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省氣候變化監測評估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該中心將主要開展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監測和太陽能、風能資源等氣候資源的評估以及三江源地區水資源、草地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試用技術實驗和示范研究等業務,為青藏高原乃至全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支撐。 青藏高原是中國乃至世界氣候變化敏感區。近50年的氣象資料分析表明,青藏高原的氣候受全球變暖影響出現了顯著變化。由于青藏高原的氣候相對全球具有超前變化的趨勢,這一現象已引起中國科學家的關切。加強對青海地區影響氣候變化相關要素的監測與評估,對于研究整個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青海省氣象局局長陳曉光介紹,青海省氣候變化監測評估中心成立以后,將積極開展青海省的氣候變化監測、評估、預估等實時業務,并及時發布《青海省氣候變化監測評估報告》,同時,也將積極實施三江源地區和青海湖流域人工增雨工程項目建設和氣候變化綜合觀測系統建設。 ......閱讀全文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一項項新措施、新技術也隨即運用到生態保護和建設中,成為生態保護和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持和助推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技術就是衛星遙感。遙感技術起源于飛行器和人造衛星的發展,即利用載人(無人)飛行器或人造衛星上搭載的攝像和其他感應、探測設備,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
作為全球氣候啟動器,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對全球氣候會產生哪些影響?7月12日至13日,全球氣候專家、學者聚集青海省會西寧市,共同研討青藏高原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等課題。 研討會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澤慧作了《應對氣候變化與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的主題報告。她指出,青藏高原是
有這樣一支隊伍,負責制定全省環境監測發展規劃和計劃編制,組織和協調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和專項調查,及時向社會公布全省環境質量現狀與變化動態。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腳步、眼光、智慧和汗水丈量著全省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無畏風沙和嚴寒,用實際行動呵護著藍天、土地和每一汪碧水……他們是青海省環境監測中
能源資源大省如何實現低碳發展? 近日,山西省發改委發布的《山西省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試圖描繪出一個路線圖。 記者獲悉,由于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編制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一直沒有出臺,地方在應對氣候變
能源資源大省如何實現低碳發展? 近日,山西省發改委發布的《山西省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2013-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試圖描繪出一個路線圖。 記者獲悉,由于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編制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一直沒有出臺,地方在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規劃的編制
蓄水量增加了的北京密云水庫青海湖湖水面積連續多年不斷增大,氣象專家認為,周邊地區降水量偏多,使青海湖變大了。核心提示 很多人感到,最近幾年我國華北地區干旱少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多雨的情況發生了改變,最新的氣候統計和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11月1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接受
“根據遙感監測顯示,2000年至2010年10年間,在強化生態保護和氣候暖濕化過程的共同作用背景下,青海省域層面各類生態系統格局和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趨勢向好。”青海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副主任葛勁松20日表示。 葛勁松介紹說,青海省生態環境遙感監測中心以2000年為調查評估基準年,2005年為
原文地址:http://env.people.com.cn/GB/14288963.html 青藏高原 國務院昨日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五大功能區”的劃分思路,以推進重點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期望有效遏制青藏高原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 在昨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
地表有效輻射為地面向上的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之差,它是地面通過長波輻射交換而實際損失的熱量。有效輻射的大小隨地面溫度、空氣溫濕度及云量而變化,可以作為地面最低溫度及霜凍預報的重要依據。青藏高原的熱力作用在東亞甚至全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已是公認事實,該區有效輻射與凈輻射的量級基本
7月12日,兩只黑頸鶴在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翩翩起舞。紀偉濤攝/光明圖片 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13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召開,來自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世界自然基金會、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等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國際組織、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共同為保護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出
近日有媒體報道,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將于今年底正式動工,大橋將達到全國橋梁最長使用壽命120年。擬建設的瓊州跨海通道也將壽命預定為120年。這些橋梁隧道真能如此長壽嗎?昨天(8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偉在接受南京日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目前,尚無科學的方法來準
近日,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十三五”工作方案》),為“十三五”時期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作為《“十三五”工作方案》的附件,同時印發了《關于加強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管理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空氣自動監測工作方案》),明確了“十三五”期間
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 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闡明長期快速的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高寒草地植被的生長格局,不僅關系著深入理解高寒生態系
