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網站刊登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一種特殊基因可以在蚊子種群中大量擴散,這將大大推動用轉基因蚊子防治瘧疾的研究進展。 在用轉基因蚊子防治瘧疾方面,過去已有研究發現了一些能夠減少蚊子傳播瘧疾能力的特殊基因,但問題是,如果這些基因不能在野外的蚊子種群中迅速擴散,即使在環境中投放一些轉基因蚊子,也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及其國際同行報告說,他們找到了一個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的基因,該基因會指導合成一種名為I-Scel的酶,而這種酶會在蚊子的繁殖過程中發揮作用,其結果是雄性蚊子的所有精子中都會含有這種酶,將這種基因傳給下一代,并會代代相傳。 研究人員向實驗室培養的蚊子群體中投放少量含有該基因的蚊子,結果經過12代蚊子的繁殖,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整個蚊子群體中就有一半都攜帶這種基因。 因此,如果能將減少蚊子傳播瘧疾能力的基因與這個基因綁定到一起,再將這種轉基因蚊子投放到環境中......閱讀全文
非洲還沒有釋放轉基因蚊子的明確管理規定 馬里的一個實驗室很快將培養非洲的首批抵抗瘧疾的轉基因蚊子。 設在巴科馬大學瘧疾研究培訓中心的這個實驗室于8月3日正式成立。它的研究是巴科馬大學和英國基爾大學的一個合作伙伴關系的一部分,該伙伴關系致力于開發用于應對瘧疾的轉基因蚊子。這組科學家
成團泛菌是蚊子腸道中的常見細菌,美國研究人員日前通過轉基因改造使其成為蚊子體內瘧原蟲的“克星”。這一成果為遏制瘧疾提供了新思路。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轉基因改造,令成團泛菌分泌一種對瘧原蟲有毒但對蚊子和人體卻無害的蛋白質。攜帶這種轉基因細菌的蚊子,其體內惡性瘧原蟲和伯氏瘧
6月10日電 據英國《太陽報》8日報道,為了阻止瘧疾等疾病的傳播,實驗室培育出的變異蚊子,將于今年夏天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和德克薩斯州釋放。但科學家們對這一計劃恐缺乏監管,感到擔憂。資料圖:實驗室科技人員使用動物血液培育蚊子。中新社記者 黃卓賢 攝 由英國生物技術公司Oxitec培育的基因變異蚊子
基因驅動,漸成生物界“新寵” 近年來,“基因驅動”成為生物學界的新興熱門研究領域之一,它指的是特定基因有偏向性地遺傳給下一代的一種自然現象。借助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科學家研發出人工“基因驅動”系統,并在酵母、果蠅和蚊子中證實可實現外部引入的基因多代遺傳。 作為一種可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的抗瘧疾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ence:重大突破!根治瘧疾有戲!選擇性抑制PfCLK3蛋白可殺死處于各個發育階段的瘧原蟲 doi:10.1126/science.aau168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瘧疾影響著全世界數億人,每年造成40多萬人死亡。幾十年的殺蟲劑使用未能控制攜帶瘧原蟲(即導致瘧疾的寄生蟲)的蚊子,并導致許多蚊子品系產生殺蟲劑抗藥性。作為回應,科學家們開始對蚊子和其他有助于根除蚊子的有機體進行基因改造。到目前為止,這些轉基因方法都沒有在實驗室測
在英國牛津郡的一個實驗室里面,科學家們正在培養成千上萬只蚊子。他們為蚊子提供馬血和潮濕的溫床,以幫助蚊子繁衍,同時他們還會為蚊子修改或添加基因,以遏制蚊子轉播疾病。 這個修改蚊子基因的項目由一家名為奧斯特(Oxitec)的生物公司運營,奧斯特公司的“蚊子產品”已經被運用到巴西、馬來西亞和開
據國外媒體報道,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將斥資400萬美元(約合2460萬人民幣),用于研發通過交配減少蚊子數量的“殺手蚊”。這一大膽嘗試旨在遏制瘧疾的傳播,因為這一致命疾病常通過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染。 這筆資金來自“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力爭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根除瘧疾。按照計劃,科學家將
