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合作研究項目初審結果通知 經過公開征集,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共收到2015年度中以NSFC-ISF合作研究項目申請58份。經初步審查并與以方核對清單,確定有效申請56份。現將通過初審的項目公布如下:序號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中方申請人中方單位名稱以方申請人以方單位名稱11141101184譜圖理論和完全(余) 正矩陣張曉東上海交通大學Abraham Berman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1151101001白血病的確定性和隨機性數學建模研究張興安華中師范大學Svetlana BunimovichAriel University31151101003自動化生產線多目標節能型排序算法研究車阿大西北工業大學Eugene LevnerAshkelon Academic College44141101160不......閱讀全文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學普及工作。但由于歷史和多方面的原因,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些不解和遺憾。比如說,在當時和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和由財政撥款辦的一些科普刊物中,都是把科學幻想小說作為科學普及來進行強調和支持的,這推動了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也產生了一批優秀的科
基礎研究作為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科技進步的先導,是自主創新的源泉。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以深入的基礎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發展的后勁。”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以科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作出部署。 《意見》要求,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充分發揮
“基礎研究有什么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激光技術等,都是基礎
序號項目名稱聯合單位301籽鵝開產節律基因的篩選、功能驗證及調控機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302承載三明治式免疫激活因子的LTB-MEP-PEI納米微球免疫活性研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303玉米移栽生物質缽育秧盤制備方法及成型機理研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304黑龍江主產區稻米有機揮發性成分分布特征及影響因子
近日,列入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高校紛紛公布了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方案,提出了2035、2050年的愿景目標與時間表、路線圖,令人振奮的同時不免想多問一句: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真的可以在20多年的時間里集中產生嗎?本文作者以發達國家的經驗為鑒,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進入“黃金時代”,中國的一流大
科學研究已經滲透于今天的大學之中,在研究與教學之間是很難劃清界限的。大學中的研究,也需要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學習與教學做基石。若削弱這樣的基石,那無疑是蠻干,因為現代的研究型大學就建立在學生的潛能活力與觀念之上。 1月12日的《自然》和1月14日的《科學》兩個頂尖雜志,分別刊登了兩
從1988年到現在,我從事了接近21年的科普研究和教學工作,同時也經歷了我國在科普方面的政策變化歷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工作的變換,我由原來的單一領域研究轉變為對幾乎所有科學傳播領域的知識進行全面研究,所從事科普研究的模式與對科普的認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轉變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對科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于 2016 年正式落地中國,次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國榜單正式發布!四年成長、四屆榜單,我們持續關注和發掘中國科技發展中不斷崛起的新興力量。從實驗室里最新的技術研發成果,到各前沿領域的科技創業者們所取得的里程碑式
2010年8月的一天,北京中關村,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院長辦公室里,郭雷院士站在朝南的窗戶前,指著遠處對《科學時報》記者說: “在中國科學院的基礎園區內,距這幢大樓的南面大約500米處,有一幢正在建造的大樓,那將是新成立的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所
——紀念我國光譜事業30年,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專家采訪報道系列 在這個豐收的金秋季節,我國的光譜學界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收獲――第十五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在京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的規模、參會人數以及期刊論文數堪稱歷屆會議之最。在會議召開
當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仍存在多元化投入格局尚未形成、競爭性支持比例偏高、企業基礎研究投入普遍偏低等現象,課題組建議要進一步厘清基礎研究活動范疇和主要載體,明確大學與國立科研機構的使命和定位,客觀認識當前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動力與實力、基礎研究投入的政府聯合治理等關鍵問題。 ■郭雯 康小明 呂秋培
2011年度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興檢獎”評審工作已經結束,共評審出擬獲獎項目248項,現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一個月內為公示期。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本公告公示的項目有異議,均可在公示期內,以書面形式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提出。 2011年度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興檢
在歐洲研究理事會主席讓-皮埃爾·布吉尼翁看來,基礎研究是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前沿領域的科學家一定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因此,他的責任就是要確保那些最能代表未來的研究得以順利開展。 “未來其實已經在我們身邊,只不過它沒有平均分布在我們周圍。”2013年底,當67歲的法國數學家讓-皮埃爾·布吉尼翁
大學是人才培養的園地,是科學和技術研究的重要機構,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大學的使命,一些頂級的大學都為自己制定特別的校訓,如“服務國家、服務世界”,中國的一些大學提出:“引領行業和社會發展”、“投身國民經濟主戰場”等口號。 但是,近幾年,隨著新科技革命的風氣云涌,隨著第四次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如何進一步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何進一步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供給,服
2007年度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興檢獎”評審工作已經結束,共評審出擬獎項目202項,現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1個月內為公示期。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本公告公示的項目有異議,均可在公示期內,以書面形式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科研管理處提出。 &
第三篇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圍繞增加創新的源頭供給,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壯大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前沿發展方向,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更多貢獻。第八章 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堅持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近日,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國發〔2018〕4號),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制定了《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 《方案
威爾士向來以詩人、藝術家以及英式橄欖球而聞名,但現在他們也想進軍科學界。雖然與英格蘭、北愛爾蘭和蘇格蘭相比,威爾士擁有英國5%的人口,但他們卻只得到英國研究委員會3%的資金支持。人們認為,威爾士雖然善于吸引對藝術的支持,但是也可以在科學上做得更好。這一分析促使政府在2012年春季發布了長達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關于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通過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
2016年6月2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在Nature(《自然》)發表評論文章“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Nature 534, 467-469(2016))。現在此發布文章中文譯文,同時轉載英文原文。 楊衛在
我國一流大學與世界的差距 高校招生大幅度擴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先后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用10年走過了其他國家3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道路。尤其是“985工程”實施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一流大學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科研水平也不斷
站在全球材料科學之巔的美國,納米材料和生物材料的研究自然也是全球領先。 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全球頂尖學府均擁有眾多的納米工程與技術、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室,如麻省理工學院就擁有44個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所/研究室。 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中,邁克爾·萊維特和
高等院校是國家創新體系中重要的知識創造主體之一,高校科研成果的質量對于國家整體創新實力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活動規模不斷擴大,科研成果產出量及占全國科研產出的比重顯著上升。然而,不同類型高校科研活動中的同質化問題開始逐步顯現,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我國高校科研同質化特征
高等院校是國家創新體系中重要的知識創造主體之一,高校科研成果的質量對于國家整體創新實力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來,我國高校科研活動規模不斷擴大,科研成果產出量及占全國科研產出的比重顯著上升。然而,不同類型高校科研活動中的同質化問題開始逐步顯現,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我國高校科研同質化特征
杜維明: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曾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1961年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后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碩士博士學位。杜維明先生的研究以中國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為中心,被稱為國際漢學界和當代新儒家的代表。 毫無疑問,現在大學是以追求知識為主的。但是,所有的大學,除了追求知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中國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以及科研成果質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逐步縮小。那么,中國的科研實力是否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中國何時可以成為下一個世界科學中心?中國在邁向科技大國的道路上亟待改進的問題有哪些?本報約請了幾位專家,共同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