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科技廳近日組織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在內的全國9位專家,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涌主持完成的“牛羊基因定點精確編輯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進行了成果鑒定。 張涌團隊歷時6年,針對轉基因動物研制過程中基因整合位點的隨機性、拷貝數的不確定性和基因打靶高脫靶率等問題,完成了系統研究和技術創新。研究團隊創建了PhiC31整合酶介導的定點插入技術,鋅指切口酶介導的基因精確插入技術以及TALEN切口酶介導的基因精確插入技術等多項技術創新。 在轉基因操作過程中,研究團隊通過精確控制外源基因插入的位點,減少了對動物自身基因組的影響,提高了牛羊轉基因技術的精確性和安全性。相關研究成果對提升我國牛羊業種質創新水平具有重大意義。......閱讀全文
胚胎基因編輯 與IVF/PGD的技術理念相悖 如果說前一個論點還偶爾被少數評論簡略提及的話 [13-14],基因編輯技術在原則上不適用于編輯(修正)人類胚胎攜帶的遺傳病基因這一觀點似乎還沒有人論及。下面從三個方面來闡述本文的另一個主要論點:編輯人類胚胎遺傳病基因與其必須依靠的IVF/PGD在
美國農業部對采用基因編輯技術的新型作物網開一面,是由于基因編輯后的作物,不含任何新引入的遺傳物質或外源DNA。當技術飛奔時,既面臨重新定義轉基因,也要思考監管如何收放。 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美國農業部相繼豁免了一種基因編輯蘑菇和一種基因編輯玉米的監管。 它們都采用了一種名為CRISPR
談起孟山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轉基因、草甘膦、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但你無法否認的是,孟山都在農業科學領域幾乎一直是標桿一般的存在。從過去的轉基因、RNA 干擾,到時下火熱的大數據、基因編輯,在孟山都手中無不以驚人的速度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農業產品。 2050年世界人口將膨脹至100億,為保證
何菊虹(化名)41歲時懷上了二胎,在西安一家民營醫院產檢“唐氏篩查”時,被醫生告知“一切正常”,但孩子出生后被確診為唐氏綜合征患者,一家人的生活從此陷入為孩子康復、治療的絕望里。 “如果當時就有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樣的悲劇就基本不會發生了。”深圳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朱巖梅在朋友圈如此評論。 何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突破,為解決鎘污染土地種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進方案。這項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農作物育種,如今已經成為國際科學競賽新的熱門領域,國內外都有前沿消息傳來。下面,我們特約請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春介紹有關這方面的
最近,基因檢測行業風起云涌,熱點頻出,如精準醫療、人工智能、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審批和國家發改委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申報等。轉化醫學網再次專訪博奧檢驗總裁張治位博士,請他談談對這些熱點問題的看法。 轉化醫學網:張博士,您好!從今年年初提出“精準醫療”這個概念后,基因檢測行業如火如荼,能否
實驗動物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它集成了生物學、獸醫學、生物工程、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技術為研究對象,產生實驗動物資源、動物模型資源、動物實驗技術、生物信息和動物實驗設備等,為生命科學、醫學、藥學、食品、農業、環境、航空航天等相關學科發展提供系統性生物學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基因檢測行業自2015年迎來高峰,隨即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基因檢測應用范圍也逐漸拓寬。目前華大基因、貝瑞基因依靠無創產前篩查等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服務,已于2017年相繼上市并成為該細分領域頭部公司。但腫瘤基因檢測領域市場格局仍未穩定。全國每年約400萬腫瘤新增病例,根據
俞曉峰博士現任賽業模式生物副總裁、高級科學家,負責基因修飾模式動物的研發與技術服務等工作。 俞博士在遺傳基因模式動物領域有超過20年研發與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在干細胞相關領域及哺乳動物細胞系基因改造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Nature Immunology、Hum Mo
如果這種方法起作用,并通過監管和倫理審批,那么“基因驅動”可能是一種清除攜帶瘧疾蚊蟲的新方法。 這個想法聽起來簡單誘人:通過在一群動物中間迅速散布一種基因,可以阻止其傳播疾病,或者直接殺死如農業害蟲等物種。但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NAS)近日在華盛頓特區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上明確表示,
以快捷、簡易且經濟而著稱的CRISPR技術,正在農業界引爆一場變革——多家公司已開始爭相種植基因編輯作物,以期這些農作物最終能夠進入市場。 如果你不能接受轉基因,那基因編輯食物呢,你愿意讓它們出現在你的餐桌上嗎?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切斯特縣一家酒店的會議大廳中,一百多位農業生產者齊聚一堂
基因編輯尤其是“基因魔剪”CRISPR的新聞報道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僅在3月份,就有兩篇引起廣泛關注的重磅成果,其一,曾與張峰合作開創“基因魔剪”CRISPR的科技大牛劉如謙(David Liu),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給細胞活動拍照的“細胞記錄儀”(CAMERA)。正如黑匣子能記錄事故發生時的
以快捷、簡易且經濟而著稱的CRISPR技術,正在農業界引爆一場變革——多家公司已開始爭相種植基因編輯作物,以期這些農作物最終能夠進入市場。 如果你不能接受轉基因,那基因編輯食物呢,你愿意讓它們出現在你的餐桌上嗎?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切斯特縣一家酒店的會議大廳中,一百多位農業生產者齊聚一堂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腫瘤組織基因組提取。 隨著癌癥發病率逐年上升,癌癥基因檢測愈發流行。基于自身健康的考慮,一些高危人群開始主動進行癌癥基因檢測。目前,癌癥基因檢測還處于發展階段,多數用于腫瘤的靶向治療以及臨床疾病的藥物治療,不過我國現在已有16種常見癌癥變異基因被破譯,可做預測性基因檢測。 精