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學院召集的一個委員會日前警告稱,科學家尚未做好將一種可使特定基因在種群中快速傳播的技術在野外施用的準備。換句話說,對“基因驅動”物種還需開展更多實驗室研究及高度可控的田地試驗,現在把這類物種如轉基因蚊子釋放野外用以應對寨卡疫情等挑戰為時尚早。 科學家對基因驅動的研究已經
Timothy Doran的11歲女兒對雞蛋過敏。全球約有2%的兒童患有這種病癥。像他們一樣,Doran的女兒無法接受很多常規疫苗接種,因為它們是利用雞蛋生產出來的。 身為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產業研究組織(CSIRO)分子生物學家的Doran覺得,他能通過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
據報道,一家英國公司正在巴西測試利用轉基因蚊子抗擊登革熱傳播的技術,如研發順利,將有助于當地更好地控制這類傳染病的傳播。 巴西全國生物安全技術委員會10日通過決議,允許英國牛津昆蟲技術公司在巴西進行商業注冊并使用相關技術。 這家公司開發的新技術,可把“致死基因”嵌入蚊子體內,并讓轉基
3.2 基因工程合成法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產多肽抗生素是降低生產成本的一條有效途徑。但是多肽抗生素對原核細胞的毒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原核表達系統中的應用。而真核表達系統的較低表達效率也是其工業化生產的一個障礙。為了克服多肽抗生素對細菌細胞的毒性,人們采用融合表達或選擇對多肽抗生素具有抗性的株系
會叮人的雌蚊子是瘧疾傳播的最大“幫兇”。英國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10日報告說,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轉基因技術,可大幅改變蚊子后代的性別構成,讓雄性占絕大多數,最終致使蚊群在數代后無法繁衍,從而阻斷瘧疾的傳播途徑。
轉基因生物和人造生物總是讓人歡喜讓人憂。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在用這些生物生產胰島素等藥物成分、開發生物能源、研究人類疾病和改善傳統農業。盡管轉基因生物的風險有被夸大之嫌,但轉基因逃逸的確可能擾亂自然的生態系統。 光靠物理防范顯然是不夠的,因為實驗室器具和工業設備可能破裂,工作人員也可能無意中把被
人類具有改變大自然的能力,這是我們物種幾千年來的一個特點,現在,這項能力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我們改變生命遺傳學的能力,以前只局限于家養動物,如牲畜和農作物。現在它延伸到了整個生物圈,包括我們自己。 全球范圍內的基因工程,是科幻小說的夢想,有時也是噩夢。但現在,這個可能性已經到來。第一次,
蚊子是傳播某些致命疾病(如登革熱和瘧疾)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它們攜帶寄生蟲和病毒,當它們叮咬人類和動物時會進行傳播。最近,來自美國密蘇里大學(MU)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編輯蚊子的基因。MU獸醫學院獸醫病理學系的博士后研究人員Shengzhang Dong表示,這一新技術,為今后轉
科學家最近警告稱,一種培育轉基因昆蟲的新方法可以在數年內消除許多蚊媒傳播的疾病,但是它也可能在野生的種群中帶來毀滅性的意外后果。 研究人員們已經設計了一種方法,能夠繞過種群內基因快速傳播的一種基本障礙。他們認為這種方法能夠在蚊子中傳播抗瘧疾基因,以此阻止疾病傳播給人類。然而這種方法也可能導致野
CRISPR作為基因編輯領域的明星技術儼然已經成了眾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從技術改良、疾病治療到作物改良,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離不開這項才進入科研領域短短幾年的技術。張鋒、胚胎編輯、George Church等熱詞讓CRISPR在2015年“屢次刷屏”。 筆者從去年開始關注CRISPR技術,
你是否設想過,艾滋病、癌癥可以被治愈,禿頭、肥胖等“不完美”形體可以輕松被擺脫,甚至真的可以返老還童,壽命不再受時間的束縛?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這些愿景或許都有可能實現。 據英國《獨立報》近日報道,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方法,能夠修復大腦的“破損基因”。之前報道稱,研究人員無法對眼睛、
