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最大的哺乳動物重約10公斤,為何恐龍消失后陸地上出現了大型哺乳動物?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網絡版上發表論文,揭開了其中的奧秘。 恐龍大約在6500萬年前滅絕。那時,哺乳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1.4億年。然而在以后的2500萬年里,一些哺乳動物的體重呈幾何級數增長。據研究小組成員、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古生物學家杰西卡·西奧多說,巨型哺乳動物不少都達到了10噸,足足增長了1千倍。一種被認為曾經是陸地上最大哺乳動物的巨型犀牛體重甚至達到17噸。 科學家一直認為哺乳動物的體形隨時間推移而增長,但缺乏證據或細節。為此,這個研究小組綜合了世界各地古生物化石數據,參考現代動物的身體比例估算古代哺乳動物的體積,并對來自不同大陸和不同時期的哺乳動物進行比較,從而證實了以前的一些推測。 研究小組建立的計算機模型顯示,在沒有恐龍競爭的情況下,龐大的體形可以讓哺乳動物在獲取食物和資源時占據優勢。......閱讀全文
2013年8月份,來自中國的兩批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分別報道了兩種新發現的最古老哺乳動物賊獸化石。然而,通過對這兩種化石的研究,在哺乳動物起源問題上,不同學者觀點又有所不同。 關于哺乳動物的起源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家,我們普通人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大興趣,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人類也是
英國研究人員29日在《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化石分析發現,人類祖先在恐龍滅絕后1000萬年中的進化速度是恐龍滅絕前8000萬年里一直所保持速度的3倍。 學術界一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恐龍出現在約2.4億年前,滅亡于約6600萬年前的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中。這次大滅絕事
自生命起源到現在的數十億年間,地球上大約出現過數十億個物種,而現存的物種只有大約數百萬個,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物種,99%以上都已滅絕。沒有一個物種能夠永世長存,現存的物種以后也會一個一個地滅絕。物種滅絕是一個一直在發生的過程,大部分(約占三分之二)的滅絕是由于不同物種之間的競爭、環境的
研究描述哺乳動物祖先長相和年齡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極小的長著毛茸茸尾巴的動物是胎盤哺乳動物——其中不包括有袋類和蛋生哺乳動物——的最早祖先,它們生活在非鳥類恐龍滅絕之后的時期。正如Anne Yoder在一篇相關文章中所解釋的,胎盤哺乳動物的進化和輻射以及它們最近的共同祖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國際合作團隊,2013年8月16日在國際著名學術雜志《科學》上報道了一件產自中國遼寧建昌,具有完整齒列和骨骼的160百萬年前的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多瘤齒獸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異、運動適應起源等
眾所周知,2017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遺傳學家杰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果蠅生物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貢獻。而在此前,醫學界真正將生物節律——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澳大利亞著名微生物學家預言,由于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長、天然資源耗盡,以及控制不了的氣候變化,人類將在100年之內滅絕。不過,反對者稱,這種說法太過悲觀,芬納只考慮到科技發展給人類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沒有想到科技也會為人類提供幫助,足以化解可能發生的危機。澳學者:人類還有一百年
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并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圖片來源于網絡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研究人員與波蘭科學院同行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描述了新發現的二
人類或已開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作出上述結論。 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這一說法到現在,這個事關人類終極命運的問題一直是科學界頗具爭議的話題。因此,不難理解這項研究一經刊出便成了熱點,而且再次“勾”出了人們關于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一串串疑團。 依舊是場爭論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9月25日報道題:被復活的古老蛋白質是一種強效抗生素。 如果現代藥物無法應對耐多藥微生物的話,也許古老的動物可以。生物學家復活了一種哺乳動物抗菌化合物,這種化合物此前最后一次出現在地球上還是5900萬年前,那時哺乳動物正從導致了恐龍滅絕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恢復
一位科學家從一只吸了恐龍血、嵌于樹脂化石中的蚊子身上提取出恐龍DNA,成功復制出恐龍,并最終建成了一座恐龍公園,這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故事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恐龍,這個滅絕了上千萬年的物種,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人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和渴望,甚至有大膽的科學家想要復活這個史前巨獸。
我們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言論,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事實”。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館長馮偉民博士介紹,目前,來自各個國家的科學家都在對物種進行觀測和保護,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表明,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期,而且由于生