措池村成立了野生運動巡護隊,這是他們在巡護活動中。 黃河源頭的湖泊沙漠化嚴重。圣湖邊取水的藏民。措池村每年舉辦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賽馬節。 玉樹的災后重建,讓“三江源”保護的踐行者看到新的希望,國家項目的支持,大筆資金的進入,需要推動的只是一個更適合當地的保護和發展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通過《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2011-2030年)》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2011-2030年)》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青藏高原區域生態建設
去年11月,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的消息一出,我興奮了好幾天。”來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全國人大代表諾爾德告訴記者,“但眼下的關鍵是生態補償等機制落實較慢,雷聲大、雨點小。” “三江源”地區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
一場雪,為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大草原披上了銀裝。此時的草原,已進入一年中最蕭瑟的季節。然而,阿壩州草原監理站站長索倫卻并不清閑,草原防火的任務還很重。“明年5月,來草原看看吧,那時又是一片生機勃勃了。”索倫用心呵護著草原,讓他欣慰的是,這里的生態環境正在一點點好轉。 幾千公里外,還有一些
隨著兩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即將到期,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研究本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到期后的政策。 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從2011年開始實施,已連續實施兩輪,覆蓋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年投資經費近200億元。 這是當前我國最重要的生態補償機制,是新中國以來投資規模
“通過去年及今年的科考調查發現,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積雪呈現典型斑塊化分布特征,且‘風吹雪’現象較為嚴重。”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積雪科考團隊隊員史飛飛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牽頭的科技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積雪特性及分布調查3號線”—“雪域青海”科
位于中國青海的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監測表明,青藏高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年平均值已由1994年的360ppm(ppm:一百萬個空氣分子有一個二氧化碳)上升至2013年的395ppm,增加了9.5%。 “直接影響是氣溫升高,這將對青藏高原生態退化與水資源減少產生一定影響。”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
核心閱讀 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有一些技術成為人類的“千里眼”“順風耳”,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環保執法、災害監測等能力。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情況、違法企業的偷排行為、高寒缺氧地區的水文資料……有了科技的幫助,獲取這些以往看來難以掌握的數據成為可能。 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年了,那片曾經飽受創傷的土地現在
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有一些技術成為人類的“千里眼”“順風耳”,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環保執法、災害監測等能力。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情況、違法企業的偷排行為、高寒缺氧地區的水文資料……有了科技的幫助,獲取這些以往看來難以掌握的數據成為可能。 汶川地震已經過去十年了,那片曾經飽受創傷的土地現在怎么樣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雪災仍在持續中。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為什么我國還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降雪和低溫天氣?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的有關專家。 據江蘇省氣象臺介紹,截至1月28日8時,江蘇已有10多個市、縣積雪厚度超過30厘米,其中南京積雪達36厘米,創1961年有記錄
氣候自動觀測儀系統的建設目標 在全球氣候自動觀測儀系統(GCOS)和中國氣候自動觀測儀系統(CCOS)框架下,以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成果為指導,在充分考慮西北地區天氣氣候特,征和生態環境特點,以及為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需求前提下,針對目前氣候觀測系統的缺陷,以西北地區現有氣候觀測系統為基礎
馬鈴薯在青海政府的支持和市場的調控下有了飛躍的發展,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擴大,而且青海省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十分適合馬鈴薯的生長,這也促進了該地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馬鈴薯的種植成為青海農民有效的增收途徑。尤其是彩色馬鈴薯的種植,更是該地區的一大特色。作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水分土壤的條件,只有適合的生
三、重點任務 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全局、影響長遠的八個方面建設。 (一)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穩定發展糧食和棉油糖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加強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
今天上午10點,生態環境部召開2020年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兼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介紹碧水保衛戰的進展情況,并共同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
價格不菲的冬蟲夏草一直深受消費者追捧。但今年以來,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多次重申“冬蟲夏草不屬于保健品”。而根據2016年國家食藥監總局所做的一次抽檢發現,冬蟲夏草及其制品中,重金屬砷的含量超標4至10倍。 盡管如此,冬蟲夏草的市場熱度卻未見明顯冷卻。在“618”電商大促中,冬蟲夏草銷售勢頭不減,有
科技部日前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遙感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對大型國際重要濕地的狀況及變化進行監測—— 在第44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再一次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與以往不同,《報告》首次將濕地這一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近20年來癌癥呈現年輕化及發病率和死亡率“三線”走高的趨勢。同時,癌種也呈現地域化特點,如胃癌集中在西北及沿海。 年報指出,全國腫瘤死亡率為180.54/10萬,每年因癌癥死亡病例達270萬例。我國居民因癌癥死亡的幾率是13%,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