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昌緒: 材料科學家,1920年生于河北徐水,我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研制我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空心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曾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月14日,人民大會堂鋪著長長的紅地毯,鮮花簇擁,喜氣洋洋。一位九旬高齡的長者從國家主席胡錦濤手中接過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就是著名的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兩院院士師昌緒。 之前,這個獎的得主也是一串顯赫的名字——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王選、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數學家吳文俊、航天技術專家王永志……戰亂中成長:種下愛國種子 1920年11月15日,師昌緒出生在河北省徐水縣大營村一個“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大家庭。這個地方緊挨保定城和京廣鐵路,進入民國后不......閱讀全文
一個令人揪心的消息不幸得到證實:那個好管“閑事”的老頭走了。幾天前,醫院傳來的情況已不樂觀,有關方面的領導密集前往探視。 11月10日7時7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師昌緒在京辭世,享年96歲。 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在第33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在喜迎黨的十九大的熱烈氣氛中,我們推出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烈軍和江蘇大學副教授霍向東撰寫的《致真立人 中華驕傲——紀念柯俊先生》一文,學習柯俊先生的創新精神和立人情懷,學習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人格,學習他“知行合一”的人生歷程和“致真立人”的崇高境界。
是誰用創新的力量改造當下?是誰在科技的路上引領未來?是誰的執著讓你嘆服?是誰的微笑讓你感動?在2015年的門口回望,在科技領域,這一年有太多的人值得我們徐徐道來,篇幅不夠就簡而言之吧。 張存浩 程開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關鍵詞:至高榮譽 1月10日,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我平時很少上網,在同事的推薦下,在網上看到北大物理學院雷奕安副教授的一篇太過先進,無法展示?!核能新技術ADS真的靠譜嗎的評述性文章,前幾句話是前不久,網絡和朋友圈被一條消息刷屏,稱中國在核能應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太過先進,無法展示。這項技術叫做加速器驅動次臨界系統(ADS),我以前關注
拓展閱讀 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志。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的科技水平處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嵐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載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刪節,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 如何理解當
久攻難克的碳纖維技術 中國用聚丙烯腈為原料生產碳纖維的研究始于1962年,起步可謂不晚,但長期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由于碳纖維在航空航天等國防工業中有重要用途,西方國家將其視為軍用物資,對中國“禁運”,更不轉讓生產技術。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戰略導彈和作戰飛機中開始使用碳纖維增強
徐匡迪 他是享譽國內外的工程師、科學家、教育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可他卻說“家”不敢當,自己只是“工作者”。 他是繼張光斗、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鐘南山之后的第七位“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獲得者,對于獲獎他真誠謙卑地說了句“受之有愧”,要感謝國家的培養、同事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 他是一
中國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8日在北京揭曉并頒獎,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共同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根據最新發布的《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國家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國家科學技術
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柯俊8月8日7時29分在京逝世,享年101歲。 “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的先驅者”“中國冶金史研究的開拓者”“我國金屬物理專業的奠基人”“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這所有的榮譽和稱號,都屬于同一個人——柯俊。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每年評審一次,根據2017年5月最新發布的《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規定三大獎每年授獎總數不超過300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即大家習慣說的“國家三大獎”。還包括授予外籍科學家或外國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
10月27日,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英文縮寫為SYNL)舉辦成立十周年慶祝活動。 上午8:10,慶祝活動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北區學術報告廳開幕。金屬所領導班子成員、管理及支撐部門領導、實驗室理事會理事長葉恒強院士、實驗室全體職工及研究生近40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2月27日晚,“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揭曉。曾在沈陽工作、生活近30年的中科院金屬所名譽所長、兩院院士師昌緒先生當選“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對他的頒獎詞是“八載隔洋同對月,一心挫霸誓歸國……空心渦輪葉片,是你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元勛、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梁。” 師昌緒先生是我國
師昌緒先生是著名的材料科學家、戰略科學家,是我國科學基金事業的開拓者之一。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召開紀念師昌緒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回顧師昌緒先生在科學基金初創時期開展的開拓性工作,追憶和學習師昌緒先生的愛國奮斗精神和崇高做人風范。 1986年,自然科學基金
