的治療和更敏感的診斷測試需要了解促進兒科癌癥產生的生物學機制。這些結果為開展實驗室研究和臨床研究的研究人員提供了更好的路線圖。”
治療進展已導致兒童癌癥的治愈率超過80%,但在美國1至19歲的兒童中,癌癥仍然是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治療往往涉及主要的終生副作用,包括二次癌癥風險。
兒童癌癥的基因組結構
這項研究涉及參加兒童腫瘤學組織(Children's Oncology Group)---一個臨床研究合作社---開展的臨床試驗的兒童患者。這些患者患有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被稱作骨肉瘤的骨癌、被稱作威爾姆氏瘤的腎癌和神經母細胞瘤(一種交感神經系統腫瘤)。
不同于與之前發表的主要關注編碼序列突變的成年人泛癌分析的是,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Zhang團隊分析了DNA拷貝變異和染色體重排。這些數據來自對患者腫瘤和正常組織的完整DNA進行的全基因組測序。與此同時也開展了轉錄組測序,這就可了解細胞中的基因表達。這項研究還包括首次對多種癌癥亞型中的突變型和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定量表達和定性表達進行全面評估。
這些測序數據由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開展的TARGET計劃提供。TARGET是為了理解導致兒童癌癥的遺傳變化而發起的。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利用研究界提供的數據來改善對兒童癌癥的精確治療。
就這項研究而言,Zhang和她的同事們使用統一的分析框架來處理這些測序數據。她說:“研究多種腫瘤類型有助于鑒定出兒童癌癥中真正重要的突變并理解所涉及的通路。”
揭示基因組變化
比如,這些研究在689名B-ALL患者的8人中鑒定出了意想不到的突變模式或者說突變特征。這8名患者的DNA具有與紫外線暴露一致的突變特征,這種突變特征之前僅在皮膚癌中觀察到。這8名患者還具有另一種基因組異常---太多或太少的染色體。論文共同作者、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Ludmil Alexandrov博士說,“這一發現提示著暴露于紫外線可能是一個之前未被識別的會增加一些兒童患上白血病風險的環境因素。”
此外,這項研究揭示出與DNA中的點突變相比,大多數(62%)促進兒童癌癥產生的突變是DNA拷貝數變化和結構變異。拷貝數變化使得患者的特定基因拷貝數太多或太少。結構變異涉及基因重排。Zhang說,“這表明隨著基因組學進入臨床,對兒童患者的診斷必須包括拷貝數變化和結構變異。”
數據共享
Zhang和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其他幾名研究人員也是德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該研究包括來自914名患有血液系統腫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和實體瘤的兒童癌癥患者的全基因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這些測序數據來自于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華盛頓大學兒童癌癥基因組計劃(The Pediatric Cancer Genome Project)和其他來源。兒童癌癥基因組計劃于2010年開始,對800多名兒童和青少年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其中涉及對一些最不了解和最難治療的兒童癌癥進行了測序。
全世界的科學家們能夠通過圣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交互式ProteinPaint門戶網站探究這兩項兒科泛癌癥研究的體細胞突變數據。這些信息,包括導致各種兒童癌癥的基因、突變和細胞通路,為未來的兒科癌癥研究提供一種無與倫比的資源。研究中使用的TARGET計劃體細胞變異可在NCI TARTGET Data Matrix中獲得,而且這些測序數據將會NCI的基因組數據共享(Genomic Data Commons)上提供。
來自俄羅斯、美國、土耳其和歐洲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Shambhala平臺,可將大量基因活性水平的大數據結合起來。該數據庫的創建將使科學家能夠將不同實驗中兼容性較差的數據結合起來。此項成果發表于《分子生物......
近年來,隨著基因測序技術和算法不斷發展,大量物種基因組被陸續測序和組裝,為相關研究和應用提供重要遺傳信息。因此,如何精準檢測評估基因組組裝質量高低、避免組裝錯誤等非常關鍵,也備受關注。記者19日從中國......
京10月19日電(記者孫自法)近年來,隨著基因測序技術和算法不斷發展,大量物種基因組被陸續測序和組裝,為相關研究和應用提供重要遺傳信息。因此,如何精準檢測評估基因組組裝質量高低、避免組裝錯誤等非常關鍵......
10月18日發表在《自然》的一項研究報道了高致病性H5禽流感病毒在生態與演化上的主要變化,包括全球分布的變化。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病毒的暴發中心已經擴展到亞洲以外,傳播到了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2021......
斯坦福大學JoannaWysocka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genome-widegeneticscreenuncoversdeterminantsofhumanpigmentation”......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玉米遺傳改良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發現了一個玉米抗粗縮病新基因ZmGLK36,并深入揭示了該基因編碼的轉錄因子調控玉米抗粗縮病的分子機制,為抗粗縮病玉米育種等作物抗病改......
近年來,熱帶傳染病登革熱盛行,對熱帶地區群眾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然而,目前用于大面積噴灑以趨避和殺滅蚊蟲的化工合成藥品對人體和環境均存在二次傷害的風險,因而亟需發展能夠有效驅避埃及伊蚊的天然綠色驅蚊產......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聯合海南崖州灣實驗室、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揚州大學等多個單位發布完整的水稻參考基因組,實現了全基因組所有染色體端粒到端粒無缺口組裝,為水稻......
9月12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齊建勛、高福院士團隊,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mechanismofdenovoreplicationbytheEbolavi......
自閉癥(ASD)和精神分裂癥(SCZ)是常見的慢性精神疾病,在行為、遺傳學和神經病理學等方面存在相當多的重疊特征,提示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經發病機制。衰老與表觀遺傳效應的動態變化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