討論《釜山行》,時不時就會落到“人性”上來。寫影評的人一旦在文章中寫下“反思人性,批判社會”這種貌似有深度的話,往往會使觀影者也產生一種美好的錯覺它不止是在娛樂,還是反思人性;影片的生產方也會宣稱它不止是販賣娛樂,還在批判社會。 不過這部片子畢竟是一部娛樂片,賦予其過多的社會功能,既無必要,也
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江左其杲博士研究團隊根據產自寧夏同心地區野狐貍圈子溝一件犬熊類的上頜化石,研究發現并確定了中新世(2300萬-530萬年前)時期犬熊屬的一個新種,以為中國新生代哺乳動物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古生物學家邱占祥院士名字命名為占祥犬
尖角龍 北京時間6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加拿大艾伯塔省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墓地”。《溫哥華太陽報》報道,這個恐龍骨地層占地1.43平方英里(370萬平方米)。 和其他科學家一起負責這項出土工作的埃伯斯皇家蒂勒爾博物館的大衛·埃伯斯表示,這個墓地埋有數千只尖角龍的骨骼化
據《參考消息》2月7日報道,【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月5日報道】題:下一次大規模物種滅絕后巨型老鼠可能統治地球 一些科學家稱,一旦未來發生大規模生物滅絕,老鼠可能是重新稱霸世界的不二物種。 科學家還稱,如果老鼠在物種大滅絕后“接管”地球,那么它們的個頭很可能迅速膨脹。 在地質學歷史
答:因為它真呢是太搞太好玩了。用老美的話,就是有點離奇(quirky)。 傳統意義上的科學類雜志,都是給人一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覺。每個字都懂,但連在一起卻不知道它再說些什么。晦澀、生僻、無趣、難懂,幾乎成了科學學術雜志的代名詞。特別是我們國家的學術雜志,圖、表、數據、排版等展示“非常傳統
近日科學家們聲稱2.52億年前一種微生物釋放了大量的甲烷進入地球大氣層,從而引發全球性災難,導致90%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這是研究人員提出的一種假設,旨在解釋科學界長久存在的謎題之一:在二疊紀末期究竟發生了什么導致地球歷史上第五次大滅絕的發生。這場災難事件規模之龐大,使得650
目前全球每年平均有兩個脊椎動物物種消失,人們普遍認為這一速度暫時未對地球生態系統構成威脅。但美國和墨西哥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這種看法忽視了動物種群數量急速減少的趨勢、地球上正在發生的物種滅絕的嚴重程度及負面影響。 美國研究人員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說,地球可能正在經歷第6次物種大滅絕
生活于我國廣西的白頭葉猴,至今已有300多萬年的生存歷史。這一物種分布狹窄,數量稀少,現僅存數百只,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水和生物多樣性”。 多樣的生物不僅能直接為人類提供各類資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挑戰常規!發現第二種初級視覺皮層 doi:10.1126/science.aau7052 視覺系統很可能是大腦中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在過去的75
生物進化的原因和內在動力是什么?這是一個從古至今爭論不休的問題。時至今日,雖然承認進化的存在學術界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主流,但對于進化的過程的解釋,卻處于非常含混的階段。新達爾文主義者結合遺傳學和自然選擇學說,對這一問題做出了一個看起來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但是這一觀點也招致了大量的反對意見。其中的重
每年都有超過四十萬只鱟,因為體內流淌著具有醫用價值的神奇物質,而付出“血”的代價。如今,醫藥企業終于找到了新的替代方法,讓它們不再傷痕累累。 鱟(hou, 四聲),俗稱“馬蹄蟹”,在地球上以某種固定形態生活了 4.5 億多年,因此,常被稱為“活化石”。在這段時間
能源互聯網作為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系統發展新形態,是互聯網理念、先進信息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的產物。 能源互聯網要實現最大程度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效率的目標,涵蓋整個一次、二次能源的整個能源系統,實現各種能源的橫向多能互補,實現
北京時間10月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考古及化石學家近日在秘魯帕拉卡斯保護區內挖掘出一只生活于3600多萬年的史前巨型企鵝的化石。這種巨型企鵝被命名為“水中王者”,全身覆蓋著淺灰色和棕紅色羽毛,身高達5英尺(約合1.5米),相當于現代企鵝身高的兩倍。 與現代企鵝不
侏羅紀的一些草食性恐龍體重高達幾十噸,它們平常吃的東西營養價值如何?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古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模擬1.5億年前的大氣環境,種植蜥腳類恐龍愛吃的植物,發現這些巨型素食者的營養狀況比原先認為的要好。 蜥腳類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動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分布廣
病毒聽起來很嚇人,但實際上,病毒與人類之間的協同進化,從人類起源開始,一直是緊密相連的。 病毒與人類宿主之間的持久斗爭是人類演化的關鍵推動力,甚至于可以說,沒有病毒,就不會有人類! 在大約6600萬年前生命史上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中,恐龍以及許多物種都滅絕了。 但是有一類長得跟現在的鼩鼱差不
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海洋生命的95%、陸地生命的70%慘遭厄運,科學界稱之為“二疊紀滅絕”。這次滅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現在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其原因是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導致海量的碳燃燒,由此產生的有毒煙霧云對全球陸地和海洋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
目前,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完成了一項迄今為止最大的動物全基因組研究。為了構建鳥類的生命樹,研究小組測定、組裝和比較了48種鳥類的全基因組,這些鳥包括鴕鳥、蜂鳥、烏鴉、鴨、獵鷹、鸚鵡、鶴、朱鷺、啄木鳥和鷹,囊括了現代鳥類的所有主要分支。作為鳥類系統基因組學財團(由來自20個國家80家機構的2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