瘧疾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通過被原生動物寄生蟲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最常見和最危險的瘧疾類型是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引起的瘧疾。瘧疾引起了嚴重關切,因為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處于這種危險之中,而且迄今為止還沒有有效疫苗。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了2.16億例[1]
一個是體態圓潤,滿身肥膘的“大肥豬”,一個是古靈精怪,小巧靈活的老鼠,試想一下,這二者結合起來會是什么樣子的呢?其實,科學家發明新技術,能讓老鼠能幫助豬“減肥”,下面,我們詳細的說一下“減肥”過程。 中國科學家成功使用CRISPR技術培育出12只健康小豬崽,它們身體脂肪比普通小豬少24%。據悉
早在公元前12000年,人們就開始種植農作物。他們逐漸開始懂得挑選最好的那一株,這標志著農作物改良的開始。農作物改良,從來都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而如今,科學家能夠快速輕松地實現。 這多虧了一種被譽為“基因剪刀”的CRISPR技術。它是一種靈活高效的基因組編輯工具,能夠對幾乎任何物種的基因組
5月11日,南開大學醫學院的青年講師劉暢“意外”得到一筆10萬美元的資助。 資助方是美國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蓋茨基金會公布的第四輪“探索大挑戰”項目(GCE)資助名單,全球共有78份項目入選,中國僅有兩份。 對于自己的入選,劉暢表示“沒想到”。他是以一個大膽的構想贏得青睞的
美國舊金山格萊斯頓研究所遺傳學家Bruce Conklin一直試圖找到DNA變異如何影響不同的人類疾病,但使用的工具有些笨重。當他研究來自病人的細胞時,很難知道哪個序列對疾病來說很重要,哪些只是背景噪音。同時,將突變植入細胞是一項昂貴且費力的工作。 2012年,他通過閱讀了解到一項最新發表的
美國舊金山格萊斯頓研究所遺傳學家Bruce Conklin一直試圖找到DNA變異如何影響不同的人類疾病,但使用的工具有些笨重。當他研究來自病人的細胞時,很難知道哪個序列對疾病來說很重要,哪些只是背景噪音。同時,將突變植入細胞是一項昂貴且費力的工作。 2012年,他通過閱讀了解到一項最新發表的、
人類曾在小說和電影中無數次幻想經過基因編輯的人類出現,但都不是現在這樣。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稱,由其團隊創造的世界首例能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誕生。 這則消息尚未經過業界專家確認,研究也還沒有經過同行評議、或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某種程度上真實性存疑,但
近兩年,基因組編輯實驗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盡管人類胚胎的CRISPR基因編輯已經暫停,但這些工具被應用在動物身上。據《紐約時報》報道,一些公司正利用這種技術來改造農場動物。 在愛荷華州的一個農場內,創業公司Recombinetics對兩頭犢牛的基因進行編輯,使它們不長出牛角,這意味著它們將不用
對于轉基因主糧化,社會上的爭論相當激烈,幾乎到了針鋒相對,不可調和的地步。 支持轉基因主糧化的一方主要是從事轉基因研究的科技人員,而質疑和反對轉基因主糧化的人屬于各個領域,尤其是普通百姓更是如此。 我們都非常清楚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食品關乎到人民大眾的健康狀況。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關乎到
人類具有改變自然的能力,而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的一個特征,這使得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而改變機體的遺傳特性此前僅被局限于那些馴化的生物,比如牲畜和莊稼等,然而如今這種改變已經可以擴展到整個生命圈了,當然這也包括我們人類自己。在行星范圍內進行基因工程,曾經被認為是科幻的東西,而如今我們卻
在7月出版的Science雜志上,幾位著名的CRISPR技術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afeguarding gene drive experiments in the laboratory”的評述文章,探討了以CRISPR為基礎的基因驅動技術系統,指出在實驗室中進行此種另類的轉基因技術,需要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