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將影響蚊子代謝
全球變暖可能導致蚊子數量的增加 科學家說,全球變暖對蚊子新陳代謝的影響可能讓關于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瘧疾的預測進一步復雜化。 科學家首次估計了在全球范圍更暖的氣候如何影響蚊子等冷血動物的代謝。這些動物依靠外部溫度調整它們的代謝。 發表在10月7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的這項研究說,溫度對代謝的影響是非線性的,它對溫暖地區的影響比對寒冷地區的影響更大。 “在較高的溫度下,非常小的溫度變化有巨大的影響,”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懷俄明大學動物學和生理學助理教授Michael Dillon說。 盡管迄今為止熱帶地區的升溫速度較慢,這組科學家說這些地區將面臨冷血動物代謝率的最大幅度的變化。 而且這些變化在更小的動物身上表現得更強,這意味著蚊子是可能受到最大影響的動物之一。 “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已經見到了代謝率的顯著變化,” Dillon說。“如果繼續沿著預計的道路走下去,它只會變得更糟糕。” 但是仍然不清楚它......閱讀全文
全球變暖將影響蚊子代謝
全球變暖可能導致蚊子數量的增加 科學家說,全球變暖對蚊子新陳代謝的影響可能讓關于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瘧疾的預測進一步復雜化。 科學家首次估計了在全球范圍更暖的氣候如何影響蚊子等冷血動物的代謝。這些動物依靠外部溫度調整它們的代謝。 發表在10月7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的這項研究說,溫
《自然》:全球變暖不會導致瘧疾橫行
1900年的瘧疾全球發病區域(上)與近幾年的發病區域(中),而發病率增加的地區僅占全球很小的區域(下)。 氣候變暖潛在負面效應的名單中或許可以刪去一條了。新的研究表明,即便溫度計的讀數依舊上升,由此導致的瘧疾暴發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有限的。研究人員將20世紀初的瘧疾暴發情況和最近幾年的
對“老蚊子”下手有望剿滅瘧疾
一種對老年蚊子起作用的殺蟲劑或許能夠同抗性作斗爭。 快點兒殺死它們,并且越早越好。在過去的50年中,這句話一直是消滅害蟲的非官方座右銘。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至少對瘧疾來說,這種策略是錯誤的。通過選擇見效更緩慢的殺蟲劑,或者將更年老的蚊子作為目標,研究人員將能夠防止殺蟲劑抗性
轉基因細菌阻止蚊子傳播瘧疾
成團泛菌是蚊子腸道中的常見細菌,美國研究人員日前通過轉基因改造使其成為蚊子體內瘧原蟲的“克星”。這一成果為遏制瘧疾提供了新思路。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轉基因改造,令成團泛菌分泌一種對瘧原蟲有毒但對蚊子和人體卻無害的蛋白質。攜帶這種轉基因細菌的蚊子,其體內惡性瘧原蟲和
轉基因蚊子的使命——消滅瘧疾
岡比亞按蚊可以攜帶瘧疾病原蟲。圖片來源:RealityImages/Shutterstock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對攜帶瘧疾病原蟲的蚊子進行基因改造,可以減緩其體內瘧疾寄生蟲的發育,也可以縮短蚊子的壽命。最后,經過基因改造的蚊子在傳播瘧疾之前就會死亡。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9月21日《科學進展
傳播瘧疾的蚊子正在快速變異
一項新研究顯示,瘧疾的傳播媒介——蚊子正在快速變異,比如岡比亞按蚊正變異分化成不同種的蚊子,這將給瘧疾防治工作帶來麻煩,因為對其中一種蚊子有效的防治手段可能對另一種蚊子無效。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岡比亞按蚊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最主要的
研究發現防瘧措施得力遠勝氣候變化影響
人們一直擔心全球變暖會加劇瘧疾等熱帶疾病的傳播,但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現在各種瘧疾防治措施的正面效果大大壓過氣候變化給這一傳染病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瘧疾的傳播范圍實際上已顯著縮小。 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刊登報告說,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最近繪制了在1900年和2
馬里將培育抗瘧疾的轉基因蚊子
非洲還沒有釋放轉基因蚊子的明確管理規定 馬里的一個實驗室很快將培養非洲的首批抵抗瘧疾的轉基因蚊子。 設在巴科馬大學瘧疾研究培訓中心的這個實驗室于8月3日正式成立。它的研究是巴科馬大學和英國基爾大學的一個合作伙伴關系的一部分,該伙伴關系致力于開發用于應對瘧疾的轉基因蚊子。這組科學家
