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樹文在解讀深部探測計劃部署圖 “嫦娥”奔月見證中國航天科技自主創新重大突破;“蛟龍”入海見證海洋科技深度下潛;隨著國力增強,中國“入地”計劃也于兩年前拉開序幕。曾經追蹤歐美國家深部探測計劃的中國地質學家,開始自主主持大陸深部探測專項計劃,已有多項科學成果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 站在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簡稱專項)2010年會的會場入口處,一幅一人多高的中國地質圖格外惹眼。 大地電磁標準網和地球化學基準網“兩網”覆蓋,華北實驗區和華南實驗區“兩區”相望,青藏高原等“四帶”縱橫,羅布莎鉻鐵礦鉆探、金川鎳礦鉆探等“多點”密布……這幅被喻為給中國地殼做“CT”的深部探測部署圖氣象非凡。 “這是國際上又一個宏大的地球探測計劃。”美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Walter Mooney教授十分關注中國的進展。上世紀80年代,美國、歐洲、加拿大先后發起了地殼探測計劃(COCORP)、歐洲探測計劃(EUROPROB......閱讀全文
地質學家堅信,解決人類日益緊迫的資源、環境問題與挑戰,只能立足地球,向地球深部汲取資源。眾多科學之謎,也只有開展深部探測才能解決:千山萬壑起之何因?金銀銅鐵源自何處?地震能否預報?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急切地渴望了解地球深部。 “地殼探測工程”是我國科學家歷時6年構思、策劃的重大科學計劃
編者按 在7月剛剛公布的中國“科技十 二五”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這些過去只能在科幻書籍中研讀的領域,正吸引著中國科學 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指出的,“空間、海洋和地球深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29日成立。該中心將致力于發展深部探測技術,創新地球科學理論;開展深部地質調查,拓展能源、資源和國土資源利用空間;搭建深部探測平臺,培養人才,促進國際交流。 據介紹,該中心的五大任務包括:海陸深部地質調查與深部過程理論創新;深部礦產資源、能源富集區
近日,巖石圈深部探測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中、美、加、德、澳、意等國的深部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悉數出席。 “國際上深部探測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能夠云集中國,反映了全球發展需要大家一起合作的動向,也顯示了中國地質科學的號召力。”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說。
美國當地時間2013年12月9日11:30,舊金山Moscone會展中心,中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專項(SinoProbe)首席科學家董樹文和他的伙伴們站在了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年會新聞中心的主席臺上。 在這場題為《SinoProbe:一個前所未有的洞察地球最大大陸內部的科學計劃》的新
1864年,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發表科幻小說《地心游記》,描寫了人類由地面到地下,經過一番探險最終回到地面的故事。 如今,夢想照進現實。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前蘇聯、美國、德國等世界各國紛紛加入地球深部探測的行列。2008年,中國一項關于地球物理的重大的科技專項計劃也正式拉開序幕—
挺進地心 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將亮相大慶 高達60米、重達1000噸、占地約1萬平方米的我國首臺萬米科學鉆探鉆機,計劃今年初將運抵大慶油田。中國科學家將聯合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ICDP)在此實施松遼盆地科學鉆探2井(簡稱松科2井)工程,計劃鉆進6600米,與已經完成的“松科1井”一起
“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6月2日無人機拍攝)。 6月2日,中國超級鉆機“地殼一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鉆井深7018米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當日,吉林大學組織召開的“地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中國地球深部探測計劃已全面展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質勘探計劃。 在海拔4400米的喜馬拉雅山羅布莎地區,國家深部探測專項——羅布莎科學鉆探實驗正在緊張進行。除羅布莎之外,山東萊陽、云南騰沖等地的6個鉆探項目也進行中,國家將從這7個鉆探點中選擇一處進行超越1萬米
繼“神舟”上天、“蛟龍”下海之后,中國科學家在地球深部的探索又迎來歷史性突破!在松科二井拍攝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整機系統(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許暢攝2日,吉林大學主要承擔研發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正式宣布完成“首秀”:完鉆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新紀錄,標志著我國成為繼俄羅斯
1月23日,同濟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鉆探,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將于1月28日從我國香港啟航。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春峰教授、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聯合擔任此航次首席科學家,上船參與科學考察的中
1月28日,由我國科學家建議、設計并主持的“國際大洋發現計劃”349航次(英文簡稱IODP349航次)從我國香港起航。這是新十年(2013~2023)“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的首航,也是我國時隔15年后第二次在南海實施大洋鉆探。 據悉,IODP349航次由美國深海鉆探船“決心”號執行,將歷時
“中法意西阿爾卑斯地震臺陣探測”是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資助的一項國際合作項目,日前已正式啟動。參加該項目的成員主要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法國格林諾布爾約瑟夫傅里葉大學(University Joseph Fourier in Grenoble)地球科學研究所(I
8月8日至10日,由黃金科學技術研究會、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國家科學圖書館蘭州分館(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聯合主辦,《黃金科學技術》編輯部承辦的“第三屆黃金科學技術論壇暨黃金及貴金屬深部探測技術與理論研討會”在山東省
