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0人獲第11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第11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16日在北京舉行,10位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獲獎。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為獲獎者頒獎。 獲獎的10位青年女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研究員于翔、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如、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員賈衛華、華南農業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廖紅、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研究員段慧玲、華北電力大學資源與環境研究院教授李永平、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陳雪飛、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李英賢、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劉建妮。 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介紹,獲獎者是從來自111個單位的183位候選人中,經37位院士評審委員無記名投票選出的。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表示,2000多萬女科技工作者是中國科技大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此次獲獎的青年女科學家是廣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希望“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選表彰活......閱讀全文

    中科院兩人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月28日,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10位在數學、物理、醫學等領域取得卓越成績的女性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出席頒獎典禮并為獲獎者頒獎。獲獎者中包括兩位中國科學院的女科學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艷麗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

    青年科學家的苦惱

      對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來說,生活并不容易。他們必須忍受不確定的未來,去競爭科研經費,還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做好為工作頻繁搬家的準備。  科學家們在本文里與我們分享了他們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挫折、掙扎、挑戰,當然還有快樂。  2018年,美國聯邦預算定稿時,詹妮弗·哈丁(Jennifer H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頒獎

      2017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近日在巴黎舉行。美國斯坦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和另外4位女科學家獲獎,她們每人將獲得10萬歐元的獎金。圖為鮑哲南教授在法蘭西學院演講,介紹其團隊研發的可感知壓力并將電信號傳到大腦的柔性人造皮膚。

    女科學家《Nature》改寫HIV歷史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Beatrice Hahn教授在最新一期的Nature上發表了HIV研究的最新進展,Increased mortality and AIDS-like immunopathology in wild chimpanzees infected with SIVcpz,改

    意大利女科學家免于刑事訴訟

      針對一位意大利著名科學家的法律訴訟結束了。 意大利禽流感學家因政治遇挫陷于調查,沮喪之下奔赴美國。   近日,維羅納一名法官解散了針對獸醫研究專家及前議員Ilaria Capua的一系列刑事起訴,其中包括有意引起禽流感暴發及在人類間傳播的指控,如果這一罪名成立,她將會被終身監禁。Cap

    中國女科學家獲國際科學桂冠

      第十八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盛典日前在法國巴黎舉行,5位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杰出女科學家與15位大有可為的年輕女研究人員獲獎。中國女科學家陳化蘭、應佚倫分別榮膺“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和“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同時,這也開創了中國連續兩屆摘得“世界杰出女科學家

    江南大學青年女博導Cell子刊糖尿病研究重要發現

      在我們體內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類細胞的10倍。科學家們將所有的這些細菌統稱為微生物群(microbiota)。在某些情況下,病原菌可引起感染性疾病。但這些微生物也可以保護我們免于罹患某些疾病。  來自江南大學、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法國巴黎第五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近期的一項研

    江南大學青年女博導Cell子刊糖尿病研究重要發現

      在我們體內微生物的數量是人類細胞的10倍。科學家們將所有的這些細菌統稱為微生物群(microbiota)。在某些情況下,病原菌可引起感染性疾病。但這些微生物也可以保護我們免于罹患某些疾病。  來自江南大學、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法國巴黎第五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近期的一項研

    陳化蘭榮獲“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

      24日晚,第十八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巴黎舉行。來自世界五大洲的5位女性科學家獲得了該項榮譽。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院的陳化蘭教授成為我國第5位獲得這一榮譽的女科學家。   陳化蘭因其在禽流感病毒領域的杰出生物學研究而獲獎。其他4位獲獎者分別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

    “高位缺席”:女科學家到底去哪兒了

       ?直到被問到那個自己答不上來的問題,33歲的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才意識到,科研圈內存在嚴重的性別失衡問題。   ??   ?他所在的高校,女生數量一直在增長,這也是全國趨勢。教育部統計,到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中女生數量連年超過男生。根據中國科協的數據,到2013年

    華人女科學家曹穎獲美國“天才獎”

      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本年度“天才獎”日前揭曉,加州理工學院華人女科學家曹穎為25位獲獎者之一。她因為在揭示靈長類動物大腦視覺神經機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而獲獎。  麥克阿瑟基金會認為,曹穎的研究為闡明一系列其他神經計算和感官處理功能打下了基礎。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和生物工程學系主任斯蒂芬·梅奧說:“曹穎

    女科學家因為卓越的研究而獲獎

      15位女性獲得了本年度的“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獎,她們的研究領域涵蓋了從瘧疾到納米技術。   來自毛里塔尼亞的Khadijetou Lekweiry是一位瘧疾科學家,她是15位獲獎人之一。 Khadijetou Lekweiry   Lekweiry是摩洛哥Cadi Ayyad大學

    杰出女科學家再發Cell解析調控機制

      來自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DEAD-box家族蛋白中兩個成員:UAP56和Vasa在piRNA生成和功能行使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指出了一種新型核周轉錄沉默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Cell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分別是麻省大學醫學院生物信息學和整合生物學部的翁志萍

    女科學家:我們很強-但非女強人

      上周末的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上,一群女科學家特別打眼。她們互稱姐妹,自信滿滿。相比男科學家,她們更低調神秘。在科學領域打拼成精英,并不容易。南都記者采訪了她們中的三位,帶你認識女科學家們真實的一面。  陳左寧:女科學家不是另類  1957年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兼黨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并行

    印娟:與量子“糾纏”的女科學家

    2016年8月18日凌晨,青海小城德令哈觀測站,小雨初歇。 印娟透過望遠鏡,在重重疊疊的云縫里捕捉到一點亮光。那正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當時‘墨子號’離開地面將近48小時了,我們第一時間就將地面的信標光覆蓋到它,為它點亮燈塔,打通建立天地鏈路的第一步。”在2