全球變暖,植物“爬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152.shtm科學家發現受氣候變化影響,北美西部的山地植物正以更快的速度向海拔更高、更冷的地區移動。但在一些地區,它們“攀登”的速度仍趕不上氣溫上升的腳步。相關研究2月15日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
全球變暖-海洋“災難”
來自格陵蘭島的融水,就像東海岸的這座冰山,曾經擾亂了大西洋的“傳送帶”。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3月27日,
研究發現:可用攜帶特殊基因的蚊子防治瘧疾
英國《自然》網站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種特殊基因可以在蚊子種群中大量擴散,這將大大推動用轉基因蚊子防治瘧疾的研究進展。 在用轉基因蚊子防治瘧疾方面,過去已有研究發現了一些能夠減少蚊子傳播瘧疾能力的特殊基因,但問題是,如果這些基因不能在野外的蚊子種群中迅速擴散,即使在
全球變暖并非所有地方同步變暖-寒冬與變暖有關
去年歲末以來,北半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多國最低氣溫不斷刷新紀錄,因嚴寒死亡的人數亦不斷攀升。嚴寒的天氣,進一步讓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說法產生疑問。 然而從理論上講,全球變暖并不意味著氣溫總是偏高。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增高趨勢,但這并不意味今年比去年高、去年
氣候變化擴大蚊子活動范圍,致瘧疾傳播范圍擴張
2月14日,一項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Biology Letters)上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擴大了蚊子活動范圍,從而擴大了瘧疾的傳播范圍。 根據這項研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能夠傳播瘧疾的蚊子的活動范圍平均每年向高海拔地區移動約6.5米,并以平均每年4.7公里的速
中美科學家給蚊子打“細菌疫苗”遏制瘧疾
讓蚊子攜帶細菌似乎算不上重大科技成果,但是這種感染如果能夠阻斷每年在全球感染兩億人并導致百萬人死亡的瘧疾流行呢? 中美研究人員9日宣布,他們通過給蚊子注射一種細菌,使其與蚊子形成穩定的共生關系,第一次使蚊子具有抵抗瘧原蟲的免疫能力,且這種免疫能力能傳給后代。從理論上講,這將導致攜帶瘧
Science:發現腸道共生菌阻斷蚊子傳播瘧疾新策略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四寶研究組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arcelo Jacobs-Lorena研究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利用工程腸道共生細菌助力蚊子抵抗瘧原蟲”(Driving mosquito refractoriness to Plasmodium
PNAS:瘧疾感染增強宿主對蚊子的吸引力
一項研究發現,感染了瘧疾的小鼠釋放出一種與未感染瘧疾的小鼠不同的氣味譜,這讓感染的小鼠對蚊子更具吸引力。蚊子充當了瘧疾感染的病媒,在吸食被感染的個體的血的時候獲得了瘧疾寄生蟲,最終把這些寄生蟲傳給了其他個體。 研究已經證明了人類和其他感染瘧疾的動物比未感染的個體對蚊子更具吸引力,這提示瘧疾寄
警惕全球變暖,北極更甚
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11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論文報告稱,與全球平均值相比,北極變暖速度確實比之前人們認為的更快。極地加速變暖表明該地區對全球變暖的敏感程度高于當前的評估。 北極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調制作用。但過去的報告稱,極地變暖速率平均而言是全球其他地方的2—3倍,是全球地
核能發電,阻止全球變暖
在本月早些時候,大西洋導航者號(Atlantic Navigator)貨輪駛抵美國巴爾的摩港。導航者號上載有蘇聯在冷戰時期制造的一批核武器。在過去20年間,有19000個俄羅斯核彈頭經過拆卸處理,運往美國,在核反應堆中發電。事實上,在這20年里,為美國100座核反應堆供能的鈾燃料中,有超過一
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641.shtm
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臨
7月27日,世界氣象組織和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發布官方數據,7月的前3周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3周,盡管7月還未結束,但幾乎可以肯定今年7月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全球變暖時代結束,全球沸騰時代來臨,減少溫室排放迫在眉睫。 在7月27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消息中,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歐洲
