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12-17 17:59 原文鏈接: Science聚焦抑郁癥孕婦的艱難選擇

      現代社會發展迅速,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買房、求職、生娃、上學等常規命題讓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負擔加重,甚至于超負荷。由此引發的抑郁癥等多種精神類疾病問題也日益突出。據統計,抑郁癥目前已成為世界第4大疾病,預估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第2類疾病。

      目前,全球最暢銷的抗抑郁藥物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包括氟西汀(Prozac ,百憂解)、帕羅西汀(Paroxetine)、氟伏沙明(Floxytral)等。這類藥物選擇性抑制突觸前膜對5-羥色胺(5-HT)的回收,且不影響多巴胺(DA)的再吸收,具有抗抑郁和抗焦慮雙重作用。

      然而12月14日,最新一篇發表在《JAMA Pediatrics》期刊的學術文章通過大數據統計證實,患有抑郁癥的孕婦在懷孕中后期服用SSRIs類藥物,會顯著增加所生嬰幼兒患自閉癥的概率。但是,文章發表之初就引起不少流行病學和精神病學專家的質疑。Science官網也對此發文表述,不少專家認為這份最新研究存在漏洞,會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孕婦服用抗抑郁藥物,會顯著增加寶寶得自閉癥的風險

      來自于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圍產期流行病學專家Anick Bérard及其研究同事設計并完成了這份研究。他們對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間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145,456例嬰兒進行了調研,以計算產婦懷孕期間服用SSRI類抗抑郁癥藥物對所生嬰兒患自閉癥概率的影響。

      結果顯示,相比于未曾服藥的孕產婦而言,抑郁癥孕婦在懷孕中后期服用SSRI類藥物,所生寶寶患自閉癥概率會增加87%。而且,對于懷孕期間服用兩種以上抗抑郁癥藥物的產婦,她們的孩子患自閉癥的風險增加了4倍。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數據意味著,如果身體允許,患有輕微、不嚴重的抑郁癥孕婦應該避免服用SSRI類抗抑郁癥藥物。Bérard強調,對于輕中度抑郁癥孕婦,接受合理的鍛煉和心理治療會比服用藥物更為安全可靠。

      Science聚焦:對研究結果的質疑和思考

      上述研究認為,抑郁癥孕產婦服用SSRI類抗抑郁類藥物,可能會對胎兒的神經發育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增加了孩子患自閉癥的概率。

      但是,一些科學家對這份研究提出質疑。他們認為,研究論斷對自閉癥患兒以及患有抑郁癥的孕婦而言,都存在誤導性,且暗含潛在危險。

      眾所周知,抑郁癥會影響孕婦睡眠質量以及食欲,從而對腹中胎兒帶來一定的健康風險。然而,如果研究結論正確——因為母親服用SSRI類藥物,所生寶寶患自閉癥概率增加至87%,這意味著兒童患自閉癥的絕對概率從原先的1%增加至2%。那么,服用抑郁癥藥物緩解孕婦癥狀、保障睡眠飲食等質量的意義就沒有了。

      哈佛大學精神病遺傳學家Roy Perlis表示,最新研究存在“關鍵漏洞”:研究人員并沒有對調查對象的抑郁癥程度進行科學評估,從而無法論斷患自閉癥的孩子之所以得病,是因為母親懷孕期間服用了藥物,還是因為母親懷孕期間患有精神類藥物。

      他強調,之前多篇學術論文已經證實,孕婦抑郁癥病情得到控制后,孩子患自閉癥的風險不會增加。所以,他認為,孩子患自閉癥的高風險是因為其母親患病,而不是因為服用藥物。

      事實上,SSRI藥物及其他抗抑郁癥藥物是否會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仍然缺乏有力證據。而SSRI藥物確實能夠緩解孕婦的抑郁癥癥狀。所以,抑郁癥藥物是否導致自閉癥,以及如何治療抑郁癥孕婦難題亟需攻克,對控制自閉癥、抑郁癥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相關文章

    研究人員發現抗抑郁重要靶點的自主裝配新機理

    五羥色胺離子通道5-HT3R是重要的藥物靶點,與抑郁、癌癥病人放化療嘔吐、疼痛等疾病密切相關。9月4日,深圳理工大學藥學院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Ho......

    一款減毒瘧疾疫苗首次證明可以保護孕婦,預計三年后上市

    計劃三年后上市的一款瘧疾疫苗首次在臨床試驗中證明了對孕期女性存在保護力。這是一種基于惡性瘧原蟲子孢子的輻射減毒、非復制性全生物疫苗——PfSPZ疫苗,由總部位于美國馬里蘭州羅克維爾市的沙納瑞亞公司(S......

    為氯胺酮抗抑郁“路線”完成新“拼圖”

    因為臨床上意外發現氯胺酮具有快速抗抑郁效果,讓科學家看到了研發高效抗抑郁藥物的希望。而氯胺酮的“前半生”是麻醉劑或毒品“K粉”,它帶給人類最大的挑戰在于能否準確把握氯胺酮抗抑郁的核心機制。8月9日,《......

    港中大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精準工具診斷自閉癥

    7月11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精準的工具診斷自閉癥譜系障礙(簡稱“自閉癥”),有助及早評估兒童患上自閉癥的風險。港中大醫學院早前進行大規模的自閉癥與腸道微生態的研究,共招募1......

    港中大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精準工具診斷自閉癥

    中新社香港7月11日電(記者韓星童)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11日召開記者會公布,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精準的工具診斷自閉癥譜系障礙(簡稱“自閉癥”),有助及早評估兒童患上自閉癥的風險。港中大......

    自閉癥患者和智力障礙人士患帕金森病風險遠高普通人

    近日一項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國際自閉癥研究會議上發表的研究,對25萬患有自閉癥、存在智力障礙的人或兩者皆有的人進行分析,發現這類人群出現帕金森病相關癥狀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3倍。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是同類......

    上海藥物所等破解去甲腎上腺素轉運體二聚化和抗抑郁藥分子識別密碼

    5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楊德華課題組以及臨港實驗室蔣軼課題組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了題為Dimerizationandantidepressantreco......

    孕婦飲食或會影響后代容貌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研究發現,孕婦攝入的蛋白質量會影響其后代的面部發育。通過對胚胎面部組織的基因測序以及對小鼠和斑馬魚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mTORC1通路在調節早期骨骼形成中起作用......

    研究闡述腸道微生物在抗抑郁藥治療中的作用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王剛教授團隊在《Microbiome》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Multi-omicsrevealmicrobialdeterminantsimpactingthetrea......

    新研究揭示新型快速抗抑郁藥物靶點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藥物所”)高召兵課題組聯合浙江大學郭江濤課題組,共同揭示了鉀通道Kir4.1是具有高度治療和研發價值的新型快速抗抑郁藥物靶點,同時提供了一種以膠質細胞為核心的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