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干貨:4位學術牛人教你如何讀文獻、用文獻
【一】學術牛人1:用自己的話概括和梳理文獻 及時回顧 心得和經驗:我現在每天還保持讀至少2-3篇的文獻的習慣。讀文獻有不同的讀法,但最重要的自己總結概括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什么,否則就是白讀,讀的時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這是讀文獻的大忌,既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導致以后不愿意讀文獻。 一、回顧重要內容 每次讀完文獻(不管是細讀還是粗讀),合上文獻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從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從discuss里最好確認一下。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過關了。take home message其實都不會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發現你需要記得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 二、擴充知識面的讀法 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每天讀一兩篇,......閱讀全文
閱讀文獻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功
余黨會老師曾經寫過這個話題,《研一學生必須知道:讀文獻是第一要務》,寫的很好,相當于戰略性話題。我這里重點談一點關于閱讀文獻的戰術問題。這里主要針對剛要讀碩士研究生的問題。 首先是如何讀文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去讀文獻,學習游泳只能在水中學習,不讀文獻就不要討論這個問題,只有在讀的過程中,才會遇
致敬!本論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我就是參考文獻本獻
近日,一篇發表于2002年5月的論文因“參考文獻”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參考任何文獻”被網友投稿至“迷惑行為大賞”但當大家看到作者評論區畫風卻變了本文作者——錢偉長還有網友好奇他是誰一張極具“沖擊力”的介紹瞬間刷屏評論區高考物理只考5分卻成了中國力學大師1912年,錢偉長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書香門第受家庭
怎樣快速而準確地閱讀科學論文(3)——引言
吳崇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chomingwu@163.com接上文。閱讀理解了論文的標題和摘要,我們已經對整篇論文的主要內容有了整體了解,并形成了自己對論文質量,以及是否對自己的研究有參考價值的判斷。如果我們認為該論文的研究質量上乘,研究方法或結果對我們自己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或者論文
怎樣快速而準確地閱讀科學論文(2)——摘要
吳崇明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 chomingwu@163.com通過閱讀標題,我們知道這篇論文主要講述“硝酸鹽循環調節胃黏膜厚度”,并且這里的硝酸鹽循環特指的是由“口腔細菌”推動的硝酸鹽循環。根據題目中的“硝酸鹽循環”、“胃黏膜厚度”和“口腔細菌”三個關鍵詞,我們預想了如果自己寫作和完成這個
電子預印本文獻庫論文數破百萬
1991年,Paul Ginsparg成立 arXiv。圖片來源:《自然》 arXiv.org是一個非常流行的預印本文獻庫。物理學家、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通常會將論文草稿上傳至該文獻庫,以便在同行評議前公開分享他們的研究發現。如今,該文獻庫已擁有100萬余篇研究論文。 19
文獻!文獻!!
一、事由 最近因某成果的總結,我系統地查閱了國外離子交換分離及裝置/離子交換柱設計的文獻。 查閱的方式是通過國家圖書館科技咨詢室辜軍(010-88545356)同志。辜軍同志是四川大學化學系畢業,資深科技文獻咨詢專家,外語、化學專業、文獻查
中國作者有3篇論文入選《科學報告》100篇閱讀量最多的論文
2019年7月9日,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旗下多學科、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最近公布了2018年閱讀量最多的論文,進一步展現了該刊所發表的科研成果的影響力。《科學報告》是一本發表有嚴謹的科學性及技術扎實的原創研究的領先期刊。這些論文
數千德國科學家無法閱讀愛思唯爾論文
元旦起,德國部分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無法閱讀愛思唯爾在線期刊。 數千德國研究人員無法在線閱讀荷蘭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公司旗下的數百本期刊。日前,雙方針對集中訂購的談判擱淺,而且很多德國研究機構似乎決定不會讓步,即便這可能讓研究人員十分不便。 2014年,一個由數百家高校、技校和研究機構組
數千德國科學家無法閱讀愛思唯爾論文
元旦起,德國部分機構的研究人員將無法閱讀愛思唯爾在線期刊。 數千德國研究人員無法在線閱讀荷蘭出版巨頭愛思唯爾公司旗下的數百本期刊。日前,雙方針對集中訂購的談判擱淺,而且很多德國研究機構似乎決定不會讓步,即便這可能讓研究人員十分不便。 2014年,一個由數百家高校、技校和研究機構組成的聯合體
《自然》評論文章:科學文獻找錯容易糾錯難
找到科學文獻中的錯誤很容易,但是糾正這些錯誤卻很難,即使這些錯誤已經被上報給了論文的作者和刊發論文的期刊。英國《自然》雜志4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幾位美國科學家給出了上述意見。 本篇評論的作者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戴維·奧里森和安德魯·布朗,描述了他們進行的為期18個月的“嘗試”:當他們在論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