英科學家培育基因突變蚊子-有望消滅瘧疾
據《每日郵報》報道,近日,英國研究人員宣布在抗擊瘧疾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瘧疾是肆虐全球的頑癥。每年全球超過兩億人感染瘧疾,近100萬非洲兒童死于瘧疾。十年前,科學家宣稱他們能改變蚊子的基因,使其不能傳播瘧疾病毒,但僅限于實驗室。問題是,不可能把全世界所有的蚊子都帶到實驗室
某些傳播瘧疾的蚊子也有能力傳播致病細菌“貓立克次體”
一項研究發現,某些傳播瘧疾的蚊子也有能力傳播一種致病細菌。貓立克次體(Rickettsia felis)是一種近來被認為是人類病原體的細菌,特別是與被診斷為“不明原因發熱”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病人有關系。這種細菌可以通過跳蚤傳播,但是尚不知道是否存在其他的傳播模式。 考慮到人類的貓立克次體感染一
既然全球變暖,為何寒潮來襲?
11月3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全國首個寒潮黃色預警。從11月4號起,我國迎來入秋以來最強寒潮天氣,多地“一夜入冬”。13日前后,我國還將迎來新一波降溫過程。下一波冷空氣還會這么猛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因何多發頻發?《新聞1+1》連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鄭志海,為你答疑解惑。寒潮來襲,是否意味
全球變暖:真耶?假耶?
變暖論 8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分會在其網站上發布文章稱,目前仍在肆虐的大火可能會加劇全球變暖。 毫無疑問,這是全球變暖論的堅定支持者。全球變暖論者認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變暖的元兇,而且也有證據表明,全球正在變暖。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最近公
全球變暖使華北顯著升溫
在過去40年間,北京的夏季短持續性降水總量逐步增多,而長持續性降水總量卻減少,這反映出華北地區在顯著升溫。這是中國氣象局研究員宇如聰等人得出的一項結論,他們的研究論文《北京市夏季降水的日變化特征》發表在2008年第7期的《科學通報》上。?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中國華北地區的低層大氣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
全球海洋變暖研究獲進展
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S. Levitus于2000年在《科學》(Science)撰文正式發布第一條全球上層海洋熱含量變化時間序列,發現20世紀下半頁全球海洋次表層升溫的現象以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2013年發布的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第五期評估
全球變暖“雖立而惑”
今年的8月8日是“全球變暖”這個術語誕生35周年紀念日。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歲,正是“雖立而惑”的年齡。看看國際上關于全球變暖的爭論,全球變暖問題確確實實是“雖立而惑”:全球多數人認同全球變暖是客觀事實,但也有部分人對此持有異議,對怎樣應對全球
歐洲森林或加速全球變暖
對歐洲植被歷史進行的一項分析表明,僅僅植樹不一定會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日前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盡管歐洲大陸的森林種植面積自1750年以來擴張了10%,但木材收獲和向更有商業價值的樹種轉移已然導致了碳向大氣中的凈排放。分析表明,這些變化通過增加熱量的吸收與滯留造成了局部影響,使部
“全球變暖研究之父”離開NASA
James Hansen 圖片來源:MARY ALTAFFER/AP 卓越的氣候學家James Hansen于上周辭去其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工作,以便騰出精力專注于溫室氣體減排運動。 迄今為止,Hansen供職于紐約市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已經46年了,并自1981年開始擔任
清潔空氣竟加劇全球變暖
這是全球變暖的悖論之一 ——燃燒煤炭或汽油會釋放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但同時也會釋放污染顆粒,反射陽光,使地球冷卻,抵消一部分全球變暖。通過衛星觀測,研究人員發現,全球空氣污染對氣候的影響比2000年時下降了30%。雖然這對公眾健康來說是個好消息——空氣中的細顆粒物或氣溶膠每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