白春禮,男,滿族,1953年9月生,遼寧人。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1996年任副院長,黨組成員;2004年任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共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副院長,
央視新聞:【中國材料科學的開拓者師昌緒逝世】今晨7時7分,我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師老不僅是我國高溫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蝕領域的開拓者,更是參與國家科技政策制訂的戰略家,為中國的材料科學作出巨大貢獻。師老走好! 訃告
胡錦濤向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師昌緒院士(右)、王振義院士(左)頒獎。 新華社發 中共中央、國務院 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和內科血液專家王振義兩位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成為該獎的第17
師昌緒 “材料是制造業的基礎,決定著整個國家的強富與貧窮。強國夢,材料不可或缺。”3月23日,中國“材料之父”、兩院資深院士師昌緒在中國科技館作了題為《材料與社會》的報告,探討中國夢實現之路。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靜海擔任此次報告主持人。 新材料是強國之基 從石制工具開啟人類文
超純硅、砷化鎵的研制成功,導致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誕生,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從每秒幾十萬次提高到現在的每秒千萬億次以上。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做成的飛機材料,重量減輕20%至40%,在節能效果上體現出重大的效益。 “新材料,它是一切高新技術的基礎,所以任何一個技術的突破,都要
陳宜瑜 2003~2012年,10年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財政投入從20.49億元增加到150.03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7%。科學基金作為支持基礎研究主渠道的地位日益凸顯。在此期間,伴隨著國際通行制度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的逐漸深化,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日趨成熟的科
徐光憲 1920年11月7日生于浙江省紹興市,我國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194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47年底赴美國留學,于1951年3月在哥倫比亞大學獲物理化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任教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主要從事量子化學、配
材料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人類生產生活的需求也成為材料不斷發展的動力。材料是什么?它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實現強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材料科學與技術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兩院院士師昌緒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學研究與工程應用。不久前,在中國科技館,這位年逾九十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6月6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建所60周年慶祝大會在金屬所文化路園區舉行。沈陽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馬思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所友應邀出席了慶祝活動。金屬所相關負責人、院士及在職職工、離退休職工和研究生代表約300人參加了慶祝大會。大會由王忠明主持。 楊銳首先致辭。他全面回顧了金
師昌緒先生和黃志方董事長親切合影 2011年11月13日,兩院院士師昌緒先生和黃志方董事長在深圳會面。此次前來深圳參加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的師昌緒先生,在廣州、佛山等地分別進行了工作參觀和講演,在深期間,師老和黃志方董事長進行了會面,兩人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親切交談,師老專門詳細了
——專訪三思縱橫董事長黃志方 【導語】作為試驗機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三思縱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過6年的發展已迅速成為中國領先的材料試驗設備和材料試驗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其強大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令三思縱橫不斷
張興棟院士。 2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張興棟教授依舊在實驗室忙碌。 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官方網站公布評選出2014年院士名單,75歲的張興棟名列其中,為今年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國人。 從被提名到入選,歷時近一年時間,張興棟一無所知。美國國家工程院媒體事務主管蘭迪
加快功能材料自主創新步伐,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在長沙隆重召開 作為新材料研發領域的核心與主流的功能材料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是信息、生物、能源、環境、空間、海洋等高技術領域發展的關鍵,也是世界各國戰略高技術競爭的熱點和重點。《第七屆
近日,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在京舉行,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院士獲得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中分量最重的成就獎,這也是我國工程界的最高獎,另有33名專家分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和青年獎。 1982年以來,鐘南山歷任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廣州醫學院院長、中華醫學會
一、會議簡介 “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是我國功能材料科技領域每三年召開一屆的大型學術盛會。會議旨在交流我國功能材料科技領域近三年來的具有創新性的學術論文、科技成果、應用成果,以促進我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推動我國功能材料的學科繁榮、技術
10月16日上午,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在長沙人民會堂隆重召開,我校承辦會議并在新校區專設多個會場供500余場學術報告交流使用。會議為期3天。 湖南省副省長陳肇雄,我校黨委書記高文兵、校長黃伯云,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莊釗文,9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2位“973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