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的強大需要這樣一種研究環境:完全自由地交流思想和想法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Zdenek Bazant是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2008年初,他從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獲得一筆經費,研究什么樣的材料能經受嚴重沖撞。陸軍工程兵團因此要求對參加這個項目的Bazant小組的所有外國人員進行審查。但是,西北大學的官員阻止了這一做法,因為這違反了大學的管理政策。如今,西北大學提出一個新的論點:陸軍工程兵團的這一做法也與它的上級主管——美國國防部的新政策相抵觸。 據最新出版的《科學》雜志報道,美國防部的這一新政策解決了在非保密性研究的管理上,五角大樓與學術研究機構長達7年的爭議。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恐怖襲擊事件,為了防止敏感技術信息落入敵人之手,美研究機構創建了一種名為“敏感但不保密”的研究類型。學術界的官員們激烈反對,指出里根政府在1985年曾有一項指示:免除對大學校園內基礎研究的這類限制。 如今,在這場自由......閱讀全文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舉辦,截至2018年已舉辦13屆。研究進展由《中國基礎科學》《科技導報》《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和《科學通報》五家編輯部推薦,由兩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學者經過初選和
該項活動旨在加強對我國重大基礎研究進展的宣傳,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促進公眾更加理解、關心和支持科學,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該項活動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傳播工作的一個品牌,在科技界產生了良好反響。 1、實現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墨子號”衛星實現千公里級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2月20日,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與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聯合召開“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解讀會”,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7項重大科學成果入選,包括: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開創煤制烯烴新捷徑;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
【摘要】本文選取不論是對于眾多學科的基礎理論方面,還是在人類的生產、生活方面都有重大貢獻的核磁共振研究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清晰地呈現出了核磁共振研究鮮明的階段性特征,以及由這一典型案例所揭示出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動態變化著的、復雜的互動關系。最后通過分析和總結,得出了這一典型案例對我國的科
【摘要】本文選取不論是對于眾多學科的基礎理論方面,還是在人類的生產、生活方面都有重大貢獻的核磁共振研究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清晰地呈現出了核磁共振研究鮮明的階段性特征,以及由這一典型案例所揭示出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動態變化著的、復雜的互動關系。最后通過分析和總結,得出了這一典型案例對我國的科
根據《關于評選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的通知》(科發京黨字〔2009〕128號)文件規定,第十屆中國科學院杰出青年評選程序性評審工作已于2010年1月11日進行,評選領導小組辦公室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及評選程序邀請相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審閱,并選出了30位候選人進入最終的評選。 現
2013年2月底,曾經在浙江大學主導一系列改革的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調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上任伊始,楊衛就提出“拓探索之淵,浚創新之源,延交叉之淵,遂人才之愿”的基金委職能和定位。《國家科學評論》(以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公開征集,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巴基斯坦科學基金會(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項目申請191項。根據我委相關規定,經過初步審查,并與巴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為168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
鈷/氧化鈷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CO2為液體燃料01 1、研制出將二氧化碳高效清潔轉化為液體燃料的新型鈷基電催化劑 將二氧化碳在常溫常壓下電還原為碳氫燃料,是一種潛在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清潔能源策略,并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造成的不利影響。實現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的關鍵瓶頸問題是將二氧化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
明天,堪稱中國諾貝爾的未來科學大獎即將揭曉。哪些人可能得到這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呢? 知社和您一起梳理一下最有希望的幾位科學家,和他們閃耀中國的科研成果。坊間傳言其中更有今年諾貝爾獎提名工作。 未來科學大獎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設立“生命科學大獎”和“物質科學大獎”兩個獎項
2019年即將過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對本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熱點人物及事件進行簡要梳理,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屠呦呦、袁隆平先生共獲“共和國勛章”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共和國勛章”,并于
3 立項基礎 我國在植物激素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知識積累和堅實的工作基礎。20世紀早期老一輩科學家做出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工作,奠定了中國植物激素研究與國際同步發
隨著2018年的即將到來,2017已離我們越來越遠。回顧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啟示,瞻望美好未來,謀劃創新思路,是對來年的提前布局、未雨綢繆,也是對來年太赫茲科技帶給我們更多驚喜和突破、迎來更為廣闊發展前景的期待。回首2017,太赫茲科學研究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太赫茲產業應用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展望20
細胞里面的生命活動井然有序,每一個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結構,承擔不同的功能。生物大分子則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最終執行者,它們主要是核酸和蛋白。核酸攜帶了生命體的遺傳信息,而蛋白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自現代分子生物學誕生以來的半個世紀里,解析和分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進而闡釋其功能機制一直都是現代生命科學
大連理工大學高端特聘教授、美國克瑞頓大學終身教授肖桂山是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鄒承魯院士的關門弟子,20多年來專注于從事癌癥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質組學、醫學大數據、生物信息學及藥物信息學等方面的研究。近期,轉化醫學網采訪了肖桂山教授和我們一起談談關于成立《Science PJ Metaboli
《轉》訪是轉化醫學網的品牌專訪欄目,是業內專家、大佬、知名企業智慧交流碰撞的平臺,也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轉》訪致力于打造轉化醫學領域最知名的專家訪談欄目。 大連理工大學高端特聘教授、美國克瑞頓大學終身教授肖桂山是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鄒承魯院士的關門弟子,20多年來專注于從事癌癥基因
日前,美國光學學會(OSA)宣布了2020年度新當選會士名單,共有94位光科學家新當選為美國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其中中國科學家共有15位。 美國光學學會(OSA)成立于1916年,是世界光學領域權威的國際性學術組織。光學學會會士(OSA Fellow)是美國光學學會授予該領域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
引言: 新材料是高新技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又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基礎和先導,也是提升傳統產業技術能級 ,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 。 新材料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并對未來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的產業,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爭奪高技術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種類中,均把新材料產業放到重要戰略地位來優先發展。日本是新
外行看熱鬧 前兩年聽說低溫冷凍電鏡在測量蛋白質結構方面有大的突破,分辨率已經可以和最好的X射線晶體結構測定不相上下,而且不用再辛辛苦苦培養蛋白晶體,很可能近期會有人得諾貝爾獎之類。 維基百科上關于Cryo-EM的介紹鏈接:http://en.wikipedia.org/wiki/Cryo-e
基因組學和個性化醫療的實現比很多人想象得更近,但目前醫療系統和電子健康檔案的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要求。當政策制定者和創新者正奮力追趕的時候,他們必須明確自己需要知道什么。 考慮到醫療行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和發展,曾經先進的概念會在幾年間過時或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知識、理解和能力在不斷提高,如果支持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示了最新批準與八個國際組織合作的研究項目,共計55項。詳情如下:一、中國-日本 2019年雙方在“環境可持續修復”領域聯合征集合作研究項目,支持兩國科學家開展實質性的創新研究與合作。經過公開征集、專家評審及雙方機構共同協商,以下4個項目獲得批準,項目執行期限為5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