    專訪華人女科學家俞君英

      2007年不僅讓iPS一炮而紅,也讓一位華人女科學家從幕后實驗室走了出來,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這位女科學家就是俞君英博士,有人稱她為華人生命科學界的驕傲,有人認為她是下一屆諾貝爾獎熱門獲獎者,然而她卻依然平平淡淡的進行著自己喜愛的科學研究,波瀾不驚。   近期俞君英和她的同事又獲得了iPS技術

    這5位,是世界杰出女科學家……

      3月24日,第十八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女科學家獎(18th Annual L’Oré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頒獎典禮在巴黎舉行,5名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學家獲得這一榮譽,每人將獲得10萬歐元的獎勵。這五位

    -女科學家傳奇:抗癌英雄羅利

      在珍妮特?D?羅利之前,鮮有科學家懷疑過是染色體畸形導致了癌癥。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起,她以一系列的研究證明了是特定染色體的變化導致了特定類型的白血病。  羅利的發現改變了人們理解癌癥的方式,促進了針對特異基因異常的藥物治療法的產生,并創造了現在仍然在推動癌癥研究的模型。  “珍妮特的工作確定

    浙江啟動青年科學家培養計劃

      近期,浙江省啟動“青年科學家培養計劃”。該計劃著眼于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培養一批青年科學家和科研團隊帶頭人,三年內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100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到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海洋、醫藥化工、智能紡織印染、網絡通信等8個先進裝備制造領域的重點企業研究院工作,開展技術難題攻關,推

    青年科學家論壇聚焦功能材料

      由中國科協主辦、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承辦的“功能材料定制的化學基礎”青年科學家論壇近日在蘭州召開。30余位青年學者參加論壇并作了報告。  此次論壇以化學與材料為主題,針對學科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國際前沿研究熱點、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需求、青年科學家科研成長困惑等展開研討,旨在幫助青年科技人

    Nature:青年科學家正面臨困境

      上一期《自然》特刊,通過讓青年科學家群體發聲,探討該群體面臨的一些問題。這些年輕的研究人員竭力建立自己的實驗室、渴望創新、建立自己的事業,但是論文數量卻是評價他們的重點。當此之際,全球各個專業博士后供過于求、研究經費匱乏,且終身教職不再有,作者們在社論中指出,為了確保下一代研究人員不流失,科研界

    施一公對青年科學家的寄語:青年與科學精神

      10 月 26 日,2019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舉行。  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發表題為《青年與科學精神》的主旨報告。  報告中,施一公從 3 個角度闡釋了科學精神的內涵,即: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  他同時提到,所謂科學精神就是通過一言一行將科學精神輻射至大眾觀念,滋養大眾

    美出臺報告描述女科學家面臨持續敵意

    很多科學界女性面臨的性騷擾阻礙了她們的職業。圖片來源:Robert Neubecker 如果問及一些人關于性騷擾的案例,他們可能會提及一名教授對一名研究生的性要求。但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類似聳人聽聞的事件僅占科學界嚴重且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問題的一小部分

    美出臺報告描述女科學家面臨持續敵意

      如果問及一些人關于性騷擾的案例,他們可能會提及一名教授對一名研究生的性要求。但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類似聳人聽聞的事件僅占科學界嚴重且普遍存在的性騷擾問題的一小部分。這份報告花費兩年時間完成,描述了普遍且具有破壞性的“性騷擾”——貶低女性以及讓她們覺得沒有歸屬感的行

    中國女科學家首次乘“蛟龍”號下大洋

      9月7日,來自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80后”女博士唐立梅與傅文韜、葉聰構成“傅立葉”組合,乘“蛟龍”號完成了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西坡的下潛。   唐立梅也因此成為首位乘“龍”下大洋的中國女科學家。下潛結束后一出“蛟龍”號載人艙,她就興奮地對記者描述此行的感受:“太興奮了!海底太震撼、

    女科學家顏寧:以智慧定義美麗

      38歲,對于許多中國女性來說,是一個忙于照顧上小學的孩子的年紀,是一個逐步承擔更多生活瑣事、為家庭而收斂的年紀。她們時而為額頭眼角冒出的皺紋而惆悵,時而為雙重的責任而迷茫。  可生活中還有一些“她們”,選擇以另一種方式贏得尊敬。這份尊敬無關年齡、無關性別,關乎人類生活、科學進步,甚至國家榮耀。 

    知名華人女科學家Nature聚焦重要轉運蛋白

      細菌可以把很多的東西發送到超越自身邊界之外的世界中去:向它們種族的 其他成員傳送信號,向它們的敵人投放毒物,發出欺騙性的指令操控它們感染的宿主細胞。然而,在此之前它們必須首先讓這些貨物跨過它們自身的細胞膜,許多的 細菌進化出了一些專門的結構和系統來發動一些蛋白質完成這些工作。  來自洛

    江蘇省女科學家聯盟正式揭牌成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40.shtm

    Science-Career:給青年科學家的建議

      在競爭日益激烈和學術界職業前景并不明朗的日子里,很容易讓年輕科學家忘記他們當初為什么把科研擺在首位。過分焦慮的職業生涯可能適得其反,讓年輕的科研人失去科學的樂趣,并丟掉了成功的機會。“今天,年輕的科學家必須不斷證明他們在做正確的事情。他們有很大的壓力,但這對發揮創造力沒有好處,而創造正是科學的本

    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在京舉辦

      近日,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在京舉行。這是兩岸青年科學家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交流的重要平臺,400余位兩岸青年科學家、青年企業家在5天時間里,重點聚焦學術成果產業化和科技成果市場化,圍繞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業、防災減災、現代農業等熱點內容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此次論壇包括開幕式、大會報告、京臺青年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