日前,在2016英特爾生命科學信息技術論壇上,一款名為GTX One的生物計算加速平臺現身,引發了業內對于精準醫療行業新的看法。這款GTX One加速系統,通過算法創新充分釋放FPGA的計算能力,相當于將一臺超級計算機壓縮到一個小盒子里;一張FPGA加速卡就能達到60臺高性能至強Xeon CP
基因編輯對生物醫藥行業意味著什么?在新的十年里,它又將迎來怎樣的變革? 精準編輯:下一個重大突破 我們知道,陽光,吸煙,不健康的飲食,甚至細胞自發的錯誤,都會導致我們的基因組發生改變。劉如謙博士指出,目前已發現有75000種突變與人類疾病相關,其中最常見的是單個堿基的點突變。例如為人熟知的鐮
無創基因產前檢測之爭 該技術在多地陷入未檢測到唐氏兒糾紛;國家衛健委表示此技術在340家醫療機構開展,仍存在假陰性和檢測失敗病例 兩年前,38歲的楊柳二胎女兒璐璐出生,體重8斤,不哭不鬧,像只安靜的布娃娃。楊柳甚是喜愛。璐璐的染色體核型分析報告單 這場喜悅持續了42天。隨后,璐璐被診斷為唐
近年來,精準醫療概念在醫療領域備受資本青睞,越來越多資本、企業進入該領域進行發展。在市場層面,整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正在以不斷提升的速度逐年擴大;在技術、學術層面,精準醫療也正走在從單基因的個別熱點檢測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圍的平臺檢測的路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全球精準醫
1、中國乃至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都在不斷增加從全球的范圍來看,目前測序市場規模增長最快的是亞洲市場,其中中國和印度的市場增長率均超過了20%,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據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達到102.0億美元,其中中國基因測序產業規模達到92.0億元,如果按照美元比人民幣1:7
左手技術,右手資本,毫無疑問,基因科技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寵兒。 從最近十幾年的發展來看,人類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超越了“摩爾定律”:上世紀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項目計劃花費30億美元,用十三年時間完成一個人類全基因組的測序,繪制出人類基因組圖譜。但到了今天,使用最新一代高通量測序
該技術在多地陷入未檢測到唐氏兒糾紛;國家衛健委表示此技術在340家醫療機構開展,仍存在假陰性和檢測失敗病例 兩年前,38歲的楊柳二胎女兒璐璐出生,體重8斤,不哭不鬧,像只安靜的布娃娃。楊柳甚是喜愛。 這場喜悅持續了42天。隨后,璐璐被診斷為唐氏綜合征。像是被拽進了一場噩夢,楊柳沒再睡
近年來,精準醫療概念在醫療領域備受資本青睞,越來越多資本、企業進入該領域進行發展。在市場層面,整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正在以不斷提升的速度逐年擴大;在技術、學術層面,精準醫療也正走在從單基因的個別熱點檢測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圍的平臺檢測的路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全球精準醫
什么技術,三次入圍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突破,更在2015年底成為《科學》和《自然》雜志雙雙關注的年度焦點? 什么技術,問世僅3年,就風靡全球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成為人類可能改造自身的利器? 什么技術,中國科學家突破性應用使我國相關研究站在了全球前列,卻也引發不小爭議? “基因剪刀
近年來,精準醫療概念在醫療領域備受資本青睞,越來越多資本、企業進入該領域進行發展。在市場層面,整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正在以不斷提升的速度逐年擴大;在技術、學術層面,精準醫療也正走在從單基因的個別熱點檢測向多基因、全基因范圍的平臺檢測的路上。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全球精準醫
基因測序行業發展迅速,二代測序為主流技術。 當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由于通量較低、測序時間較長,已經不能滿足研究應用的需要,以高通量低成本為特征的二代測序技術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測序技術,測序時間相較于一代技術大大降低。 基因測序作為精準醫療的重要一環,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成本的下降,近年來發展迅
什么技術,三次入圍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雜志年度十大突破,更在2015年底成為《科學》和《自然》雜志雙雙關注的年度焦點? 什么技術,問世僅3年,就風靡全球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成為人類可能改造自身的利器? 什么技術,中國科學家突破性應用使我國相關研究站在了全球前列,卻也引發不小爭議? “基因剪刀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這是基因
2015年,精準醫療站上世界潮頭,一時間市場風起云涌,國內外的醫藥巨頭紛紛搶灘精準醫療。精準醫療大數據、個人基因測序的普及化正帶來全球健康產業大變革。其產業前景如何?我國如何布局?如何科學看待這個市場? 未來5年基因測序市場年增速將超20% 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
2016年5月19日,科研人員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高通量、高內涵藥物綜合研究平臺實驗室內進行實驗操作。該技術體系提供的精準治療方案為提高惡性腫瘤治療療效和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了可能。 2016年8月10日,上海正大基因科學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在采集受檢者的口腔黏膜脫落細胞
2012年,來自美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共同改進了CRISPR-Cas9系統,并在其發表的研究論文中預示:CRISPR可作為一種高效而特異的RNA介導的基因編輯工具。2013年,張鋒等人利用CRISPR進行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編輯,開啟了CRISPR作為可編程的基因編輯工具的新紀元。 作為CRI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