板塊俯沖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復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沖過程中,俯沖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沖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
西藏亞東之南,是印度重兵駐守的大吉嶺基地。 一支幾百人上百輛車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向喜馬拉雅山脊以南的亞東方向開去。時間是1992年5月。 車隊活動轟動了世界。當年英國入侵拉薩,以及中印兩國邊界戰爭,使得這一區域成為熱點。 這當然不是一次軍事行動,隊伍里幾乎是清一色的科學家,不過他
由吉林大學自主設計的中國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地殼一號”在家鄉吉林省短暫休整后繼續上路,將于20日晚抵達最終目的地大慶安達,開展科研工作。 據介紹,“地殼一號”萬米大陸科學鉆探鉆機的研制是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3年3月通過驗收。該萬米鉆探鉆機設計裝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遵循“有限目標、穩定支持、集成升華、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圍繞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前沿中的重大戰略需求,重點支持我國具有基礎和優勢的優先發展領域。重大研究計劃以專家頂層設計引導和科技人員自由選題申請相結合的方式,凝聚優勢力量,形成具有相對統一目標或方向的項目群,通
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寶玉石鑒定到國家礦產資源的開發,再到認知地球深部的物質組成。我國的地球科學事業經歷了找礦大會戰、板塊構造、太空探測、行星演化等方面的發展。在未來,我國還將在深地、深空、深海方面繼續發力,取得更輝煌的成績。拉曼光譜是由印度科學家拉曼在 1928 年首次發現的[1]。一定頻率的光與
“樹標桿、促跨越、聚人才”,作為中科院貫徹“四個率先”要求的重大舉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創新中心,承擔著帶動中科院全院整體創新能力躍升的使命。 卓越創新中心將在一些重要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會聚優秀人才團隊,進而建設成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加速推動國家從跟蹤模仿向原始創新的戰略性轉變。
近日,吉林大學承擔的“深部大陸科學鉆探裝備研制”課題在京通過由國土資源部科技司主持、國家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辦公室組織的設計審查。該課題的設計方案與思路獨特、創新,科學依據翔實、具體,得到了專家的充分肯定。 科學鉆探是獲取地球深部物質、了解地球內部信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是
第14屆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學術年會1月12日至13日在京召開,本次年會主題為“青藏高原深部作用與地表過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青藏高原地球科學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此次年會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調局地質所主辦,自然資源部深地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承辦。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侯增謙在致辭
原本是中科院院士熱門人選的段振豪,卻因發妻在網上爆料其包養情人而陷入“捐精門”事件,隨后,又被單位查出涉嫌將科研經費中飽私囊。2月13日上午,52歲的段振豪因涉嫌貪污100余萬元在北京市一中院接受審理。身著號服、戴黑框眼鏡的段振豪被帶到法庭門口等候庭審 “2004年,他們夫妻在一個餐廳里看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文件,對于停止“SCI至上”和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進一步破除“四唯”“五唯”等不良導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全面推動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回歸
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吉林大學承擔國家地質類的研究項目 6月16日,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在吉林大學舉行共建吉林大學地學部簽約儀式,教育部部長周濟、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協議上簽字。吉林省省長韓長賦等領導出席了簽約儀式。 據介紹,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吉林大學地學部是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4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項重大研究計劃和1項重大項目2020年度項目指南。 其中,2項重大研究計劃為“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和“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1項重大項目為“焦慮障礙發病機制及臨床轉化研究”。 全文如下:特提斯地球動力系統重大研究計劃2020年度項目指南
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5日在京舉行“未來10年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叢書首發式。包括196位院士在內的600多位專家學者歷時兩年多完成的這套叢書,對我國未來10年學科發展規律、前沿領域、重點方向等提出了建議。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與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09年4月聯合啟動了“2011―
中科院“十二五”將圍繞八大體系布局科技戰略包括能源、材料、信息、農業、環保、空間科學和國家安全等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將構建可持續能源與資源、先進材料與綠色智能制造、普惠泛在的信息網絡、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普惠健康保障、生態與環境保育發展、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將構建可持續能源與資源、先進材料與綠色智能制造、普惠泛在的信息網絡、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普惠健康保障、生態與環境保育發展、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國家與公共安全等八大體系。 據介紹,中科院將圍繞這八大體系進行科技戰略布局: 一是,可持續能源